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体风格学的历史发展

文体风格,即相同或相近的体制、样式的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独特风貌,是文学体裁自身的一种规定性。古人一般称文体的艺术特征为“体”、“体制”,或者“大体”、“大要”、“势”等。这些概念范围比较广泛,既指文体风格,也指文体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文体风格问题是文体学的中心。

体制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古人在写作时或在文学批评时,往往先考虑体制问题。《文镜秘府论·论体》谓:“词人之作也,先看文之大体。随而用心。遵其所宜,防其所失。”〔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3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64页。把文之体制,作为创作构思首先考虑的问题。文学批评也极重视体制。如宋代倪思(正父)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宋)王应麟《玉海》卷二〇二引倪正父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8册,第294页。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认为:“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459页。王正德《馀师录》卷二引黄庭坚说:“荆公评文章,常先体制而后工拙。”(宋)王正德:《馀师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765页。“先体制而后工拙”,即先考察是否符合文体的规范,然后再考虑语言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种普遍性的批评原则。

中国古代文体学发轫极早,且贯穿于整个文学批评史中。文学批评史上许多重要的论争都和文体学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诗学中的诗文之分、唐宋诗之争,词学中对“豪放”派、“婉约”派的轩轾等,无不与论争双方持不同文体观念相关。所以抓住文体学,对理解文学批评史,在某些方面可以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关文体论的资料,比比皆是,难以细论。我们只能从众多的资料中,整理出文体学发展的大致线索。我们把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约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汉是萌芽阶段,魏晋南北朝以至唐代是发展和完成阶段,宋代以后则是深化、分化和论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