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楹联匾额是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楹联匾额的形制虽不复杂,却能融诗词、书法、建筑、民俗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可谓尺幅之间,涵蕴万千,为中华文化谱写了无数赏心悦目的雅韵华章。

拥有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更是古代文人志士咏物述怀、刻石题壁的绝佳场所。遍布京城的皇家园林和庙宇名胜,保留着大量先贤名士亲笔书写的楹联匾额,汇集着为数众多的名联佳句。其中既有帝王将相的壮志韬略,又有文人墨客的清心雅致;既有儒生学子的修身情怀,又有华藏莲界的妙境庄严。它们大多书法精美、文句佳妙,为古老的京城增添了无限神韵。

北京皇家园林楹联匾额中保存最多的是清代帝王书法,尤其以康熙、乾隆二帝为甚。其中康熙帝的书法结构舒朗而不失严谨,清丽而不落轻佻。特别是他的御笔正楷,散发着端庄大气、温润仁厚的气质,让人仿佛看到他书写时收视厌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的神态。乾隆帝身处晏安盛世,更是栖情翰墨,饶有佳作。其字珠圆玉润,秀媚端丽,富有承平之象。这种书法风格的楹联匾额,正与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相得益彰。常言道,字如其人。书法作品因受社会环境、处世风格、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而人各殊体,变幻多姿,魅力无穷。楹联匾额上的帝王书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窥帝王为人为政的特殊角度。

楹联讲究对仗节律,与诗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北京名园楹联匾额更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和文学意象。如颐和园延清赏楼“邃馆来风,清檐驻月;丹墀聚叶,镂栏飞花”一联就极为巧妙,此联上联出自北魏元苌的《温泉颂》,下联出自梁简文帝萧纲的《七励》,虽为集句之作,却是浑然天成。更为巧妙的是四个动词的运用:“来”“驻”“聚”“飞”本是“风”“月”“叶”“花”发出的动作,而这里采用倒置的修辞手法,更凸显了动静之间的张力,增添了无限的趣味性和鲜活的画面感。这些名联佳句,既让我们领略了花草亭台间的诗情画意,又带我们走进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

古都北京的楹联匾额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学价值,包括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如故宫乾清宫的匾额“正大光明”是由清顺治帝题写的,意在警示为人君者要光明磊落。这块匾额在后来的大清朝历史上更是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成为清朝秘密建储制的公正的见证者。潭柘寺观音殿的“莲界慈航”匾额,则反映了佛教文化对莲花的崇拜。莲花性情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与佛教所追求的远离尘世纷扰、不受俗尘玷污的境界相契合,所以在佛寺中常见菩萨手持白莲,端坐于莲花座的形象。楹联匾额还往往与建筑的形制、功能相融合,发挥着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如孔庙的“大成门”匾额,与大成门上“九五至尊”的装饰相互辉映,彰显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至圣地位。

这一方方精美的楹联匾额,就像一幅幅浓缩的历史画卷,就像一串串灵动的心灵符号,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古圣先贤的睿智哲思。这些历经世事沧桑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当今构建“人文北京”、打造“首善之区”的独特资源,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承。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发掘北京名园楹联匾额的文化审美价值,准确把握楹联匾额字句的意义,正确理解字句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思想渊源,本书将以字词解读为切入点,以主题内容为主线条,对北京名园中的楹联匾额进行分类赏析,希望能为大家认识古老北京的匾联文化提供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