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才投资人,从梦想失败开始

第一节 斯坦福大学的自由主义者

1985年8月,夏季的阳光直射在北加州温暖的草地上,斯坦福大学迎来了又一届的新生,彼得·泰尔跟随着人群,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校园。

斯坦福大学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它有着厚重的历史、丰富的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泰尔刚刚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发自内心地为这种生活感到陶醉,他体会到了象牙塔里的美好。

学习、体育、象棋比赛、校园辩论、演讲……生活像走马灯一样变换着,泰尔既品尝到了令人舒适的慢节奏生活,也适应了让人亢奋的快节奏学习,并且与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相互切磋,让泰尔眼界大开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过,对于泰尔来说,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些痛苦的。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大学里,美国传统势力渐渐弱化,多元文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大学生追求的是自由、权力、开放性、社会多元化,反对的是保守、传统以及强势文化。斯坦福大学作为美国文化气息最浓的大学之一,自然是走在了这种革新的前列。而这些对于泰尔来说,多多少少是有些无所适从的。

80年代的美国校园

经过60、70年代狂热的反战思潮,美国大学从进入80年代开始陷入多元化阶段。这一时期,正好是西方新保守势力纷纷上台的时期。因为受经济和东西方“冷战”的影响,西方亟须强力的领导人对现状进行改变,里根等一批领导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里根总统在经济、外交方面的里根主义让美国重新焕发了活力,并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最终促使了苏联解体和东欧政变。

里根虽然有如此政绩,但因为他在国内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招致了左翼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的反对。因此在里根主义在全世界大获全胜的同时,在美国内部却掀起了一股反里根主义。值得一提的是,在反里根这股潮流当中,美国学生不再像反越战的时候变现得那么一致,很多人也试图站在了支持里根的一方,这就包括了彼得·泰尔。

泰尔虽然不是生在美国,并且直到11岁才返回美国,但正是因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了泰尔的心中,所以对于当时斯坦福中如火如荼的校园运动,泰尔多少都是有些反感的。

刚好这个时候又一件大事发生了,按照美国政治惯例,每一任总统可以拥有一座以他命名的、由私人或企业赞助修建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既是档案馆,又是纪念馆,职能是保存总统的档案文件,收藏总统接受的礼物,等等。

1985年是里根总统第一任期结束的年份,按照惯例,里根总统也将拥有一座以他命名的图书馆。当时,里根总统已经和斯坦福大学达成协议,里根图书馆将设在斯坦福校园里。

在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层看来,拥有一座总统图书馆是一件极大的荣誉,但斯坦福的学生们却不这样认为。崇尚自由和开放的斯坦福学生们,不愿意接受以保守著称的里根将他的图书馆设在校园里,学生们举行了旷日持久的抗议,后来一些自由派教授也加入了进来。

彼得·泰尔是里根总统的拥趸,他曾经一度将里根视为美国当时最大的英雄,了解到里根图书馆选址在斯坦福校园里,泰尔着实兴奋了一阵。因此,当看到身边的同学们一个个到校园里去抗议的时候,泰尔一方面感觉莫名其妙,一方面又有了一种卓然不群的孤独和自豪。

可能就是从这一刻起,泰尔觉得他与其他同学是不一样的。这种异类的感觉并不让他恐惧,反而让他兴奋,他突然有一种要站在世俗之外的想法。

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以及全美的其他学校还在进行着一种被称作“去除传统”的运动,学生和教授们主动要求剔除掉教案中那些被认为是“美国名著”的文章和内容,转而增加进入更多多元化的内容。

在这件事上,泰尔又选择了站在普通人的对立面上。虽然泰尔对于多元文化并没有任何不好的看法,但他却也热爱着那些伟大的名著。在图书馆里,在那些门可罗雀的名著书架前,图书管理员总能够看到泰尔的身影。

在这些伟大的名著前,泰尔就像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着整个社会的未来,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疑问。包容多元文化真的是正确的吗?保守主义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泰尔这样思索着,他迫切想要寻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在斯坦福大学,最终帮助泰尔解答了心中这些疑惑的是勒内·吉拉尔教授,吉拉尔教授有“人文领域的达尔文”之称,他出生在法国,是著名人类学家,当时正任教于斯坦福大学。

在斯坦福,学生们也会选择性地放弃一些课程,但对于吉拉尔教授的课泰尔一节也没有错过。吉拉尔教授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模仿欲望”的概念,吉拉尔教授认为,人的潜意识倾向于与身边人的意愿保持一致,因而模仿广泛存在于人的社会中。这个理念后来根植于泰尔的心中,并直接在他的商业选择上起到了作用。

斯坦福大学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学生社团,泰尔加入了其中一个名为“吃货俱乐部”的社团当中,在这里,他不但享受了美食,还结识了一位至关重要的朋友——大卫·萨克斯,他以后的共同创业者。

但在此时,大卫·萨克斯和彼得·泰尔只是两个穷学生,和所有学生一样,他们热爱自己喜欢的事物,并执着于自己的思想理念,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讨论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进化论、自由意志哲学、人择原理,等等。

大卫·萨克斯曾经这样描述泰尔:“他总能在5分钟之内驳倒你,就像下国际象棋一样。他是一名自由意志主义者,但是他也会问类似‘核武器交易市场的存在合法吗?’这样的问题。他总是深入地挖掘论点,并找到你的漏洞。他喜欢赢。”

在经历了自由的大一生活之后,到大二的下半年,泰尔决定自己做点什么。于是,他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创办了一本校园杂志——《斯坦福评论》(Stanford Review),这是一本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刊物,泰尔担任总编,并借此将自己的理念传播给他在斯坦福的读者们。

当时,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泰尔还逆潮流而动,特意选修了一门名为“政治不正确”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上,他的自由派观点更加巩固,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越来越激进。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在当时斯坦福大学的氛围下,没有人喜欢听泰尔逆耳的忠告,它的报刊屡屡被扔到废纸篓里面。

无论如何,彼得·泰尔第一次将自己的个人理念以有形的形式传递给了其他人,虽然效果不怎么好,但已经足以让泰尔为自己感到骄傲了。经过了4年的学习,泰尔在1989年拿到了斯坦福大学哲学学士学位,要成为一个哲学家进入大学教学吗?泰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他没有离开斯坦福大学,而是一转身进入了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接下来,他要为自己的法官梦而努力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