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政志
-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2324字
- 2024-11-03 03:32:53
第一章 机构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文明大国。东临浩瀚的太平洋,海岸线北起与朝鲜交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与越南交界的北仑河口,长达18400公里。若把全部岛屿的海岸线计算在内,海岸线的长度达32000公里,海域管辖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旧石器时代就创造了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继而“编木为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海为田”,靠海洋补充食物,与海洋打交道。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航海活动的国家之一。
海洋,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能,创造灿烂的海洋文明。在以洋流、季风与人力为航海动力的时代,无论在船只建造的规模,还是在航海能力、航海技术的掌握方面,中华民族都创造了木质帆船时代的典范。在商代就诞生了以加工材料建造的木板船;在春秋战国时期,出于水战的需要,就建造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古战船。秦汉集六国造船技术之大成,建造了“艑”“艇”“舲”“舫”“斗舰”“斥候”等轻舟巨舸,通江达海。宋元明时期,无论是内河船还是航海船,都有了一定的制式,同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航海木帆船有福船、广船和沙船三大船型,其中以大福船最具代表性。
欧洲的工业革命为世界航海业带来了“蒸汽发动机”技术,航海事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封建王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政治制度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清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凭借其船坚炮利发动了鸦片战争,自此中国国门洞开。随着鸦片和商品的汹涌侵入,外国来华船舶频繁地驶进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宁波等口岸,应运而生是外商在各通商口岸开办修造船业。率先创办船坞的是大英轮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驻广州的代表约翰·柯拜(J. John Couper),他于道光二十五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开办柯拜公司(Couper’s Company),雇用一批中国人为大英轮船公司等几家轮船公司修理船只。同年,英国人在福州马尾山麓下的中岐和厦门两地各设立船舶制造厂。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商人詹姆斯·诺维(James Rowe),他于二十六年三月在广州创办长洲船坞公司(Danes’Island Dock Company),美国麻萨诸塞州塞林(Salem, Massachusetts)商人汤马斯·肯特(Thomas Hunt)于三十年在广州黄埔创办旗记船厂(Thos Hunt&Co.),美国商人创办的伯维公司(Purvis&Co.)于咸丰二年(1852年)在上海创办修船厂,英国商人社团于三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创办于仁船坞公司(Union Dock Company)修造小型巡船,英国苏格兰商人莫海德(David Moorhead)在上海浦东白莲泾建立董家渡船坞(Tung-Ka-doo Dock),英国商人密契尔(A. Mitchell)在上海浦东创办浦东船厂,美国商人包德(M. L. Potter)于四年四月在虹口下海浦创办上海船厂(Shanghai Dock Yard),英国商人柯拜的儿子约翰·卡杜·柯拜(John Cardew Couper)与美国人汤马斯·肯特于八年五月合资在广州黄埔长洲坪岗创办“录顺船坞(Looksan Dock)”,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上海船厂(Shanghai Dock Yard,又称“E. A. Reynolds船厂”“Reynolds&Collyer船厂”),英国商人于七年在香港创建阿伯丁船坞,英国商人霍金斯(E. Hawkins)于九年在上海虹口杜那普船坞附近创办祥安顺船厂(Shanghai New Dock),英国商人福士特于十一年三月在福州马尾莲花潭创办“福建造船公司”(俗称福州船坞),美国商人在广州黄埔创办旗记铁厂,英国商人尼柯逊(A. M. Nicolson)与包义德(G. M. Boyd)投资白银10万两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创办祥生船厂(Nicolson&Boyd Co.),英国商人于二年五月十六日(1863年7月1日)在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ongkong And Whampoa Dock Co.),美国商人科而(T. J. Falls)在上海虹口四卡子桥狄思威路创办旗记铁厂(Thos Hunt&Co.),英国商人在上海建立浦东船厂(C. M. Drew),美国商人佛南(S. C. Farnham)于三年八月廿七日(1864年9月27日)在上海虹口外虹桥(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所在地)创办耶松船厂(S. C. Farnham&Co.),英国商人于同年十二月二十日(1865年1月17日)在广州黄埔与九龙创办仁船坞公司,英格兰人莫尔海于四年在上海浦东创办火轮船厂,英国商人于光绪九年(1883年)创办伍德船厂,沙逊集团于十六年创办瑞镕船厂,德国商人奥斯特于二十八年九月初八日(1902年10月9日)在青岛设立船坞工艺厂……
近代造船工业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以造船工业为先导。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产生,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以其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后,中华民族灾难的加深,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推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来回应“铁甲船时代”的到来,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近代造船工业,以增强国力。最早官办船舶建造是同治四年五月初二日(1865年5月26日)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试造轮船;最有影响的是五年六月初三日(1866年7月14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船政,引进外来科学技术。随后各地方大员先后在广州、天津大沽、旅顺、上海等地创办船坞,建造轮船。
船政包括造船(含制造火药、鱼雷、大炮、机器及后来的水上飞机)、办学(船政学堂及后来的海军系统学校)和整顿水师三个方面,马尾因此成为中国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成为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同治五年(1866年)创办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造船厂停办,40余年间,船政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船政下设锤铁厂(锻造车间)、拉铁厂(轧材车间)、水缸铸铜厂(动力车间)、轮机厂(制造锅炉车间)、合拢厂(安装车间)、铸铁厂(翻砂车间)、钟表厂(制造仪表车间)、打铁厂(小锻造车间)、锯厂(锯木车间)、造船厂(由3个船台组成),以及船政衙门、学校、耐火砖厂等,共造船44艘,总吨位575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2%。造船技术也不断更新,从木壳船到铁胁船,又到铁甲船。
船政机构是近代中国新兴管理体系,具有“中西合璧”浓厚特征,是中国传统封建官僚机构与近代西方技术管理机构的混合体。上层为清王朝政权的延续,下层吸纳与借鉴了近代西方生产经营管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