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附属机构

船政衙门除了船厂、艺局和轮船水师三大系统外,还有一些附属机构。如海军联欢社、海军制造研究社等。

一、储材馆(海军联欢社)

海军联欢社是海军联欢活动与对外联络之所,设于储材馆,即原来的储材所。

(一)设置沿革

同治六年(1867年),船政衙门为筹建各厂、学堂及生活区房屋,购买的大批建筑材料运到马尾。七年,进口的机件、钢材一批批运到。为解决材料的藏放保管,设广储所,用于储藏钢铁、机器等,下设储材所,专管收发木料、建材等。随着建筑物的建成,机件也搬进各厂,储材所大部分腾空关闭。随着船政的发展,制造的舰船逐年增加,来往的人员也多起来,需要一个接待场所。于是把储材所稍加装修,用以接待各方来客,改称储材馆。随着海军活动增多与对外联络的加强,又将储材馆改称海军联欢社,是中国最早的海军联欢社。

(二)海军联欢

清末的马尾是个小村,没有文娱活动的场所。船政官员另建一个大楼,穿斗式,飞檐翘角。大厅中建一座戏台,节日时聘请福州各戏班来此献演。平时,船政戏迷自拉自唱;下棋、练功、练武、斗诗都在这里,成为一个俱乐部。此外,还安置一座数十米长的假山,由海蚀石砌成。旁植各种花卉名木,假山上建亭一座,有多种题刻。小径穿行,可登亭休息。平日引水上山,涓涓下流,石润花荣。清雅秀丽,景物如画。这是当时海军联欢之所。

(三)宾客接待

储材馆算是当时比较高级的宾馆,接待来往官员及知名人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林纾因丧妻悲伤过甚,好友魏瀚邀他来馆小住。当时留法归来的船政学堂教习王寿昌甚好文学,就将他十分熟悉的外国文学介绍给他。二人合作一拍即合,王寿昌口译,林纾笔述,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书出震动中国文坛。宣统二年七月(1910年8月),摄政王载沣视察船政,他从北方乘“联鲸”号,由十余艘军舰护送南下到达马尾。福建省文武百官均到马尾迎接。船政布置马尾街道张灯结彩,摄政王行经之处都铺设红地毯,商民人等夹道欢迎。设行台于船政储材馆。1912年4月18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解职后,乘“泰顺”号南下。19日,航抵马尾,参观福州船政局,住储材馆。

二、海军制造研究社

海军制造研究社是中国最早的学术研究团体之一,其社员多是船厂和海军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技界的专家、学者。海军制造研究社发起者是陈兆锵、巴玉藻和沈来秋等人。

(一)建制

陈兆锵是马尾船政后学堂第二届管轮班毕业生,曾留学英国,很早就有学外国经验成立研究机构的设想。1918年,海军部学司长李毓臣到福州船政局视察工作时,陈兆锵就与其“曾商同摘取英美之成规,提议建设斯社,以求深造”。当年前后,沈来秋、巴玉藻先后来到福州船政局工作,陈兆锵与他们在成立研究社的问题取得共识,两人就成了发起和具体筹组制造研究社的核心人物。在巴玉藻、沈来秋等的联络下,当时的船政局局长马德骥和工务长袁晋也参加了发起。1927年4月10日,在马尾福州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办事室召开第一次筹备讨论会,有29个发起人参加。会议公推陈兆锵为临时主席,议定研究社名为“海军制造研究社”,并推举王助、沈来秋等7人为章程起草委员。17日前他们将起草的章程(草案)分送给与会者。同月24日,第二次筹备讨论会在马尾海军联欢社来复轩召开。会议公举陈兆锵为临时主席,通过了章程(草案)并决定在5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上,陈兆锵首先发言:他对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归国的留学生没有机会和条件发挥自己才能的状况十分忧虑。认为外国的制造专家“均有组织各专科会社,专为集思广益起见,群策群力,遂有一日千里之势”。只有成立了制造研究社,才能促进中国的舰艇、飞机和其他工业的研究与发展,“凡事不进则退,倘能急起直追,终有发达之一日”。第二个发言的巴玉藻,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团体及设备对国家的存亡的重要的关系。他认为人类竞争的工具“在现代是科学知识,是那上了科学轨道的制造的能力,所以,现在一国的强弱完全是看他的科学知识的高下”,“我们要想海军将来能够在世界上,在国内,立得足,除掉赶紧的走上科学的轨道是没有别的办法的”。成立研究社就是“想尽我们一部分的力量,使海军的制造有一点科学的神”,而且“能够在那科学轨道上的制造学问有所贡献”。第三个发言的沈来秋提出研究社进行科研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他认为关于海军制造上各种问题的研究应“破除一切界限”,要扩大研究范围,要研究“相关的科学”,“不过其中有主要的,有附属的”,“现在以制造为目标,其余的就都隶属这个目标之下了”。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反对脱离实际空谈学理。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王助、王超、曾诒经、陈钟新、杨福鼎等,最后发言的是名誉社员萨镇冰。大会通过了《海军制造研究社章程》。《章程》规定研究社的名称为“海军制造研究社”,规定研究社的“宗旨”是“本团结精神,研究学术,力谋促进海军制造为宗旨”。还规定了社员资格、社务、组织、职务、社员的义务及权利、社费,等等。大会用不计名投票方式选出十三名执行委员组成执行委员会。其中陈兆锵、马德骥、曾诒经为特务委员,陈大咸、陈钟新为交际委员,沈来秋、巴玉藻为编辑委员。特务委员的任务是:“代表本社对外接洽重要事务。于必要时,得用本社名义,募集基金,或特别捐款”,等等。陈兆锵不仅对制造研究社的成立与学术活动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经常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当时人称陈将军这位特务委员不是向别人劝募,而是捐献自己的钱。沈来秋、巴玉藻任编辑委员,负责安排社员宣读论文、整理开会讨论记录和编辑《制造》季刊,等等。

(二)活动

在研究社成立后,社员们进行科研与撰写论文以及从事对飞机、舰艇以及其他工业的调查、研究。研究社还定期召开常会(初时每月召开二次)。社员在会上宣读论文和开展讨论。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如何改进社务与活动的意见,开展修改原有的章程与办法的讨论。

海军制造研究社出版的《制造》季刊是向全国和海外发行,影响很大。研究社还进行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即审定科学应用名词。在20世纪初,翻译的科学名词极不规范。为此研究社制定了《审定科学应用名词细则》,“细则”明确指出:“审定应用科学名词事项为本社社务之一。”研究社是按学科分组审定的,分成数学、物理、化学、机械、造船、电学、军械、飞机、建筑等九个组,各组由社员自由组合。组员按分工收集、更正、确定、编辑各科的名词,并经过充分论证和讨论,最后经过执行委员会通过汇集刊行。

海军制造研究社自成立后,就主张走出船政局,走出马尾,向全国发展,吸收了江南造船所等各地船厂、工厂、海军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为社员,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海军研究社的影响深远,社员研究成果对中国早期的舰艇、飞机制造和其他科技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军制造研究社的科研活动使马尾成为舰艇、飞机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学术研究最活跃的地方。

三、制币厂

船政除制造兵舰、商船外,还曾经两次铸造货币。

第一次铸币活动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闽浙总督杨昌浚、船政大臣裴荫森上疏清廷,请求福建开炉铸钱,并变通钱法。认为“现在钱价日昂,百物因之俱贵”,请求清廷“俯念闽省制钱缺乏,民用维艰,准予筹款变通鼓铸,以杜流弊而浚利源,地方幸甚”。可见,光绪年间福建出现“钱荒”,市面流通制钱不足,通货紧缩,是福建地方当局奏请恢复铸钱的主要原因。奏折认为直接在船政内铸钱是最便捷的方式。其理由有三:一、有现成的铸币场地,“船政厂屋有余,添炉调匠,无须另行建盖”;二、铸币材料铜铅等容易获取,“船料出洋采购,顺途附运铜铅,亦皆便捷”;三、具备铸币所需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厂员绅,本以考工为事,并讲求算学、化学,兼思监铸,测算尤精”;“厂员之上,设有提调,就近督率稽查,自无流弊”。因此利用船政厂房开办铸钱事务,“通盘筹划,较之城内专设一局,办理尤称简易,经费亦可节省”。同年,船政所铸“光绪通宝”光背机制钱,比原先认为的近代最早机制铜钱——广东铸造的“光绪通宝”背“库平一钱”机制钱还早诞生了四年,因此可以称为“我国近代机器铸造铜钱的鼻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御史陈璧上《奏为海防善后亟宜变通闽厂章程添设各项机器以开利源而备御侮恭折》,对船政的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其一是“饬船政铸洋钱”,认为自从福建的正供粮赋变通洋银解库后,海口市易通行洋钱,颇有利可图,“若就船政现成之厂地,少增炉器,事半功倍,所得必赢”。“如果试办得法”,所入之利可以补贴船政局经费。三十年五月二日,船政大臣崇善上奏清廷,请求开铸铜元,“查制钱奇绌,各省相同,多以鼓铸铜元相辅而行,以维圜法。闽省设局铸送多年,铜色既佳,流行甚广,阎闾称便。奴才此次亲赴船政阅视,查内有鱼雷一厂,因经费支绌,停造多年。现既空闲,拟即设法筹借款项,添购机器,就此鼓铸铜元。无须购地、建厂,锅炉马力亦可由近厂带用。机器零件,由轮机厂亦能自制。将来仿造鼓铸各项机器,更可愈推愈广。综计现时用款,约止借银十万元,较诸省便益良多。所有厂中一切,均造闽省章程,择派精细廉干之员切实举办。俟有盈余,先行归还借购机器款项,余即留充船厂经费。查海关岁拨船政经费二十四万两,尚不敷用,得此盈余,可以无虞支绌。将来鼓铸扩充,能以盈余巨款,亦可将海关岁拨经费逐渐截止,储备要需。……似此不独便商利民,犹能振兴厂务。实为有益无弊之举”。船政开办之时,清廷曾指定闽海关拨款四十万两作为开办费,以后每月从关税收入中拨款五万两作为经费,不足之处则由厘税补充(同治十二年起,每月经费增至七万两)。但自光绪二年后,闽海关的关税收入开始减少,后来又因闽省水灾为患,商情凋敝,厘税短收,闽海关对于每月拨付船政经费颇感吃力,并逐渐拖欠。从光绪元年至二十一年的二十余年间,闽海关累积拖欠经费达六百余万两,致使船政经费拮据,维持艰难。船政大臣奏在船政内创设铜币局,以铸币盈余弥补船政经费之不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铜币局开办于船政衙门前,称作“闽海关铜币局”,附属于船政。这是船政的第二次铸币活动。崇善破格提升沙县知县高凌汉为船政提调,主管铜币局事务。同时委任候选道马景融为铜币局总办,候补知府马庆祺为提调,候选县丞张启正为总监工,具体负责铸造铜元事务。原希望以铸币盈余,补船政经费之不足,但因铜币局管理不善,铜价不断上涨,非但不能盈余,反而严重亏损,不得不停办。

船政的两次铸币活动,开办时间均很短暂,铸造的钱币数量少,流通时间也短。然而船政采用机器铸造货币的实践,为我国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向近代机器铸造过渡的有益尝试。

四、溉田局

1927年,福州船政局设立海军长乐莲柄港溉田局,开山凿渠引闽江水灌溉农田。长乐一边临闽江,一边接东海。靠近东海一边的十年九旱。历史上早有人提出此设想,都因工程难度大未能如愿。1915年,陈兆锵调任福州船政局局长后,即策划续建莲柄港工程。翌年,陈兆锵派出海军工程技术人员,勘测龙腰山,并制定了工程规划,但因耗资巨大,无力动工。1927年,陈兆锵已退休,但亲自筹措和劝募建设基金,利用个人的影响和曾在江南造船所担任所长时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出面替溉田局向江南造船所借款20余万元,并以个人的养老金2万元作担保押金,让溉田局在裕昌钱庄贷款。当时,其长女陈任君也将自己存在裕昌钱庄的几千元存款和外孙女沈苏积攒下来的压岁钱一并作为借款的押金。有了这笔钱,龙腰山被打通了,从闽江边到东海的水渠修成了,还建起了龙门一级和莲柄港二级的两个抽水站,抽取因闽江涨潮而进入洋门港的淡水,过龙腰山至北山,而后分为左右干渠输送往鹤上、云路及右线的岱岭、沙京等地。首期工程于1929年3月完成。后来,由于溉田局对灌溉农田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与农民发生了冲突事件,灌溉系统和机器被毁,陈兆锵将军的养老金与其女儿、外孙女的存款都赔进去还债。1932年1月,福建省政府第142次例会决定改“长乐莲柄港溉田局”为“长乐水利管理处”,高兆栋任处长。1935年,福建省建设厅对莲柄港灌溉工程进行了修复,并安上电动抽水机,引来福州电力公司的电源。但因电力不足,灌溉面积只有3万亩。当时灌溉权落到了各地把头手上,水利争斗诉讼不断。1941年,长乐沦陷,日寇疯狂破坏莲柄港灌溉工程。1948年再次重修,但能灌溉的面积也不过万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拨重款续修该工程。1951年,首先引古田溪水电来长乐,架设了几十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增设了抽水机,并对灌区内的渠道、涵闸、便桥等进行了整修和配套,延长了左右干渠,灌溉面积增至8万余亩。1970年,政府又投巨资启动莲柄港第二期工程,变涨潮托淡抽水为24小时抽蓄水。在营前港口进行前所未有的拦江堵港,兴建了9孔跨度近百米的公路桥闸,把闽江淡水引蓄在营前到玉田的广阔港道中;改建了洋门闸,撤除了第一级抽水站,将一级渠道进行拓宽掘深作为引水港;开凿了近千米长,高、宽都达6米的龙腰山大隧道,把闽江淡水直接送往东海畔广阔的粮田上,灌溉面积达13万亩。1987年,莲柄港改造工程启动,1988年完成,抽水机等机器设备全部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