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艺术设计概述
1.1.1 设计从造物开始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开始学会了制造工具。人类造物的开始也是设计的开始,是人类文明的开端。正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指出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也就是说,动物的生产只是和它的生命本能有关,而人则能做到脱离肉体本能欲望来进行生产,人能够用自己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即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凭借感觉系统有意识地改造和创造器物。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成熟,科学和审美、道德尺度、价值判断以及社会意义等都越来越成为对造物行为的要求、限制和评判标准,并且也在不断改造和创造着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
石器是人类最早的造物。现今发现人类最早使用和制造的石器距今约200万年前,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见图1-1)发现了数量众多、样式各异的石器,这些石器大多是用砾石制成的“软砸器”(见图1-2),还有盘状器、球状器和多面体器等,这种造物非常原始简陋,但是都是经过思考而有意识制成的。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使原始人类能够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与自然和野兽作斗争,发展生产,维护生存。也就是从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起,人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人完成了自身的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会设计的人。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代又分别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上百多万年的时间长河中慢慢学会了对石器进行进一步加工,这标志着人类的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有了进一步发展,人类逐渐总结和把握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对形体、造型的认识,同时人的美感意识也萌生了出来。从设计的角度分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已经从原初的粗石器过渡到趋于精致的细石器。如1973年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郊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见图1-3),其中出土的石器类型更加多样,而且更趋向于专门化、定型化,甚至还出现了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的新型工具,比如,石箭、石刀、骨刀、骨针、骨鱼钩等(见图1-4)。
图1-1 非洲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
图1-2 奥杜威峡谷中的“软砸器”
图1-3 中国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
图1-4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骨制品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工具为标志。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广泛地采用磨制技术制造石器,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工具的坯胎后,再经磨制进一步加工,这就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和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美观。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是,考古出土的骨镯、骨珠、骨雕残片、骨牙串饰以及一些有装饰的工具表明磨制石器的出现(见图1-5),除了使刃部更加锋利的实用功能之外,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看出,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形成了设计意识,这种原始的对石器的设计揭示了人类在早期造物活动中萌生的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基本的设计原则。
1.1.2 造型观念的发生
从一定意义上讲,造物即造型,一部人类的造物史也是一部器物的造型史。从造型的角度审视造物的历史不难发现,从原始人类打制石器开始,人类就有了对形的认知和感受,并且实际上,人类对形的认知应该是早于造物的。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大部分物质是有形的,人类和自然界的物质实体打交道,必然会时时刻刻感受到形的存在。不管是占主导地位的视觉,还是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都帮助人类探察着世界的种种形状、特征和变化。从感觉到知觉,从意识到认知,进而到通过造物对形态加以改变和塑造,人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造型观念。
图1-5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物品
人类在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形的感觉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可是人类能感觉到形,并不意味着能够创造形。也就是说,即使“心”中有形,要在造物中体现出来也是需要技巧的。而这种技巧的取得,与人类的心智,或者说心手合一创造器具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时常能够在任何一本艺术史书中看到原始人类在洞穴古岩壁上留下的图形(见图1-6),不管是出于神秘的宗教原因还是实际的功用原因,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对形的有意识地把握和表现。之后,人类除了能够绘制平面图形外,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对形的认知能力和造型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立体器物、器具的形也逐渐被人类所掌握。
图1-6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岩壁上的史前绘画艺术遗迹
原始陶器的设计是人类造物史和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的方式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由人创造的器物。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掌握了黏土经火烧后的变化,从而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变化来烧制陶器,并且黏土在水的作用下可塑的性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被获知。考古发现的原始社会用黏土塑造的动物形象,就可以看成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造型意识的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器经历了一个由器形简单、制作粗糙、品种少、火候低到器形复杂、制作精致、品种增多、火候高的发展过程。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以蒸煮食物的炊器和食器为主;中期炊器和食器种类增多,且出现了盛器;晚期又出现了饮器。早、中、晚三个时期陶器的品质、颜色、种类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成型方法由泥片贴筑、泥条盘筑发展到轮制成型的半机械方式,烧制方法也由平地堆烧发展成使用陶窑烧制。此外,陶器的装饰也成为陶器造型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加固陶坯的作用,而且也发展出了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审美特征(见图1-7和图1-8)。
图1-7 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盆和船形彩陶壶
图1-8 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的涡纹彩陶罐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鬲
艺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造型,人类对形态的感知和掌握经历了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的历程,可以说人类今天发达的造型能力,以及这个充满形态各异的物的人造世界,都是在原始人类开始绘制岩画、打制石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造物到造型,人类的设计能力逐步走向成熟。
1.1.3 作为文化的艺术设计
文化和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的源头始于造物,造物标志着文化的诞生。一方面设计的历史在佐证着文化的生成,另一方面设计也在不断地创造着文化世界。
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苏联学者卡冈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各种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范围,即包括社会的人的能动性形式的全部丰富性。”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阿兹曾把文化分为三类:物质文化、社会关系以及艺术宗教、伦理等方面。可见,文化包含着不同的方面,对文化的解释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管角度如何,普遍意义上他们都承认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形态,是文化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即人的劳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始于造物的艺术设计具有两重性质,一是属于物质;二是属于意识。属于物质是因为从器物到建筑,从工具到用具,衣、食、住、行、用的所有物品和自然物一样都具有物质属性;属于意识源于它们和自然物的区别,它们是根据人的意识创造出来的,具有人工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和人的需求、社会价值等方面发生联系。
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大范畴的基本形态,它首先是物质的,但是设计过程却是设计各种形态的文化内容,因为设计是以观念的构思构成的产品的表象,可见的、输出的物质产品只是整个设计过程的目的和结果。设计过程不仅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价值为依据,同时还要综合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最终将文化在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价值的平衡下整合在器物上。
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的手工艺生产阶段,设计和生产还没有各自独立,手艺匠人凭借自己的感觉和意识,通过自己的亲手加工来完成产品。这时候的手工艺往往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联系在一起,因此与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比较接近(见图1-9)。
图1-9 手工艺时期莫里斯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在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生产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了,设计和生产也各自独立。这个时候,科技、审美、市场等因素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着设计活动,时至今日,设计和人的生活方式、社会需求、生态环境等都发生着不可忽视的相互作用。可见,设计不只是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更是以一种不可估量的方式渗透在文化系统的方方面面。
1.1.4 艺术设计的概念和范畴
设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是改变客观世界,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劳动,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反映着人的需求、意志和经验,与判断、直觉、思维和决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广义的“设计”外延可以延伸到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领域;狭义的设计专门指有关美学的实践领域,甚至只限于实际应用范畴之内的构思和创造。
从词源上看,Design来源于拉丁语Designara,之后从拉丁语演变到英语的数百年里,Design一词的词义内涵和重点不断发生变化,18世纪以前,Design的词义仍然被限定在艺术范畴之内,1768—1771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解释是:“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方面进行考虑,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比预想更好的效果。”直到工业革命以后,设计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Design的词义也开始突破纯艺术的范畴而趋于宽泛。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赋予了Design新的内涵,重点指的是漆工、陶工和金工等与图案相关的手工制品的表面装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将“设计”纳入学科体系,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概念基本形成。
1974年第15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Design的解释是:“美术方面,设计常指拟订计划的过程,又特指记在心中或者制成草图或模式的具体计划。产品的设计首先指准备制成成品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设计通常要受到四种因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结合、整体对于观赏者与使用者或受其影响者所产生的效果。产品设计图案就是应用艺术作品。在美术中,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而在建筑过程中设计则仅是体现适当观念与经验的简明记录。在建筑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艺术性和工艺性有融合为一的趋势,这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师、工艺工人、制图员或工艺美术设计师既不能仅仅根据公式进行设计,又不能如同画家、诗人或音乐家那样自由设计。在各种艺术特别是艺术教学方面,‘设计’一词含义广泛,尤其指构图、风格和装潢而言。用作构图时,设计指物件所具有的各种内在关系的体系(人们以分析的眼光,认为这种体系是脱离物件的部分或整体而孤立存在的)。拉斐尔所作《圣母立像》的设计,就是取的这个意义。新古典派的设计是指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设计。满地花纹设计图案,就是布满一定面积而规律性地反复出现的装饰花样。”
20世纪初,Design的概念传入我国,当时被翻译成“图案”“美术工艺”“工艺美术”等,那时候没有使用“艺术设计”这个术语;80年代所谓的“工艺美术”既包括传统手工形态的工艺美术,又包括“现代设计”;至于“艺术设计”被放进教学研究领域,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Design与汉语“设计”一词在本质上倒是一致的,与汉语“意匠、图案”等词义相近。
设计的范畴与分类因为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社会审美标准及艺术形式的变化所致,与时俱进。基础的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见图1-10)、视觉传达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览展示设计)(见图1-11)这四大主导专业,它们作为设计艺术大系统的子系统,构建了各自的学科体系,形成了设计艺术大系统的核心层面。正是由于艺术设计的学科范围是不固定的,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所以这导致设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比如,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会需要艺术设计的深度参与。
图1-10 设计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于1929年在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巴塞罗那椅
图1-11 中国当代设计师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