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组织符号学理论与主要建模方法

2.3.1 理论基本假设

符号学,是一门以各种类型的符号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符号的产生、传播、处理及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而展开研究的特色学科。符号学不仅强调了符号的特征、发展规律,更强调了符号与人类的交互关系以及符号不同层次的意义[67]。皮尔斯认为,符号,是一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其他相关事物的物质存在。对于任何一个符号而言,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符号、对象和解释项三者之间的符号解析过程(Semiosis)来实现的,具体对应关系如图2.6所示。

图2.6 符号解析过程

其中,三角形三个顶点位置依次为:符号(Sign,如词语“医院”)、对象(Object,如建筑“医院”)和解释项(Interpretant,如概念“医院”),它们共同构成了经典的符号学三角模型。符号与对象之间采用虚线连接,表示它们之间并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接收符号的主体通过头脑中的解析过程而实现关联的,即解释项建立了符号和对象之间关系转化的桥梁。符号本身并不存在意义,其真正的意义是通过解释项而产生的,因此,不同的接收符号主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包括主体的社会背景和知识积累等),其对同样的符号也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以上过程也就是符号产生意义的解析过程,其所具有的这种主观性为我们分析数字化医院这种社会组织及业务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此外,这个解析过程与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有着相似之处,数字化医疗组织内的各种数据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有遇到一定的语境环境和主体之后才能转化为信息,因此,信息这个词语具有非常强的模糊性和主观性,通过采用符号这个信息载体来表示、利用符号的解析过程来实现组织内的信息建模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作为符号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组织符号学是由Ronald Stamper教授[68]于20世纪80年代综合吸收计算机科学、语言理论、逻辑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思想创建而成。Liu在此基础上针对复杂企业问题、组织建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研究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组织符号学的相关理论[69]。组织符号学立足于一种激进的主观主义哲学思想,用来描述社会/组织的主要概念有主体(Agent)、赐予(Affordance)、本体依赖关系(Ontological dependency)等。

1.主体

主体,组织内具有认知能力、能够独立执行相应行为的个人或者团体,统称为主体。因此,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可能是小群体、企业组织,甚至是整个社会。组织符号学中认为整个社会是由不同的主体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各种行为共同构成,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对彼此的不断改变。

2.赐予

赐予,又称为“可支付行为”。Stamper教授等将其概念含义由最初表征生物在环境中的应激行为演化为主体在社会领域存在的行为方式。赐予赋予了主体在社会或环境中所能具备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主体只有在意识到其所具备的赐予后,才能够实现其所具备的相应行为。将其含义延伸到数字化医院这个组织内,主体也就是所有的组织利益相关者,赐予是这些利益相关者能够在医院内所可能从事的相应的行为或者活动。

3.本体依赖关系

主体通过使用不同的赐予来实现其各种组织行为,但是这些赐予之间并不是如散沙般没有顺序,而是部分赐予必须在另外一些赐予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赐予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序列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本体依赖关系。以数字化医院为例,赐予“看诊”必须依赖于赐予“预约门诊”,即病人只有先通过 “预约门诊”之后才能到门诊接受医生的“看诊”。因此,主体、赐予以及赐予之间的依赖关系便可以构成一定的本体依赖关系图,如网格一般,存在于相关主体的脑海中,表征了这个主体对于他所在的组织的理解,进而可扩展为这个主体在整个组织内的社会存在含义。

2.3.2 组织符号学框架

在语言学理论中,莫里斯(C.W. Morris)认为符号学可以从句法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层面去理解[69]。Stamper将符号学扩展应用到社会组织环境后,在原有划分基础上又添加了物理(Physical)层、经验(Empirics)层和社会层(Social World)三个层次,构成了现代符号学的阶梯框架结构,如表2.1所示。

表2.1 组织符号学框架[68]

上述符号学阶梯框架结构中所提出的六个层次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领域:信息技术平台以及人类信息功能。下面三层为信息技术平台,包括语法层、经验层和物理层,主要研究符号是如何形成、组织、传输以及所具备的物理特性等。上面三层为人类信息功能,主要包括社会层、语用层和语义层,主要描述符号是如何实现人类交流、潜在意图传递以及社会效应实现过程的。

对于数字化医院来讲,组织内所有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符号的产生、传递和使用来实现的。通过理解符号在这六个层次上的具体含义,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组织内信息的所有相关活动及使用意图,对于信息架构的设计与实现会更加全面与科学。

(1)物理层。符号在这一层次上表现为其物理属性及符号载体,如符号的源头与终点、物理信号强弱、存储及传播所需的硬件设备等。信息在这一层次上的成功共享表现为一系列的物理信号从源头触发,按照一定的传输路径发送到接收终点,传播过程中保持着其所具有的物理属性。

(2)经验层。研究符号所具备的统计特性,即使在不考虑物理层的前提条件下,发送者所送出的符号序列仍然可以实现重组与修正,通过减少信号的传播错误,保证符号最终的高效传播。

(3)语法层。研究符号的组织方式和结构特征。符号的产生与表达需要依托于一定的规则与逻辑结构,并按照特定的语法规范进行信息传递。在组织内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符号需要采用双方互相认可的规则和结构去描述并传递信息。

(4)语义层。研究符号的意义。根据符号的解析过程可知,不同的主体对于社会环境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会导致二者在交流中可能出现交流的不畅通。语义层实现的便是通过规范协商不同主体对符号含义的一致理解。

(5)语用层。研究符号使用的意图。在组织内,主体通过采用符号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行为,所以在信息架构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研究信息的含义,还要理解信息背后的使用意图,只有能够对信息意图做出回馈,才能算作是信息的成功共享。

(6)社会层。研究符号的使用对于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作用。信息交流双方看待世界与行为的方式是不同的,他们的行为被不同的社会规范、信念及期望约束并影响着。如果通过对符号的交流和联系过程,能够产生或者修改了对方的某种社会信念和承诺,我们便认为信息在这一层次上实现了成功共享。

2.3.3 组织符号学与社会技术系统

特里斯特(Trist, E.L.)认为组织是由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技术系统(Social-technical system)。其中,技术子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及相关的技术[70],社会子系统包括相关用户、社会职责、知识背景、技巧及能力[71]。这种范式重点关注的是,在承认彼此间的依赖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两个子系统的无缝隙链接[72][73]

目前,这种研究范式已经成为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指明灯,尤其近两年内在信息系统顶级期刊及重点国际会议中均频繁被学者们提及并研究[74-80]。信息架构作为信息、用户与环境的统一体,无疑其本质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因此,在信息架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业务组织环境和项目开发过程,可以采用社会—技术系统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架构的设计过程。

基于组织符号学理论,任何一个组织在某一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为一个广义信息系统[81]。按照组织功能的规范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非正式信息系统、正式信息系统和技术信息系统三个层次,又称为组织“洋葱”模型,如图2.7所示。从内到外,技术信息系统是指能够通过借助计算机系统及软件来自动实现的某些重复出现和例行的业务功能。正式信息系统包含了组织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组织“意图”和文化等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虽然并不能完全通过计算机实现,但是说明了具体的工作及任务的执行方式。非正式信息系统反映了组织中难以表达或仍未被意识到的文化、信念、价值观等,但却恰恰影响着组织内主体的行为及决策的制定。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组织“洋葱”模型中体现的思想与前面社会—技术系统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类似的。

图2.7 组织洋葱模型[82]

组织“洋葱”模型告诉我们,在进行信息架构设计时,要从广义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不仅要注意已有研究中对于技术子系统中信息项的识别,更要注意对正式信息系统与非正式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识别,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刻画组织内的信息活动。

2.3.4 组织符号学中主要建模方法

Stamp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支持组织符号学主要理论落地的一整套建模方法MEASUR(Methods for Eliciting, Analysis and Specifying Users' Requirement),用来指导信息系统需求分析、设计及实施等不同阶段的进行。在这些方法中,对组织信息架构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问题明晰方法(Problem Articulation Method, PAM)、语义分析方法(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SAM)以及规范分析方法(Norm Analysis Method, NAM)。

1.问题明晰方法

PAM方法通过采用结构化思路来分析组织问题情境,属于一种问题理解方法。它主要包括抽象并定义单元系统、识别利益相关者、单元系统的支撑结构分析以及价值评估四个技术[83][84]。在本书对于信息架构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技术体现在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以及价值评估技术上。

2.语义分析方法

SAM是一种对组织业务过程进行概念化的顶层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构成组织的两大重要成分——主体及赐予,以及它们之间的本体依赖关系进行分析,来实现领域语义一致性。它主要划分为以下步骤[85]

(1)问题定义。系统分析师、用户等共同参与对问题空间的明确。

(2)候选语义单元的生成。根据所定义的问题空间,抽取其中所含有的语义单元词汇,包括主体、赐予、角色等。

(3)对候选语义单元进行分组。将所抽取的所有语义单元词汇整理、归纳并分别划分到其所属的类别中,如主体类别、赐予类别、角色类别等。

(4)构建本体模型。将上述语义单元分别采用不同的符号绘制在一个整体的图形中,如主体采用椭圆形表示,赐予采用长方形表示,角色采用半圆形表示,本体依赖关系采用线段来表示。各语义单元之间的本体依赖关系是有序的,即从左到右的方向来保证语义的正确性。按照上述过程分析并最终绘制出来的结果被称作本体模型,如图2.8所示本体模型便为一个相对简单的组织业务环境中若干个语义单元综合分析后的结果。

图2.8 本体模型示例

在数字化医院信息架构的研究中,本体模型主要用于对信息活动间关系的顶层分析,从较小的信息粒度上来保证信息架构的概念一致性及语义正确性。

3.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是指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特性,影响着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的主体之间进行交互和协作的方式。如果说本体模型给予了主体和赐予之间关系的描述,那么规范就定义了赐予发生的动态含义,如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这个识别并控制社会环境下主体的行为,决定在某个特定环境下某一个行为是否会发生的方法,便是NAM方法。

NAM分析的主要环节包括责任分析、相关因素分析、触发条件分析、详细规范表示。通过责任分析,明确了负责某种行为“开始”与“结束”的主体;相关因素指开展某种行为时所必需的相关信息;触发条件,如另外的实质行为或者时间等,导致了某种行为的开始或者终止;规范详细说明是将前三个阶段所采集的信息采用如下格式进行规范化描述:Whenever <条件集>, If <状态集>, Then <主体>, Is <deontic操作符(含必须(obliged)、可以(permitted)、不可以(prohibited))>, To <行动集>。

在信息架构的设计中,规范,由于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尤其适用于对信息服务的识别、信息服务的情境组织及需求动态推理机制过程中。吴菊华博士[86]、赵军博士[87]等强调了人和规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于组织规范的企业模型框架来解决企业建模过程相对僵硬的问题,这对于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