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第2版)
- 佟新
- 1456字
- 2022-06-14 10:10:32
第四章 性别社会化
引子
人的成长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个人无法选择。但是,人是社会行动者,具有自主能力,在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人总是在成长。记得在一次有关“是什么因素促成我们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的男生和女生”的作业中,一位女同学以《我是女生》为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她提出了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面临的性别困境:
我是女生,一个直到去年都拒绝承认这一事实的女生。
我已不记得自己是何时意识到男女是有别……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从心理上拒绝、排斥自己女性性别的开端。小学三四年级时读到一篇学生优秀作文,是一篇自我小传,通篇用极其自豪的语气表达了一个意思:我是“假小子”,我为此而骄傲!这篇文章对我震动极大,向我传递了一个暗示:女不如男,因为女生可以以“假小子”为荣,则表明“小子”的地位要高于“丫头”。至此往后,我对男女地位问题就十分敏感。很不幸,诸如“娘娘腔”、“妇人之仁”、“女人是祸水”等等都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世俗的观点:女子不如男……
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自我暗示,有时简直就是神经过敏,强化了“女子不如男”的观念,而这一观念在我心中所激起的叛逆精神,使我走向极端,我要“坚强”、“勇敢”,故意做各种女生甚至连男生都不敢做的事情;我为被自己鄙视的“懦弱”女生出头,跟欺负她们的男人打架;我和男生玩,跟他们比跑步、跳远,不屑与女生为伍;我拒绝文静、拒绝饰物、拒绝裙子……总之,我拒绝一切“女人味”,追求与男生绝对的平起平坐,但又因为自己毕竟是女生,“心虚”导致行为往往比男生更男生——这一疯狂而盲目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这一阶段是由社会对某些女性特质的否定评价导致我全盘排斥女性特质的阶段。
进入高中后,尽管内心仍秉承对“女子不如男”的反叛,但行为有所改变。开始接纳被社会普遍赞同的女性特质,如开始变得沉稳、温柔、文静。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是我开始承认女生在体格上确实不如男人,这让我气馁又无奈,但我转而找到了“补偿”办法,在智力上证明超过他们,起码不能再输给他们。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物理,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物理是女生的禁区,是证明男生比女生“聪明”的最没有争议的领域。入学时我立誓:“别的科目可以不管,但一定要把物理学好!”说到做到的我全身心地投入物理学习,考试取得全年级唯一的满分。我用我的成绩反驳了人们关于女生在高中时成绩会下降的论断,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北大。
但是正是从高中开始,越是到后来,我越是觉得孤独,觉得疲惫,觉得不堪重负,觉得迷茫。一方面,我偏离了女生走的航道,离女生这一群体越来越远;另一方面,男生这一群体也并不接纳我。在双方的眼中,我都不是他们的同类,是异类。我只有女生的痛苦,没有“小女生”的快乐;只有男生拼杀的痛苦,没有“大丈夫”的快乐。我想要挣脱这张痛苦的网,但是骑虎难下,越挣扎,缠得越紧。……
高考后,我买了第一条裙子,原先以随时与男生决一雌雄为己任的我如今偃旗息鼓……我决定回归女生群体。对于这一转变,我不清楚是对是错。男女平等以什么来衡量?……
这位女生自由地选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比男孩子还要有成就;但是内心却是迷茫的,不知道该怎样做自己,在男生和女生的自我选择中,她最终还是回归“女生群体”。这样的困惑可能是许多女孩子的经历。那么,男孩子能够想象这样的经验吗?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把人们“同时处在自由和不自由的状态看做是人们经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最令人困惑的一种现象”,他用“社会化”的概念解释这些现象。社会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社会学习的过程,性别社会化通过把性别规范内化实现社会的性别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