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
- 刘泱
- 1185字
- 2021-03-29 21:31:02
三、塑魂,打造“精神、精品、精兵”
在员工积极性因工资制度的变革而高涨之余,刘鹏凯陷入了沉思:是的,养家糊口是员工的第一需求,但是如果停留在这样的心态,企业的凝聚力是十分脆弱的。如果员工工作的目的仅仅是赚钱,赚更多的钱,并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就不能摆脱低效率的状态,企业效益不能保证正常的扩大再生产,也不能保证员工拿到更多的工资,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钥匙在哪里?在员工心里。必须使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超越物质层面,树立高尚的精神需求。于是,刘鹏凯把管理的视角转向文化。
1988年我国颁布了《工业企业法》,突出了企业的责权利相结合,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政企职责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也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全国展开“抓管理,上等级”的企业管理升级活动,管理工作从普及和一般号召及管理方法的单项应用转变为制度化、指标体系化和整体优化。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一个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的热潮,《现代管理十八法》、《现代管理二十四法》成为畅销书,管理达标和晋升国家级企业成为热点。不少企业大胆探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新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第一次企业文化热。中国大地不断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大庆油田、鞍钢、二汽、四通、玉溪卷烟厂、北京百货大楼等的企业精神广为传播。
这次企业文化热的背后推力,一是国家的要求:具有完备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管理上等级的硬性标准;二是企业的内在需求:在物质不丰富的国情下,精神动力是更大的力量源泉。
1998年3月底,黑松林粘合剂厂董事会出台《关于创建黑松林精神文明名牌的决定》,在全厂大张旗鼓宣扬:“精神体现时代气息,是企业之灵魂。”不久,全厂开始推展“三五”活动,即“五感”教育,培养“五气”,实现“五高”目标。此后,又提出打造“精神、精品、精兵”的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确立“修己、安人、聚和”的企业精神。
围绕这些指导方针,黑松林公司又出台一系列细则。例如,坚持每周三次班前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全厂人员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技术。并把参加学习时间和活动内容、学习效果与职工报酬挂钩,纳入月度考核目标。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本,而企业领导人则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力量。企业文化理论的权威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沙因的代表作《组织文化与领导》里有一句话:“企业文化是由领导者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
不难看出,黑松林公司在发展初期便带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这一时期,虽然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品和市场上,但董事长刘鹏凯自身的价值观,种下了黑松林公司文化的初始基因,在具体工作中,渗透出文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