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全面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代序)
-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 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
- 13040字
- 2019-02-12 14:41:14
谢伏瞻
3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胜利落下帷幕。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2009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全面阐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向、目标、方法和政策措施,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明确部署,回答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报告》高屋建瓴,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文风清新,是一个发人深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报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这里,谈谈个人学习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主线鲜明 重点突出
今年《报告》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困难较多。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社会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也是《报告》突出的重点。因此,今年《报告》始终贯穿一条鲜明主线,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了凸显这条主线,《报告》总结2008年工作有详有略、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和特点,没有面面俱到;部署今年工作紧紧围绕主线展开,一般性的、常规的工作点到为止。结合分析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讲清了问题,讲明了困难,讲足了信心,讲透了发展目标、调控方向、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了解全局,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报告》坚持实事求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避免空话、套话,文风朴实无华,行文简洁明快,语言生动活泼,真正做到使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事实说明,《报告》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报告》是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报告》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明确今年的形势和重点任务,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十分重要。
成就显著 来之不易
2008年,历史注定在中国发展进程中镌刻出辉煌与悲壮的一页。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8月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大事多、难事多、喜事多。面对历史罕见、难以预料的多方面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价格、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年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仍保持较大增幅。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又有较多增加。全面夺取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标志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将激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在过去一年中,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报告》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民生改善三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08年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根据形势变化,先后对宏观调控导向作了两次重大调整: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从“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一方面,及时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纺织等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稳定人民币汇率,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负,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继续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控制通货膨胀,比较好地把握了两者的平衡。另一次是在9月份后,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措施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看来,应对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央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们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二是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补贴比上年增长一倍,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扶持生猪、油料、奶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连续五年丰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启动16个重大科技专项,电信、航空等行业重组迈出重要步伐,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力度,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四是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都有较大下降。近三年累计,分别下降10.08%、6.61%和8.95%,为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打下了重要基础。总的看,如果没有及时灵活果断的宏观调控,就不可能取得这些显著成绩。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有效的。
(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眼于加大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人民群众期盼的大事、实事,这是过去一年改善民生的突出特点。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完善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13万人。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启动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及时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低收入群体及大学生的生活补贴,大幅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在教育方面,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提高中西部地区校舍维修标准,解决部分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问题,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医药卫生事业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大幅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和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文化、体育方面,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实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取得了奥运会、残奥会的金牌第一,这些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民主法制方面,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全面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社会保持稳定。这些工作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三)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尽管2008年我国遭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以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顺利推进,酝酿多年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果断推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以质取胜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稳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境外能源资源合作等。改革不仅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矛盾和问题,同时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为今后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
坚持经济建设与抗灾救灾两手抓,是2008年政府工作的又一特点。《报告》特别总结了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各项工作。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大营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灾区的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央领导在灾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社会各界、广大香港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奉献爱心,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汇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最大限度降低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再次昭示人们:任何艰难险阻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是无坚不摧的。
2008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部署顺民意、得民心,充分显示出党中央领导集体高超的领导才能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我们坚信,只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宏伟目标。
既充分肯定成绩,又不回避问题,是温家宝总理《报告》的一贯风格。《报告》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后,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体系的问题还在继续暴露,全球通货和信贷紧缩程度在加深,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加大,外部经济环境十分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短期内市场信心难以恢复,世界经济低迷和调整可能经历一个较长时期。二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2008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持续走低,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减缓;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需求和价格大幅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需求收缩使企业经营困难,实现利润下降,亏损增加。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与世界经济减速等矛盾相互交织叠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内需外需不均衡,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的约束没有缓解。短期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更加重了保增长的困难。四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报告》深入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这充分显示出政府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充分显示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政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努力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部署工作 思路清晰
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报告》高瞻远瞩而又实事求是地列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信心所在。指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和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战胜遇到的困难。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八个方面:(一)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之深、波及范围之广、速度来势之快,都是历史罕见的。中央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这是我们战胜危机的重要前提。(二)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当前困难、着眼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危机发生后,中央迅速推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先有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接着又推出十大重点行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并且争分夺秒地加以贯彻落实,必将有效遏制经济下行的势头。(三)改革开放30年建立起来的物质、科技基础和体制条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由113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13万亿元;我们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实用技术到高新技术,都有了丰富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四)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巨大需求潜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没有完成,人均GDP还在世界100名之后,扩大国内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最根本的区别。(五)充裕的资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达到23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连续17年在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保持第一;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素质较高的优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保持。(六)日趋健全的金融体系、活力增强的各类企业和富于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成效明显,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多年实践,我们注重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地统一起来,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全国上下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我们独有的政治优势。只要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八)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力量。百折不挠、愈挫愈奋,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一个经过深重苦难磨砺的民族,一定会更加团结、无比坚强。拥有这些有利因素和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一定能够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一定能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报告》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需要把握好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这些基本思路和原则,是综观全局提出的,是做好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应对危机 举措有力
《报告》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四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这个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协调、相互促进。今年要围绕重点实施这个一揽子计划,着力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报告》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采取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财政措施,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今年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占GDP的比重在3%以内,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前几年财政形势较好,我们逐年降低赤字,从2003年的3198亿元降低到2008年的1800亿元。赤字占GDP的比重也从2.4%降到0.6%,这就为今年扩大赤字留下较大空间。从总体上看,今年扩大赤字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安全的、可控的。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采取减税、退税和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做好财税管理工作。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将得到进一步放大,带动更多社会投资,这对遏制和扭转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是,进一步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同时,注意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合力。总之,目前经济走势不确定因素很多,要坚持灵活审慎的调控方针,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关键是提高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
第二,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立足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在外部需求放缓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大的优势,尤其要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做足文章。为此,《报告》提出四个方面措施:一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人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预期。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各项工作。二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今年中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农田水利、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报告》强调,政府投资必须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绝不能用于一般加工工业。政府工程项目建设,要对人民负责,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总之,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必须把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有效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起落。《报告》提出,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落实好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贷、税收等政策。这些措施的落实,既可以活跃市场,又能够改善民生,必将对房地产业发展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四是加快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报告》对全面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进行了部署,强调要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和专项援助,加强灾后重建资金和物资监管。
第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农业问题,“三农”工作仍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报告》提出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件事: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无粮不稳,有粮不慌。粮食安全绝不可掉以轻心。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支持重要紧缺农产品生产,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要利用这一轮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加快水利、交通、电网、通信和社会事业等基础建设,力争在几年内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观。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五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扶贫对象范围。《报告》提出,全面加强“三农”工作要采取五大措施:一要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取消县及县以下相关资金配套。二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三要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继续增加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及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实施油茶良种补贴。四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五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把中央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真抓实干,继续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三农”工作就一定能迈上新台阶。
第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增强国民经济素质、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的紧迫任务。目前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机制对结构调整的推动力显著增强。今年要抓住机遇,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全面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键是抓落实。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三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担保体系,继续实行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型企业。五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把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16个科技重大专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方面,《报告》强调,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之年。各地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绝不能放松节能减排的标准和要求。要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继续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方面,《报告》提出,今年要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意识,全面提高各行各业产品质量;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制度,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坚决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的问题,坚决纠正安全生产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责任不落实等突出问题。在区域发展方面,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各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应对外部危机中闯出发展新路。
第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报告》强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在扩大开放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改革方面,一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包括电价、水价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三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继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四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五是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地方机构改革中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职能、机构和编制,积极探索大部门体制,着力解决职能错位、职贵交叉和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我国改革任务还很艰巨,问题错综复杂。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对改革的综合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鼓励探索和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改革的新局面。在对外开放方面,《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这是保增长、保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调结构、增效益的基本条件。我们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要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积极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支持各类有条件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发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只有坚持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利用外部条件结合起来,把防止进出口大起大落与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结合起来,把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与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第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今年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城镇新增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其中高校毕业生就有610万人,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现有800多万人,预计还会增加;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对在岗员工特别是农民工造成很大冲击;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难度加大。必须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包括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也需要加快健全社保体系。现在我国居民储蓄率比较高,但老百姓有钱不敢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保体系不健全,影响人们的消费预期。《报告》提出,要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制度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提高失业保险、城乡低保、优抚对象等保障标准。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国方略。近年来,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无论是在投入上、政策上还是各级政府的工作力度上,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报告》提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要继续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快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四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药卫生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乃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报告》明确回答了人民群众关注的这一热点问题。强调改革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五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各地情况差别很大,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创新,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面,今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五是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报告》指出,这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扩大消费。强调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六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七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报告》提出,要特别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总之,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到最重要的位置,扎扎实实为人民办一些实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第七,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加快政府自身建设,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报告》把政府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和2009年的工作部署放在一起。强调必须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一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二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各项决策都要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知难而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共克时艰。四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规范制度和制约权力为核心,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处腐败分子。只要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就能切实推动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真正成为让人民满意、放心的政府。
《报告》还对民族宗教、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都必须在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回首过去,我们为取得的成就感到光荣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为祖国美好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力量。中央对今年各项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迎难而上,励精图治,勤勉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