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 袁明
- 898字
- 2020-07-09 17:45:11
第一讲 中国人看美国
中美交往的历史遗产
观察美国
美国的特色
美国的难题
●袁明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世界开放,主要是向西方开放。国门开启,“西风”扑面而来。首先是一批学人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学习;同时赴西方考察的政府官员亦“从中央到地方”不断递增;再就是商务活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开展。实际上,当代中国人的这些活动,都是一个多世纪前中国开始的现代化运动的延续,只是在规模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人。
在这次开放中,一个新的学科科目出现在中国学术圈,即“美国学”。为什么呢?“美国学”的出现有当时的政治大背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美国。陪同他出访的一位资深国际问题专家曾问他,中国为何要开放,又为什么主要向美欧开放,邓小平回答说,跟着美国的那些国家都富强了。
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曾在小范围谈及中美建交问题,称“这确实是个大局”。这里所说的“大局”就是邓小平和中央决策层对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国内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这两个问题的通盘战略考虑。在中央工作会议和随之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讲话中,都涉及一个关于外部环境的重要信息,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信息是由美国人传递而来的。它被当作一个重要的依据,向党的高层干部传达,以说明中央新的政治路线和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美国学”也逐渐成了一门“显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这个领域中既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也有相当数量的非本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其间中美关系经历了不少曲折与跌宕起伏,但是人们对美国的兴趣未减,尤其是青年人。
自1999年春天开始,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全校开设通选课“美国文化与社会”,试图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美国。授课教师都是各自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学者。他(她)们都在美国较长时间地学习和生活过,对美国既有第一手的感性了解,又有对本专业知识的长期积累和把握。
这门大课的名称是“美国文化与社会”。若更通俗一点讲,就是“中国人看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