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自逍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作为香港非主流艺术的重要据点之牛棚艺术村也成了香港旅游局向自由行游客推荐的景点,牛棚艺术村里的艺术家们有的哭笑不得,有的却之不恭,有的微笑应对。但有兴趣到土瓜湾参观牛棚艺术村的游客非常少,而且因为交通不便、周围环境复杂等原因,有的专门来找的艺术爱好者也找不到。其实只要找到红墈码头对面香港煤气公司那几个高逾十数米的巨型煤气罐——不妨把它们视为香港的未来主义雕塑,和俄国塔特林的杰作异曲同工——牛棚艺术村一排西班牙农舍风的古旧建筑就隐藏其后。
当然,这个香港牛棚艺术村不是“文革”里的牛棚,虽然它也聚集了许多独立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它之所以得名“牛棚”是因为它的所在地以前真的是个牛棚——牛畜检疫站兼屠房,建于1908年。由于牛棚的红砖建筑很有特色,已被港府定为第三级历史建筑物。牛棚艺术村缘起于北角油街艺术村的结束,1998年政府产业署将北角油街的旧政府物料供应处廉价招租,吸引大批艺术工作者租户,渐渐形成“油街艺术村”。可惜只维持了一年,便被政府以进行都市重建为由收回。及后几经争取,政府终于答允以三年期租约,将九龙土瓜湾的牛畜检疫站批予艺术工作者。港府并且允诺在不影响日后土地“发展”的情况下,租约可予续期。艺术村迁进了“牛棚”,这到底是隐喻着香港艺术的下放“改造”?还是隐喻着把艺术置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屠刀的额外恩准下偷生、等待宰割?
牛棚荣哥在接待来自广州的艺术家易力
反正艺术家们不管死亡阴影,自得其乐。三年租约已满,现在是一个月一个月地续租着,就像政策对艺术的缓刑。作为一个另类艺术社区,这里比北京的798细小很多,但美感胜之,围墙内空间错落有致,中央的露天饮牛场现在成了小广场,在每年10月的牛棚书展/艺术节里这里是许多非主流乐队的演出地和香港难得一见的行为艺术发生地,原来绑牛的小矮墙成了奇装异服的朋客们的坐椅;小广场后面是两个不小的展览厅,由本土艺术团体“艺术公社”经营,常常推出本地或者内地青年艺术家的展览,牛棚书展期间这里是中心展场。广场左边的屋子被香港最著名的前卫剧团“进念二十一面体”等租为办公室,也作为小型演出和演讲的场所。而左前的小空地在书展期间辟为“创意市集”供年轻人自行出售自己制作的工艺品、二手书和唱片等,也是社会运动团体宣传自己的好地方。
但最好玩的在右边,那边的自由精神是牛棚艺术村精神所在。先是香港最有名的行为艺术家“蛙王”的工作室,他的行为艺术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让遇见的每个人戴上他制作的青蛙面具与他合影,这更接近于和艺术开的不太高明的玩笑。旁边是活跃的戏剧团体“前进进”剧社所在,既是排练室也是直接演出的小舞台。后面曾是梁文道任院长的“牛棚书院”所在,常办哲学、文学、电影的学习班,还曾不定期出版刊物《E+E》,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对社会的介入。再往右是许多小间的艺术家工作室,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雕刻家“荣哥”,我把他和他的屋子看做牛棚艺术村的象征:人是自由散漫的、荣辱不惊的,一边做带有批判色彩的实验雕塑,一边免费教小朋友作玻璃挂饰,还养了十多只流浪猫;工作室是永远开放的,乱中有序,序中有乱,一抬头天花板上挂满了小朋友们的玻璃灯作品,还有两幅美国玻璃艺术家的巨作。
牛棚艺术村和它的艺术家们也是如此嬉笑怒骂着在香港这大牛棚里逍遥游,他们是野牛,即使面临屠杀,也比外面那些天天被榨得一干二净的奶牛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