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授人以渔,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父母要培养高财商的孩子,就要帮他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明白钱是什么,钱从哪里来,钱不是万能的,让孩子明白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金钱是如何赚来的,等等。可以说,让孩子拥有正确的金钱观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告诉孩子钱是什么

父母培养孩子财商的第一步是教孩子认识钱是什么。著名的银行家尼尔·高德佛瑞认为,想让孩子拥有正确的金钱观,首先要让孩子认识钱是什么。如果孩子连钱都不认识,又怎么建立金钱观呢?下面案例中的天天就是一个对钱毫无概念的孩子。

财商小案例

天天今年5岁了,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他。可他有一个缺点,即对钱没有概念,总是胡乱花钱,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买,否则就不停地哭闹。有时妈妈会锻炼他自己去买东西,可天天总是算错账,最后总是自己受损失。

生活中像天天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总是对钱没有概念,不知道钱是什么。这是因为很少有父母主动与孩子谈钱,他们认为,让孩子太早接触金钱不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提起关于钱是什么的问题,父母往往会斥责:“问钱的事情干什么?”然而,越是事业成功的人,越会和孩子谈论有关金钱的话题。就像《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所说:“如果父母不愿意在晚餐时与孩子谈论金钱的话题,那么等孩子长大后,绝对不明白如何管理金钱。”因此,父母应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和他一起聊聊有关钱的话题,这些教育对孩子财富知识的积累,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财商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和孩子聊一聊有关钱是什么的问题。

1.钱的由来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狩猎和原始采摘为生。一天的劳动所得只能勉强维持家族的温饱,没有剩余的东西可供交换。后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有了剩余物品去交换,比如,用五谷、盐等日常用品进行交易。

到了夏商时期,海贝是人们喜欢的一种装饰品,它具有携带方便、坚固耐用等特点,因此人们便采用海贝作为等价物,于是就诞生了中国最原始的货币——贝币。

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广泛使用,铸币工业得到发展。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历经不同朝代,出现了不同样式的铸造货币。直到现在,仍在使用铸造货币。

由于金属货币重量较大,不易大量携带,在北宋天圣元年,官方印发了纸质货币——交子。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质金钱货币。后来历朝历代都有纸币发行。

2.钱是流通工具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钱是有价值的,并不是他们眼里的几张纸。在日常生活中,钱是一种流通工具,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钱。在这些过程中,人们需要用钱去换等价的所需要的物品。如果没有钱,人们就不能换到自己需要的物品,那么人们也就无法生存。平时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商场、超市等,让他们切身体会钱的概念,从而对钱有更深、更多的了解。

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如何看待钱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标志。钱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钱来代替和衡量的。

3.钱是人们的劳动成果

钱除了是流通工具外,也是人们的劳动成果。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只有付出劳动和心血,人们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继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能力强、贡献大,所得到的回报就多;能力弱、贡献小,所得到的回报就少。借此,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以增强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赚更多的钱以提高生活的质量。

【财商小课堂】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代表着国家的财富,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人民币的设计、制作、发行的过程相当复杂,这个过程凝聚许多人的心血,国家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人民币的制作成本相当高。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爱护、保护人民币,维护国家尊严和节约国家资源。

让孩子知道钱从哪里来

对于“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孩子通常会回答“钱是从爸爸妈妈的口袋里来的”“钱从抽屉里拿的”或是“钱是爸爸妈妈从银行取的”等等。至于爸爸妈妈口袋里的、抽屉里的或银行里的钱从哪里来,孩子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就像下面故事中的天天。

财商小案例

春节的时候,天天收到了不少压岁钱,妈妈想趁机教育他不要乱花钱,就有意识地问:“天天,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啊?”天天看了妈妈一眼,有些不解地反问妈妈:“这些钱有妈妈给的,姥姥姥爷送的,姨妈舅舅给的,您不是都知道吗!”

妈妈耐心地说道:“我当然知道,但他们的钱都是怎么来的,我给你的钱又是如何来的呢?”天天看着妈妈乐了,他想了一会儿说道:“他们的钱我不知道,但妈妈您的钱不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吗?上次您去银行取钱我亲眼看到的啊!”妈妈听后既感到可笑,又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告诉孩子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

这看似是一个笑话,却值得父母们深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及时进行金钱观方面的教育,孩子就不知道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就体会不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加上缺乏自控力,孩子花起钱来很容易大手大脚。这样一旦形成挥霍浪费的习惯,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因此,父母应尽早让孩子知道金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是付出劳动后的报酬,并培养孩子学会对父母感恩。具体来说,父母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告诉孩子金钱的来之不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告诉孩子金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让孩子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生活中要节约着花钱,不挥霍钱财。

由于年龄小,孩子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这时父母要尽量用具体的描述来说明。比如,买东西花钱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些钱是需要工作多长时间、付出多少劳动才能赚取的,以加深孩子对金钱来之不易的认识。

2.带孩子感受自己的工作环境

如果父母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金钱来之不易”,孩子的印象可能不会太深刻。因此,如果可能,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进行参观,让孩子看一看自己工作的环境,以及父母辛勤劳动的身影,使孩子亲身体验一下那些钱来得是如何不容易。

3.让孩子在家做“小时工”

让孩子深刻体会钱的来之不易,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在家做“小时工”。比如,让他帮妈妈洗碗,洗一次碗付给他一元钱;帮妈妈拖地,拖完付给他一元钱。当然,报酬也可以是答应买他想要的物品,但这个物品必须要有意义才可以。

4.向孩子公开家庭财务状况

向孩子公开家庭财务状况,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孩子尽早地加入家庭理财的行列中来。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主人翁的意识,把父母的钱当成自己的钱来看,这样孩子也会好好考虑在家庭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实现理财的优化。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明白家庭的财务状况,从而不对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

【财商小课堂】

卡里的钱是有限的

为了让孩子明白银行卡里的钱是有限的,父母要尽量避免使用刷卡或手机支付的方式,尽管这样比较方便快捷。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银行还款,让孩子知道从卡里刷了多少,就要付给银行多少,而且银行还会收取一定的费用。当孩子熟悉了其中的各个环节后,就会对银行、银行卡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钱是万能的吗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相信大人们都理解这句话,但对于孩子们而言,金钱的概念模糊不清。只有一点他们很确定,那就是钱可以买他们想要的玩具,帅气漂亮的衣服,还有好吃的东西。慢慢地,他们还会觉得,家里越有钱,自己越有优越感……其中有很多孩子认为,金钱可以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财商小案例

浩浩的家境比较富裕,他兜里的零花钱比班里其他同学的零花钱加起来还要多。平时,浩浩经常带着他的同学去吃好吃的、玩游戏,去大型游乐场玩。浩浩一直都觉得自己在同学堆里很受欢迎,身边也有很多“好朋友”围着他。

有一次,浩浩的爸爸看到浩浩和他的几个同学在一家不错的饭店吃饭,结账都是浩浩结的,而且浩浩还以“孩子王”的身份在“关照小弟”。看到这些,浩浩的爸爸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于是决定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

等浩浩回到家后,爸爸把他喊到身边,问:“最近你和同学关系相处得还不错吧?”

“当然,现在我有很多朋友,我说什么他们都会听我的。”浩浩骄傲地说。

“你的朋友真的喜欢听你的话吗?还是喜欢听你手里‘钱’的话?”浩浩的爸爸提示说。

“爸爸,我听不懂,什么意思呢?”浩浩疑惑地问。

爸爸耐心地解释道:“假如你没有那么多钱,他们就不会再这样围着你、听你的话了,明白了吗?”

浩浩听后,不相信爸爸说的话。爸爸接着说:“那我们就试试看。从明天开始,我不会给你那么多零花钱,几天内你就会看到事实真相。”

几天过去后,结果真如爸爸说的那样,浩浩的“好朋友”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围着他了。浩浩很伤心,爸爸看到后走到他身边,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孩子,金钱不是万能的,它虽然能买到很多东西,却买不到真正的友情。”听了爸爸的话,浩浩点了点头。

案例中浩浩的爸爸在发现浩浩的金钱观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帮孩子纠正了过来,让孩子懂得金钱是买不到友情的。但事实上,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还有很多,有些东西是无价的,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比如健康、爱、时间、快乐等。

其实,孩子对金钱也有观察、思考和判断,父母要及时引导,给孩子正能量的金钱观,孩子就不会被媒体和社会潮流带着走。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认识钱,和孩子一起追问“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让孩子记住有关钱的口诀:

钱可以买来玩具,但买不来快乐;

钱可以买来房子,但买不来幸福;

钱可以买来礼物,但买不来友谊;

钱可以买来珠宝,但买不来美丽;

钱可以买来药品,但买不来健康;

钱可以买来书籍,但买不来智慧;

……

另外,父母在引导孩子时,要肯定孩子对金钱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因为金钱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就以偏概全地把金钱给否定掉。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了一切。金钱固然重要,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财商小课堂】

正反方辩论

通常,父母强制性地纠正孩子错误的金钱观时,会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这时,父母可以通过正反方辩论的方式,逐渐加以引导,让孩子自己说出那些金钱不能买到全部的例子,他原来的观点也就会不攻自破了。

让孩子做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人没有显赫的权势,没有富有的家财,但他们能做到知足常乐,而且倾其所有,乐善好施。

但还有一些人只知道为金钱而拼命工作,以致一生都在财务困难中挣扎。当然,人生一世没有欲望是不行的,没有金钱也是不行的,但千万不要成为欲望和金钱的奴隶。接下来我们先看一看米勒德·富勒的故事。

财商小案例

同许多美国人一样,富勒一直在为一个梦想奋斗,那就是从零开始,而后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到30岁时,富勒已挣到了百万美元,他雄心勃勃地想成为千万富翁,而且他也有这个本事。他拥有了一栋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

但问题来了: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而且他还疏远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但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办公室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刚刚宣布打算离开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耗尽了所有他真正应该珍惜的东西。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见一面。当见面时,他们热泪盈眶。他们决定消除掉破坏他们生活的东西——他的生意和物质财富。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他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但富勒从没感到比这更清醒过。

接下来,富勒和妻子开始投身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每个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而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也热情地支持他们,穿上工装裤来为“人类家园”劳动。

富勒曾有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资产,而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人甚至更多人建设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

富勒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他的妻子和健康差点儿被财富夺走;而现在,他是财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而去为人类的幸福工作,他自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金钱虽然非常重要,但再重要,也只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是达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种手段和媒介。如果一个人为了金钱而毁掉自己的人生,因为手段而失去了目标,那就是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对于财富,我充其量只能把它叫作美德的累赘。财富之于美德,犹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不可无,也不可留在后面,却妨碍行军。不仅如此,有时还因顾虑辎重,而丢掉胜利或妨碍胜利。”《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说:“理财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一个人必须端正对金钱的态度,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要让金钱为我们服务。”

总之,金钱是每一个人换取物质生活的必要媒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金钱的主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以避免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念。

【财商小课堂】

守财奴葛朗台

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反面的例子,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在这篇小说中,巴尔扎克先生塑造了一位让人生厌的守财奴葛朗台,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钱币。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明白,成为金钱的奴隶是最让人鄙夷的。

孩子的必修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之一。

相信当很多父母跟孩子讲起这句名言时,孩子们的疑问大多会是“君子的财富之道是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呢?”这句话被人们重复了至少四百多年,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找不到路口呢?

还有,这句话说的财富之道是电视、网络上《财富讲坛》中讲的如何投资、理财、炒股等这些内容吗?当然不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仁道,那这个人最后就会注定失去财富,甚至是更多。

叶澄衷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性格乐观,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中仍旧昂首前行。

财商小案例

早年的叶澄衷很穷,他的生意就是在上海黄浦江上摇木船卖小食品和杂货,偶尔摆渡渡人。一天中午,一位英国人坐他的小船到浦东去办事。船刚靠岸,英国人就匆忙离开了,结果把公文包落在了舢板上。等叶澄衷发现时,那位英国人已经看不见人影了。

叶澄衷打开公文包一看,里面有好几千美元,还有钻戒、手表和支票。这对于他来说,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财物,但他一点儿都不惊喜,而是先想到,那位英国人一定非常着急。于是,他决定在原地等那位英国人。

傍晚,英国人一脸沮丧地回来。但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包竟然在舢板上,更没有想到这个船工还在等他。英国人看到包里的东西一点儿都不少,特别感动,心想:眼前的这位做苦工的中国人竟然对意外之财毫不动心,品德真是高尚啊。他立即拿出一些美钞塞在叶澄衷手中以示感谢,但叶澄衷不肯收。

其实,这位英国人是一家五金公司的经营者,他见叶澄衷为人厚道,十分佩服,最后要求和他合伙做生意,叶澄衷也愉快地答应了。那一年,他才17岁。

从那以后,叶澄衷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在经营中,他一如既往地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赢得了众多的消费者,成了著名的“五金大王”。

其实,爱财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只有在取财和用财的“道”和“度”上,才能分出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一个人如果能够合法合理地赚钱,又能合法合理地花钱,不但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而且对社会、对国家也是一种贡献。

父母在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金钱观时,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必须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父母不仅要让孩子记住这句名言,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让孩子能自己诠释这句话,这个过程既能帮孩子加深理解,又能让孩子懂得来自心灵的力量无比强大。

【财商小课堂】

别和孩子哭穷

孩子遇到了钱的问题,也就遇到了尊严的问题。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这样说“咱家没钱,买不起”“这个太贵了”等等,孩子每天生活在“父母哭穷”的世界中,很容易会形成攀比风、炫富风和奢侈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老爸克里斯,在自己事业不顺、生活潦倒之际,没有跟儿子说过一个“苦”字,而是教育儿子:不要灰心,要捍卫梦想。因此,不管是穷爸爸还是富爸爸,都别向孩子哭穷。

大富翁的理财经验 巴菲特和他的财富表

美国财富大亨巴菲特于1930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的社会状况很糟糕:1929年经济大萧条,不久之后“二战”爆发。

巴菲特的爷爷是开杂货店的,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是知识分子,在银行工作。巴菲特出生没多久,银行倒闭,霍华德失业。巴菲特的爷爷对霍华德说,我雇不起新的员工,但是吃饭没问题,日常生活的开销,我埋单。

霍华德不愿当“啃老族”,和朋友开了个证券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他让巴菲特的妈妈回娘家,这样就可以保证全家一日三餐有饭吃。巴菲特的妈妈不肯,她认为她的责任在家庭。她在生活上节衣缩食,为了保证霍华德有饭吃,常常自己不吃饭。慢慢地,霍华德的公司有了起色,经济情况也逐渐好转。

巴菲特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长大的。巴菲特在童年从家庭里不断得到的一个信息就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5岁时,巴菲特在家外面的过道上摆了一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不满足于在家做买卖游戏,想要一个更大的市场,就走出家门到繁华的市区卖柠檬汁。

6岁时,他开始逐门逐户叫卖可口可乐。卖汽水比卖口香糖赚得多:每卖6瓶汽水,他能挣5美分。他还发动邻居帮忙捡打飞的高尔夫球,洗干净了加价卖出去。长了一岁后,巴菲特的买卖行为开始升级,由原来的小摊游戏提升为批发销售,由一个人的买卖变成组织大伙支持他的生意。

7岁的巴菲特因为得了盲肠炎,住进医院并做了手术,在医院中,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下许多数字。当护士问他写的数字是什么意思时,他回答说:“这些数字就是我未来的财产,虽然我现在没有很多钱,但总有那么一天,我会非常富有的。”这时,巴菲特开始做起了财富梦。

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拉塞尔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还把它们运走,储蓄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这时的他开始学会运用市场消费学的理论。

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他把姐姐拉入伙,买了114美元的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股票刚刚升值,他赶紧抛售,赚了5美元的纯利。

13岁时,巴菲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小发行员。他每天早晨要送约500份《华盛顿邮报》。凌晨4点半到达报业公司取报纸,送完报纸上学。下午放学之后,骑上自行车又去送《明星晚报》。同时他还通过推销杂志来提高收入。这个业余兼职的初中生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元,比他学校的老师挣的还多。

14岁时,巴菲特花了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后来一位农户租下了这个农场,利润两个人共享。巴菲特当上了农场主。

21岁时,巴菲特已经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超级自信。到1951年底,他已经将他的资产从9804美元增值到19738美元。也就是说,他在一年之内挣了75%的投资利润。

……

1956年,26岁的巴菲特已经准备退休了。

“我大约有174000美元,准备退休了。我在奥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号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付175美元。我们每年的生活费是12000美元,而我的资产还在增长。”是的,他的财富还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