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个世界公民
- 我的灵都:一位奥地利学者的北京随笔
- (奥)雷立柏
- 2326字
- 2019-02-21 15:20:12
我刚到人大文学院工作的时候,许多人告诉我,我们这里有位外教雷立柏老师,是名洋雷锋,大家都喜欢他。后来渐渐熟悉了,知道他在教拉丁语,业余时间指导了许多学生。他在圈内圈外很有人缘,随他读书的本校生不必说了,校外来听课的也很多。因了他的存在,古典学有了可以支撑的基础,这些年拉丁语的普及,他的功劳大矣。
与雷立柏接触多了,没有感到他是一个外国人,彼此的交流无丝毫的障碍。杨慧林老师跟我介绍了他许多故事,每每有迷人之处,有时感觉像童话里的片段。雷立柏从遥远的奥地利来,且把北京当成自己的家,人们对他的好奇和喜爱,都与其特殊的人生选择有关。后来听他聊天,发现其知识谱系丰富,许多陌生的领域让人生出敬意。他的学识我所解者只有一二,余者觉得深似海洋,气象之大非吾辈能言。有了他的出现,才知道其背后衔接的传统多么重要。我们单一的思维维度,可以借其目光,得以自然的伸展。这样的工作他不来做,我们的教育自然会有许多盲区。
在这一本书里,看得出他对于北京的热爱,其思考的文化的沿革,也有我们国人没有的眼光。比如他把北京比作灵都,仿佛犹太人对于耶路撒冷的描述,自有其深意于此。他还说北京是东方的罗马,在不同数据和印象里给了我们环视自己故土的另类视角。书中对于北京历史与格局的凝视,都在世界眼光里,有我们看不到的存在。总觉得他在什么地方有京派的意味,但又无京派的沉闷,精神在辽远的地方出没,给我们惊喜的地方多多。因了他的言说,忽然想起明代以来西方学人与国人的互动,他自己就延伸了利玛窦等人的传统,也让我们看到了今天文化进化里重要的内驱力。我觉得他身上有着我们常人没有的东西,如果只把他仅仅看成知识的传授者,那就过于简单了。
雷立柏自称自己是世界公民,故对于文化的领会有自己的宽度与深度。看他对于孔子、老子以及《圣经》、古希腊文本的领会,舒朗自然而又有奇气于此。他以为在单一语言里不能理解北京,自然,也非能够把握世界的历史。所以,在多种文明里看人类的现在与未来,就会站在一个高高的地方,思想的澄明和审美的快慰自然也流出。我们现代以来重要的思想者,都是在世界文化范围里思考问题的。坦率说,能够自如地进行这样思考的人,在今天不是很多。在英语独占鳌头的时候,我们可能也因之忽略了文化的本源。人类文明源头的存在倘不被一再的思考,我们可能只在流行的文化里思维,失去的原本的内动力。而雷立柏做的工作,恰在这个人们陌生的领域。
在雷立柏的自叙里,我看到了许多新奇的景观。他的一些思考,和晚清、民国的学人很像,独立的精神弥漫在字里行间。他研究的几门语言对于我们而言都很冷门,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这些对于国人多是遥远的存在。在他看来,了解西方,这几门语言殊为重要。因为那里有文明源头的光泽,凡沐浴于此者,思想自然会在通达的路上。这和认知中国必须了解先秦文化一样,属于古代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根本性的存在。他意识里的中国文明,也有古老的基因的延续,在几千年的变迁里也有了是开放、明亮的存在,仅仅在一种思维里考察问题,大概不得要领。所以,他是把中国古代有意味的存在和西方古典有意味的存在连接起来的人。而他本人对于五四新文化人思想的呼应,都看出其精神的原色。
明代以来,中国学界与域外学人的互动的历史,我们记载的不多。但那互动改写了我们的文化路向。许多词语的使用,概念的出现,都与此种互动有关。在这个互动里,西方发现了中国,中国也认识了西方。近三十年的开放,加大了这种互动。雷立柏自己意识到所做的工作,是三四百年前前人劳作的继续,他自己的使命感,我们中国人未必意识到其间的深度。
因为雷立柏,我们知道了许多湮灭的故事,比如第一个写欧洲游记的中国人樊守义,他的《身见录》有我们今人不解的要义;第一个留学欧洲的中国人郑玛诺,带来许多认知世界的新眼光;书中还涉及最早留学域外的北京人,以及最早的西文图书馆,深藏于时光里的人与事,跳动着历史的脉息。这些鲜被注视的遗存,其实改写了精神的路向,我们的词语与概念的建立,在这个过程里完成的。他特别关注游走于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为中国人没有深深关注这些历史深深遗憾。我注意到他追问北京为何没有早期留学生的博物馆,那些故事可能对于这个城市更为重要。我们对于自己的城市的认识不会有类似的意识,看到他这样的追问,作为曾经做过文物保护工作的人,我有着一种惭愧的感觉。
这种对于城市特殊的读解,在我来说第一次遇到。我在大量关于北京城记忆的书里,没有看到这样的叙述。以读城的方法读史,是他给我们的震动。他眼里的北京,一直有着世俗之外的高远的精神坐标,那些飘动于思想空间的永恒之星,指示着旧都的灵魂。倘若我们不能从这样的视角审视北京,将会遗漏最为重要的东西。那些默默从事翻译、对话的学人和思想者,流动着历史深处的热能,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城市的这一存在的价值,在雷立柏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种语境的北京,一个集叠着人类智慧的北京。在愚昧与文明中,在挫折与成长中,北京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汉文明的历史,而是世界文化融汇的一部分。而雷立柏的价值,也恰在这交融的过程中。
阅读他的书,我深深地被其文字所感动,雷立柏的文字刻着他的忘我精神,这是我们常人缺失的境界。他舍弃了凡世的欲求,将一切燃烧在文明的构建里,把大半生的经历献给中国,献给北京。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乃一种大爱的精神,说他有一种殉道意识也不为过的。在谈到“中西思想桥梁”的鼻祖白晋的时候,他自认是他的学生,他的门徒,接续的恰是前人的使命。这个世界公民给北京带来的温度,传递在许多领域。文化的进化,需要无数默默献身的人,利玛窦、鉴真都是这样的楷模。我在雷立柏身上看到了古人的遗风,北京因为有这样的人的存在,便有了更为厚重的色彩。
孙郁
2017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