一、基本理论篇

论“四个全面”与“三大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壮阔而宽广。2012年11月29日,在《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同志的宣示振聋发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具备实现理想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和挑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出来的,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

 

一、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集中体现在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执政党建设的三个根本性问题,这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一)围绕“我是谁”,明确了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执政党定位

“打铁还需自身硬”“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成为“自身硬”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党对“我是谁”问题的明确回答。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是,作为先锋队表征的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国际共运史上,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一夜之间失去执政地位,就是因为迷失了自我,忘记了“我是谁”,忘记了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忘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殷鉴不远,那些大党老党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在新中国成立66年后的今天,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无疑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我是谁”的问题作出深入解答。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我是谁”作出了科学回答。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目标的提出,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谙自身的性质宗旨和职责使命,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对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作出的正确判断,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作出的积极回应。“四个全面”也表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N].人民日报,2013-11-14.。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如中国共产党这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和锐意变革的勇气。今天,全党全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如中国共产党这样铁腕反腐,对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采取如此坚决的“零容忍”态度。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由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由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通过严格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补足精神之“钙”,努力根除“四风”顽瘴痼疾,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三严三实”要求党员干部,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如中国共产党这样有纯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无疑均亮明了“我是谁”的身份。

今天,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有8700多万党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执政,也正面对着一系列挑战。比如:改革面临突出矛盾,发展要化解诸多风险,信息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对如何执政提出严峻挑战,资源环境问题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甚至会演化为政治事件。同时,我们党自身也存在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潜规则盛行,不正之风蔓延,甚至出现一些严重贪污腐败现象。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四大危险”尖锐地摆在我们党面前。“四个全面”不仅亮明了“我是谁”,还为如何应对考验、消除危险提出了解决方案。这就是,以“四个全面”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发展进入新境界;抓好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自身硬了,就能筑牢根基、凝聚力量,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围绕“为了谁”,深化了对执政为了人民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2013年3月,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同志这样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再次向世界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了谁”的问题。“为了谁”与“我是谁”相互贯通、相辅相成,都反映了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为了谁”,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检验着执政党的先进性、彻底性,体现着执政党的价值取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阐明共产党执政为了人民,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其具体内容总是随着党的事业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深化了对“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说:“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对人民新期待的新回应,就是对如何再接再厉作出的新布局,每一个“全面”,其核心价值取向都是为了人民。

当21世纪初我国初步实现小康后,人民对更美好的生活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让全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N].人民日报,2015-01-23., “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N].人民日报,2014-11-03.。在论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习近平同志心中装着的始终是人民,始终是如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更高水平的生活。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着利益固化的籓篱和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1-13.,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籓篱,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地位,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动工作[N].人民日报,2015-04-02., “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可见,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既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司法腐败引起群众不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是:“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全面依法治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让人民生活在和谐稳定、有序公正的社会环境中。

一些党员干部自诩高明、脱离人民,甚至凌驾于人民之上,引起群众极大反感。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切实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让领导干部从内心到行动都找准“人民公仆”的定位,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我们党在执政新征途上对人民新期待的新回应,每一个“全面”的逻辑起点都是为了人民,每一个“全面”的实践归宿都是为了人民,每一个“全面”都是围绕满足人民新意愿、新需求来谋划新举措、新路径。以人民为聚焦点和圆心,“四个全面”统一为一个整体,以人民为核心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共产党执政“为了谁”这一执政目的的重大问题。

(三)围绕“依靠谁”,明确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

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同志在总结2014年我国取得的成就时深情地说:“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为伟大的人民点赞,传递着我们党对人民由衷的敬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90多年来党一贯秉持的群众观点。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不会是一番坦途,必然要经历困难曲折,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执政依靠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明确回答:“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根深深扎在人民这片沃土中,“四个全面”深刻揭示出共产党执政之基在人民。人民是执政者的最大靠山,失去人民这座最大靠山,执政就岌岌可危。习近平同志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获得广泛传播,正是因为它强调我们党执政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四个全面”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党执政的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大发展的推动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1-1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因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如何做到紧紧依靠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对于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用“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把自己与人民群众隔开,一人说了就算、一拍胸脯就办,导致党群干群之间隔阂越来越深;针对有的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工作总是做不到群众心坎上等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出了这样的“药方”:“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等等,从而构建起依靠人民推进事业发展的制度机制,防止民主成为装饰品,使“执政依靠人民”能够不打任何折扣地得到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方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刻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长期执政、如何执好政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地位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规律。正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正确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解答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布局等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2015年6月在赴贵州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指向是实现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是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全面小康社会是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的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充分体现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包容性。一句话,全面小康社会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全面小康社会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体化,与中国梦一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具有了与中国实际更加契合的科学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因为围绕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目标而具有了鲜明的价值指向,同样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改革是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升级版。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全面依法治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步入了新境界。改革与法治相互作用,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全面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全面从严治党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梦所确立的生产力目标,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来完成,从而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四个全面”而得以进一步彰显,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而得以逐步实现。

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本质中内含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时候提出来的,顺应了人民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比如,通过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缩小收入差距,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激发社会活力,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等等。这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让人们正在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公平正义的光辉。

(二)在认清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新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以之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需要分步骤、长时期的努力……随着实践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律和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那么,我们面临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一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在国际上的地位,都今非昔比。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总量虽高,但人均收入仍处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且还面临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经济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社会治理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复杂条件下的协调利益关系,一定程度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国内外各种安全风险叠加交织,等等。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并考验着执政者的治国理政智慧。

上述变化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是兴国之要、富民之要;发展始终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具体特点,不能把初级阶段抽象化,而必须依据当前发展的具体特点来谋划发展,否则采取的政策措施就会因为针对性不强而难以产生预期效果。

习近平同志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基本特点,既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针对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现实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回答了在当前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并作出具体部署,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特征,深化认识初级阶段中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科学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与“五位一体”相统一,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识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五位一体”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而“五大建设”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布局。

“四个全面”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五个方面的小康缺一不可,既要在经济上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进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整体改革,通过五方面改革的协调推进,实现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全面依法治国,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法治化,既要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的立法,又要各个领域的运行都于法有据、依法而行,不能脱离法治轨道。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就包括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能力。同样,“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统领,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保障。因此,“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四个全面”则揭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没有“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总布局就难以真正形成;没有“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也将失去其内容依托。

综上,“四个全面”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认识的深化,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但是,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新情况、新问题在不断涌现。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已经认识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停留在前人所得出的结论上,那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性摩擦不断。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阻滞,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匮乏、气候变暖、南北差距等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也凸现在人类面前,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新观察、作出新判断、揭示新规律,进而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一个重大判断: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依据。习近平同志深刻洞悉国际国内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和势于我总体有利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既是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依据,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的深刻揭示,抓住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趋势。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在谈到“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问题时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那么,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什么呢?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二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三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四是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一言以蔽之,就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这一世界环境对我国来说,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当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开放并努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赖、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赖、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正处在“三期叠加”即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阶段,经济减速如果处置不当就有可能成为经济失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经济新常态,虽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提供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压力、动力和机遇。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14-12-12.

总之,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和势于我总体有利,这一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潮流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和平发展主线,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努力延长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当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

(二)一个全新视角: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整体来观察

过去我们看问题,往往或者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或者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与过去不同,习近平同志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亦即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的方法论发生了重大变革。运用这一科学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来观察资本主义世界,不难发现,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依然有着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其深层次矛盾正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就是这种不适应的总爆发。运用这一科学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不难发现,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远未完善,但它的未来充满生命力,其生命力的根源正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可见,在世界愈益复杂、社会矛盾愈益多样的今天,只有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我们才能全面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面貌与发展方向。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这一科学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深入地反映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之中。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着眼于世界发展大势、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部署,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并指出为实现生产力目标和人民生活幸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需要作出必要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一起,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强大牵引完善制度体系,用法治体系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成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要求,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抓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从严治党的成效,打造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地揭示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同时,对生产力标准要有全面认识,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而简单化绝对化地理解生产力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并从实际出发统筹布局、整体谋划,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站上了一个新高度,具有了无可比拟的科学性。

正是站在整体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高度,在透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图景,明确地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由之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相符合,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一个新的拓展: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化规律

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最鲜明的特征。现代化规律,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综观世界,各国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今,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整体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国也正在加速推进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如今已经成功实现了前两步,即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特别还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化规律,在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新高度,既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也将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宝贵借鉴。

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创新现代化发展模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深入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吸取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中叶,很多发展中国家误以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结果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重大挫折。这一深刻教训启示我们,现代化应有不同模式,各国在现代化的目标设计、路径选择上应表现出各自特色。作为后发国家,虽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绝不能亦步亦趋,而是应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现代化的世界大潮流、大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现代化发展模式。强调:我们要追求的现代化不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现代化,而是全国一盘棋和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不是建立在贫富分化、人与人社会地位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建立在人人平等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上的现代化;不是忽略人民权益、只有经济繁荣的现代化,而是人民各方面权益更加广泛而充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放任生态恶化的现代化,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现代化。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在科学发展上有新高度: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在现代化维度上有新创造:在传统现代化维度基础上,增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发展的新维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有新要求: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现代化。

把握在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创新现代化发展路径。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忽视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精神空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两极分化等沉重代价。这启示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整体推进现代化,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代价,提高发展战略布局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优化现代化发展路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创新了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它前瞻发展大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升级产业体系,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充实人民政治权益;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生态权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同时,进一步完善发展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时发力,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促进市场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相得益彰。这一系列发展路径通过“协调推进”整合起来,将会发挥出推动现代化快速、协调发展的巨大的系统合力。

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新理念,提升现代化发展新境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和依赖于海外殖民掠夺,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实现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理念、路径和方式。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一贯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新理念。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强调: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4-06-07., “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一带一路”建设,是在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海洋上,由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44亿人口奏出梦想的交响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中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以解发展中国家缺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燃眉之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致力于建立一个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开创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综上所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树立的一个全新视角,拓展的一个新的规律(现代化规律),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深刻揭示当今社会发展特征,正确判断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基于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因而具有了高度的科学性和自觉性,具备了科学指导实践的真理力量。正是基于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连通起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描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可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道路的目标。社会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都认识到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需要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目标,因而道路目标也应当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现阶段,这样一个更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目标是什么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承载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当前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0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紧紧连通起来,并凝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公约数”。

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连通起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表现在:中国梦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福祉高度统一起来,体现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社会主义先进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梦反映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才能有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把中国梦作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西方道路。因为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会遏制生产力的活力,造成经济停滞和共同贫穷;奉行个人主义的西方道路,会导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根本冲突,制度性地造成总有部分人会陷入贫困与落后,这不仅与我国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相悖,更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相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连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方位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提升了中国道路的目标。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整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明确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不是新提法,但把四个“全面”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战略思想的升华,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明确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要求。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追求,要求中国道路在目标、模式和方略上都更注重以人民幸福为指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要求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让中国道路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贯穿的“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为依靠力量,中国道路的拓展应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原则。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人共享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揭示的“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世界梦想,要求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强调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求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具有的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引导、针对性突破的特性,确保了中国道路不是零散路径的组合,而是着眼于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路径集合;不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注重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权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既有中国特色,又反映时代潮流、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新期待的新的理论概括,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正在面对和奋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在创造史无前例的业绩和经验。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创新实践,正是孕育和催生党的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与源头活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升华,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这一同样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围绕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创新观点。例如,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而为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矗立起了最鲜明的旗帜。明确提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从而高度概括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本质。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改革开放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全面与局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等等,这一系列论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等,从而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明确提出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等等,从而深化了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

与此同时,理论上的新突破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而且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一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也是我们必须时刻坚守的底线。

二是创造性地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

三是创造性地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抓住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强调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四是坚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间以及每一项目标、举措内部的各项具体内容之间形成有序关联、有机衔接,进而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五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坚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各项事业。

(三)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因为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要求并且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既汲取了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又能对人类制度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比较与竞争中所彰显出来的巨大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制度体系,能够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本质上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权利,为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品格。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有效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中国制度始终保持着蓬勃的活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克服西方民主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弊端,更好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但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2012年11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文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国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根本遵循。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目标,紧紧抓住制度现代化这一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新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方位、系统目标,需要从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权益出发,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在时间上与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步,而且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一项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是从法治上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制度化路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制度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抓住了完善中国制度的关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和制度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300余项改革举措、180余项法治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机制、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进一步增强。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实际效能,当前应特别注重以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创造个人公平发展机会为着眼点来完善制度体系;应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应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民主恳谈制度等,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应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上,从而自主自觉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彰显和坚定了人们的制度自信。作为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规范着社会的运行秩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不能实行前苏联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那样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自然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也不能实行西方的社会制度,那样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难以调和、民主成本高昂等难以解决的弊端,而且不符合我国实际,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制度必然造成一盘散沙、纷乱四起、社会不稳,因而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所述,我要用习近平同志的一段重要论述作为本文的结语。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原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