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
- 刘泱
- 2756字
- 2021-03-29 21:31:00
序一
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相信:竞争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几何时,恐龙是最强大的动物,但是这个“巨无霸”却无法适应地球的变迁,最终走向灭绝;蚂蚁很小,经不住人们手捏、脚踩,但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充满活力。为什么?一是蚂蚁具有明确的分工,工蚁负责劳作,兵蚁负责打仗,蚁王统一指挥;二是蚂蚁具有团队作战的特点,一群蚂蚁通力合作,可以搬走一个花生皮,也可以应对其他的挑战;三是蚂蚁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在大量“减员”的同时,又大量繁殖出后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看似庞然大物,却无法持续生存;看似不值一提,却能生机勃勃。这是由不同动物的行为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决定的,这虽谈不上“文化”,却有与人类文化相似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类与一般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辩证思维,人类社会的竞争纷繁复杂,既有与自然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也有与社会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靠群体的力量,万众一心地去争生存、争发展。而要凝聚成千上万的人,必须建立共同的目标,必须培养合作的愿望,必须建立良好沟通的渠道,必须制定形成合力的群体规范,必须形成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一言以蔽之,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大体上可分为4个主要的文化圈:
(1)天主教文化圈,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
(2)儒学文化圈,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
(3)佛教文化圈,主要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南亚地区。
(4)伊斯兰教文化圈,主要在中东、北非、南亚地区,阿拉伯人、马来人聚居的国家。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人类学、宗教学家,但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地球上存亡兴替的过程,无不与这四个文化圈的消长兴衰有关。
儒学文化曾经在中国造就了强大的汉、唐、明朝,它们在当时的世界,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从明末开始逐渐走下坡,甚至沦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欺凌的对象呢?归根结底,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局限性。例如,“重农轻商”的传统妨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重义轻利”的传统进一步扼杀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进取心,“述而不作”、“祖宗之制不可改”等理念不利于人们创新精神的发扬,而经济活动主要局限在农业领域,限制了科学技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西方的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在由此形成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屡屡败下阵来。历史证明,一种先进的文化可以造就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振兴;反之,一种落后的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和国家灾难。文化是人类社会竞争的一把利器,文化的传承和更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
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最先崛起,因为他们搞了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元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三十余年高速成长,同样是由于我们摆脱了儒家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束缚,大胆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之长,补自己之短,而且明智地发扬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勤劳节俭,讲究和谐,重视群体,致富经国,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独有动力。
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汲取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分。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人对天主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作对比时曾概括为:西方追求卓越,东方追求和谐。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现代中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追求卓越,又追求和谐,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先进文化。
文化是这样重要和富有魅力,吸引着许多学者研究文化,但文化研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文化有许多隐形的、难以测量和几乎无法准确表述的内容。我和我的弟子们,在近三十年中,致力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
本书名为《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心力管理是江苏泰兴的一家小企业——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独创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文化管理、细节管理与和谐管理熔为一炉,是纯粹的中国式管理。它一出现就受到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高度评价,每年到黑松林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各种研讨会不断召开。2012年,我和弟子余玲艳博士、刘泱硕士合写的一部专著——《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试图从管理学和企业文化的视角,解读心力管理,进而探讨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
本书的作者刘泱,是南京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也是刘鹏凯的独生女儿。她天资聪慧,文笔隽永,在记者的岗位上深入认识社会,积累人脉,同时从小就跟着刘鹏凯学习经营企业。2012年我推荐她报考著名管理学者赵曙明教授的博士生,今年将要毕业。我一直把她视为我的编外弟子,看到她经过博士学习,眼界大开,能力增强,十分高兴。作为博士学习的成果之一——《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这本专著,同样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心力管理的尝试,也是探讨创业和创业者成长规律的尝试。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富民强国的战略举措。心力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提供了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也指明了创业者走向成功的可行道路。我相信,这本书对正在艰苦奋斗的众多中小企业,对于成千上万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渴盼已久的及时雨;对于广大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来说,无疑是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创业振兴之路,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
我把本书推荐给那些苦苦寻找成功之路的中小企业家、千千万万位创业者,以及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和爱好者,祝愿他们从本书中吸取智慧,得到借鉴,推动中国企业的持久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当今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德
2016年1月22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