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企业成长的战略拐点

1.2.1 企业成长

正本清源,我们首先来理解企业成长的本质内涵。企业是什么?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第一本管理学著作《管理实践》中以标题的方式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商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企业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经济学家的答案也如出一辙。在现代汉语中,企业主要指独立的营利性组织,并可进一步分为公司和非公司企业,后者如合伙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大家普遍认为,企业就是一部赚钱的机器。但是,德鲁克认为这个答案不仅错误,而且答非所问。利润不是企业和企业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经营的限制性因素。利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企业活动与决策原因,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之所以如此混淆,是因为大家误以为所谓的“利润动机”能说明企业家的行为或可以作为商业活动的指引。如果我们想知道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企业的目的也必须在社会之中。因此,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德鲁克认为,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和创新。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因此,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彼得·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是一个创造特定市场和顾客并通过特定的创新性活动为之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组织。这个定义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创造市场和顾客。强调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组建企业,创造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顾客需求。萨依定律(Say's Law)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过,如果因此误以为所有商品生产以后,一定能够销售却是误会了定律的意义。萨依定律的首创者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的活动。目的是消费。”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需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形成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第二,创新性的活动。企业必须从事特定的活动,如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第三,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特定活动的结果,也是企业与顾客互动的界面。企业就是通过创新性的活动为创新性的顾客提供创新性的产品。下文直接以“产品”表示“产品或服务”。如果我们把企业具象化,企业是存在边界的,企业边界包括活动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

成长是指某种变化,即从某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的运动。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数量上的增加。如产量、规模等变化。第二,质量上的变化。即规模的扩大或数量的变化后的质量上的提高,如同自然界生物生长过程,既有外部特征的变化,也有内部一系列的质变,同时伴随成长物体外部特征的不断变化。人的成长既有生理上的成熟,也有心智上的变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企业成长则指企业边界的某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运动变化,包括活动边界、产品边界和市场边界的变化。这个概念为后文分析企业成长的拐点、成长路径、成长动因提供基础的方向。

1.2.2 企业成长的战略拐点

企业成长是企业构成要素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状态的变化,这种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坎”或“槛”,我们以企业成长拐点表示。拐点是指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或里程碑。企业成长应该是离散的、不连续的,是一系列均衡与不均衡之间不断变化的过程。数学上,函数凸凹性发生改变的点叫作拐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七年之痒”等说的就是拐点。战略拐点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对成长持续性有重大影响的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理解拐点的成因、拐点的类型,以及突破这些拐点的路径选择。为了理解战略拐点,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