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中有话,意在言外

很多时候,人们不能采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往往采用一种婉转的说法,话里有话。这个时候,作为听者,我们需要能够从对方的表面话语深入挖掘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辨别对方的真实想法,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只有识别出对方的真实想法之后,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回应。

有一位商人见到德国大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岛上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吗?”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而海涅听出了对方话里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话,暗讽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商人自讨没趣。

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对策来回应对方。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个中高手。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本想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能够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话里之话”,如此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主动权,让自己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

我们都知道,听人说话要听出“弦外之音”,以便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好关系。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听人说话,不去动脑子思考他人话中暗含的深意,那么,你不仅会被人看成一个没有大脑、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还可能会因为理解错误而引起尴尬或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户农家,住在半山腰上,平日辛勤种田,生活虽不富裕,但还算过得去,只是,如果有个额外的开销,经济就会变得很吃紧。话说这天,男主人很久以前认识的一个普通朋友千里迢迢来访,两人虽然很少见面,但是交情还算不错。一家人非常高兴,于是好酒好菜招待朋友,男主人高兴地与他聊到天明。谁知这客人一住下来,就没完没了,连续住了很长一段日子,而且似乎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

这个时候,家里的菜已经快要吃光了,偏偏正逢梅雨季节,雨不停下来,就无法下山去买粮食和蔬菜,真是糟糕。妇人对丈夫说:“都快没吃的了,你想想办法啊!”丈夫无奈地回答道:“他不走,我总不能请他自己离开吧!”妇人说:“我不管你怎么做,反正已经快没米下锅、没菜可吃了,你再不解决,我们三个人就一起饿死好了!”妇人越说越气,最后竟拂袖而去,留下不知如何是好的男主人。

隔天饭后,主人陪着客人聊天,欣赏着窗外的景致,谈着以往的趣事。这时候,主人忽然看到庭院的树上有一只鸟正在躲雨,而且这只鸟的体型非常大,是以前从没见过的鸟类。于是,主人灵机一动,对客人说:“你远道而来,这几天我都没有准备什么丰盛的菜肴招待你,真是不好意思!”

“别这么说,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你和嫂子款待周到,让我吃得好、睡得好,我心里感激不尽呢!”

“看,窗外树上有一只鸟,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怎么啦?”

“我等一下准备拿斧头把树砍了,然后抓那只鸟来煮,晚上我们喝酒时,才有下酒菜呀,你觉得如何?”

客人想了半天,十分疑惑地问:“当你砍树的时候,鸟儿可能早就飞了吧,你怎么能抓住它呢?”主人悻悻地看着完全不了解主人用心的客人,说:“怎么会呢,在这个世间,还有更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鸟,大树都已经倒了,都还不知道要飞呢!”

一个不通人情世故、不会察言观色、不会倾听他人话外之音的人,是不会招人待见的。人生在世,人情世故不可不懂,听人说话,也要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话外之话,弄明白他人心中的真实想法,如此才能够让彼此的沟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