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观察美国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从殖民地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确实是一大奇观。对此,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赴美国考察,1835年,其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问世。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仅法文版就出了17版,另还有英、德、荷、匈、意、丹、俄、西班牙、瑞典、塞尔维亚等译本。日本明治维新后,这本书亦很快被翻译介绍。

《论美国的民主》是一本政治理论著作。它在美国大受欢迎。在美国著名大学的政治系中,这本书无一例外地被指定为必读书。一些政治人物甚至与它终身相伴。一位身居高位的美国政界人士曾告诉我,他每隔一段时间便要仔细研读一遍《论美国的民主》,在他看来,这本书几乎与《圣经》一样重要。

为什么一本由法国人所撰写的关于美国的著作会引起美国人这么强烈的认同呢?我们不妨较为具体地来看一下。在最重要的绪论部分,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地说:“我在合众国逗留期间见到一些新鲜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身份平等。我没有费力就发现这件大事对社会的进展发生的重大影响。它赋予舆论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针,执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习惯。”〔5〕在观察美国并回顾了法国及欧洲的历史之后,托克维尔看到了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即:“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6〕

《论美国的民主》完成了一种有机的结合:总结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它揭示了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进程:欧洲人曾用战争手段去推动社会的变革,但美国人却主要依靠非战争手段实现了欧洲的理想。“十七世纪初在美洲定居下来的移民,从他们在欧洲旧社会所反对的一切原则中析出民主原则,独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陆的海岸上。在这里,民主原则得到自由成长,并在同民情的一并前进中和平地发展成为法律。”〔7〕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是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加速和升华。这是美国人对此由衷认同的根本理由。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人对托克维尔所表现出来的宗教使命感亦由衷认同。托克维尔考察美国,但他真正关心的是法国的前途和整个基督教世界。他认为,“宣称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的基督教,不会反对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呼吁“对民主加以引导,如有可能,重新唤起对民主的宗教信仰”。〔8〕

目前在美国,从喧闹的首都华盛顿到中西部安静的乡村,对上帝的敬畏再次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自我约束和戒律。即便在总统布什的工作会议开始之前,他也要带领全体内阁成员对上帝祈祷。他们的信仰和一百多年前托克维尔所阐明的一样:“我不太清楚上帝的意图,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无法深知而就不相信它,我宁肯怀疑自己的智慧而不愿意怀疑上帝的公正。”〔9〕

从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到对上帝的由衷崇敬,欧洲人和美国人的精神血脉是相通的。但是,这两者与传统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却距离甚远。辛亥革命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对美国都进行过实地考察。康有为认为,中美“本原不类,精神皆非”。他对美国的清教徒的评论是:“以立国为救民水火之心,无争位以专擅权势之意”,认为他们有学问、有知识、有财力。梁启超对美国则做了更为深入的考察并著有专著《新大陆游记》。梁启超认为,美国立国,是以清教徒为中坚力量的,他们在英国时就有自治的习惯,到新大陆后又培养数百年而得成熟,而中国则“久困专制之下,政治本能,屈而不申,自治习惯,养之无数”;在考察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梁启超指出,美国以门罗主义为指导,不自陷于国际纷争旋涡,“专务休养生息,蓄力待时”。康、梁对美国的考察,始终和对中国的思考并行。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借对美国华人的观察进一步批评了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弱点,即: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无高尚之目的。〔10〕

应当说,在一百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放眼看世界”时,他们的着眼点和立意是相当高的。当时鸦片战争旧恨未消,辛丑和约奇耻尚在,但他们能超越出来,从世界大势想中国未来。他们的许多结论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这很值得后人们深思。

另一方面,康、梁等人对美国的观察虽然也相当深入和独到,但他们很难像托克维尔一样被美国人接受。除了政治、社会、语言的种种障碍之外,精神上的沟壑亦难逾越。正如康有为自己所言:“本原不类,精神皆非”,这体现了当时的中国人一种很高的文化觉悟,但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无奈。

因此,在观察美国时,这些前人的足迹还是有一定的导航作用。懂“形”易,懂“神”难。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便说过:“我们要认识美国,不在他外表的耸天高楼,而是在他们早年的乡村里。”〔11〕美国早年的乡村,孕育了独特的美国精神,它哺育了美国两百年,造成了今天这个超级大国。而美国早年的乡村,又联结着欧洲大陆上的文明碎片。中国人要真正懂美国,可能需要迈出比托克维尔多得多的步伐,去走近西方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