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版)
- 刘少杰
- 6134字
- 2020-07-09 20:56:26
一、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呼唤
虽然孔德、迪尔凯姆等人一再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这个理论承诺,经验事实不仅成为社会学的立足点,而且也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归宿,但是,社会学的创建者及其后继者们,通常未能对经验事实的本质特点作出更深入的思考,而仅仅把它当作外在的客观性去观察、描述和分析。至于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事实为研究对象,将会引起理论根据、理论原则、思维方法、问题论域和理论追求等一系列变化,都被置于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之外。应当指出,从逻辑推论转向经验事实,不仅是实证社会学的基本主张,而且也是19世纪后期在哲学中发生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转向,并且,实证社会学提出这个转向后而未能思考的问题,在实现了经验事实转向的哲学中得到了深入探究。
在19世纪后期兴起的哲学思潮中,对经验事实思考最深入、最丰富的莫过于以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詹姆斯(William Jarnes, 1842—1910)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等人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同实证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曾把实用主义归结为实证主义,他说:如果要承认实用主义,那么“哲学所剩下的将是一系列可以用真正的科学观察方法来研究的问题……从这方面说,实效主义是一种真正的实证主义。”可见,实用主义创立之初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正是接受了从经验事实出发这个基本主张,实用主义才在经验中发现了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并以之为根据确立了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
美国哲学家M.怀特曾对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作出如下概括:“皮尔士所提出的学说,是由三个主要原素合成的,对此我们应当分别指出。首先是它的假设主义,这就是说,它坚持:我们应先将单称陈述翻译成假设的形式,然后才能发现其实用主义的意义。其次,是它的动作主义,或者说,强调在‘假如’的子句中,要提到人的一项动作,提到实验者所做的某种事情。第三,是它的实验主义,或者说,强调在‘那么’的句子中,要提到实验者在试验条件安排之后,所经验到或者观察到的某种事情。”如果怀特的这三点概括是准确的话,那么可以看出:实用主义同实证主义如出一辙。把单称陈述翻译成假设,就是要求在特定的条件限制中来观察经验事实,并且要研究某种条件的存在将会引起何种后果;所谓“动作主义”同社会学的行动理论直接联系,亦即在人们的社会行动中把握经验现象;实验主义亦即对经验过程及其存在条件的强调。这些原则都是实证主义者们早已注意并有许多论述的。就实用主义同实证主义的这种联系而言,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为起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19世纪后期又引起了新的形而上学思考,这种新的形而上学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兴奋点上引发了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
皮尔士等实用主义者接受了经验论主张,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经验原则基础上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皮尔士说:“实效主义者不像其他真正的实证主义者一样仅仅嘲笑形而上学……,而是从中吸取精华,用来给宇宙论和物理学以生命和光辉。”正是因为实用主义没有简单地嘲笑传统形而上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才使它有能力对理论思维作出具有革命意义的贡献。这种贡献在詹姆斯那里得到了明确的表现。
詹姆斯是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对彻底经验主义作出如下解释:“我的论点是:如果我们首先假定世界上只有一种原始素材或质料,一切事物都由这种素材构成,如果我们把这种素材叫作‘纯粹经验’,那么我们就不难把认识作用解释为纯粹经验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纯粹经验的一部分,它的一端变成知识的主体或负担者、知者,另一端变成所知的客体。”这是实用主义在向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宣战,在詹姆斯看来,不仅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看成是客观的物质是错误的,而且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解释成主观的(或客观的)精神也是错误的,世界最基本的或原始的元素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纯粹经验。“同一段‘纯粹经验’……既可以代表一个‘意识事实’,又可以代表一个物理实在,就看它是在哪一种结构里。”
暂且不论詹姆斯的纯粹经验论是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仅就他把经验主要看作行动和效果而言,他说的经验同17世纪的经验论和19世纪的实证主义所说的经验并无本质区别,是指人们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过程。当詹姆斯论断经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派生二者的最初原素时,他是从行动或实践的结果看待经验的实质的,这与他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完全一致,他说:“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须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这就是说,实用主义的视点不是在现实事物的本原而是在现实事物本身。
“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实质就是人们通过经验活动构成或创造的现实世界,实用主义的视野不去光顾这个现实世界之外的终极本质和万物之原。彻底突破本体论或本原论追求,直接面对人们经验活动的现实世界,实用主义在这一点上超越了经验论和实证论。17世纪的经验论和19世纪的实证论,在谈及经验的时候,限于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热衷于坚持世界的物质性、感觉经验的原初真实性、经验过程的客观必然联系和经验现象的外在规定性等等,实质上都是二元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结果。
实用主义实现了关于经验过程的视角转换,从本体论和二元论的视角转向了效果论或结果论的视角,这不仅使实用主义站在直接现实的经验过程之上,明确了超越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而且还使实用主义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真正可以称为整体的经验世界,不仅主体和客体、物质和意识在这个世界里是统一的,而且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信念、真理与意义,对象、过程和感受等等原来在传统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思维方式中被对立起来或拆分开来的因素,都被融为一体。
杜威的经验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他认为自己的经验观真正超越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是哲学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的经验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经验的事物,是作为经验对象的、人们做的、遭遇的、追求的、爱的和信仰的各种事物,另一方面是人们接触这些对象或这些事物的过程。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完整的经验活动。在杜威看来,如此看待经验活动,并把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介入世界的立足点,就不会再有经验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等等因素在存在论上的区别,而只能有在机能论上的区别,亦即这些原来被对立起来的方面都不能单独地存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只能作为统一整体中的不同因素而存在,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它们处于整体中具有不同的机能。
实用主义的经验观受到了许多批判,但是无论来自哪方面的批判,往往都是在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中展开的,这正说明把经验看作一元的整体过程是对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尖锐挑战。如果把实用主义的经验观同实证主义的经验观加以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证主义虽然也认为从经验事实出发将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并引起精神领域的革命,但是由于实证主义没有认识到形而上学主客观对立思维方式的实质,以至未能自觉地立足经验事实而改变思维方式,因而不具有革命意义。相反,实用主义并未主张抛弃形而上学,而是抓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主客二元对立这个根本问题,依据经验事实的综合性或整体性,自觉地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任务,不论它是否完成了这个任务,它能明确地将之作为一个根本性问题提出来,就已经表现了十分重要的革命意义。
实用主义哲学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影响下把理论视野聚集在经验事实上,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革命主张,这对于社会学在20世纪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中后期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中,但凡主张反对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的,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了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然而,仅仅明确立足经验事实、反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是不够的,因为这对社会学来说毕竟还是抽象的,而社会学要深入社会生活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即便是拒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社会学仍然面临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譬如,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如果不把它作为客观对象看待,那么应当把它看作什么?再如,人类全部现实生活都是经验事实或经验过程,它展开于不同层面,生产实践、科学实践、政治斗争和日常生活,都是经验过程,它们还能否进一步区分呢?社会学的基础或立足点应当是人类全部经验呢?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是一部分经验,那么应当是哪一部分经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这些在实用主义哲学中没有触及到的问题,在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为代表的现象学中得到了启发。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精神现象学,虽然胡塞尔也把经验作为核心论题深究,但是他说的经验是意识层面的“直接经验”。与实用主义不同,现象学没有接受实证主义关于面向作为行动和事件的经验过程的主张,而是坚决反对实证主义仅仅客观描述经验事实,明确肯定主观意识对经验现象的构造作用。在胡塞尔看来,人们所经验的世界十分复杂,包括各种层次、区域、结构和关系,仅仅被动地、分析式地观察这些因素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意识的能动活动将经验现象的不同方面综合起来,经验世界才能向人们呈现意义。实证主义忽视主观意识对经验现象的能动构造作用,仅仅强调被动的客观性观察、描述和统计,只能流于对经验现象的表层认识,导致理论思维的浅薄。
胡塞尔强调主观意识对经验现象的构造作用,无疑受到康德先验意识论的影响。他认为,意识的能动构造作用是先于经验的,是那些特殊实体的经验得以统一的必要条件,是一切经验得以成立并具有意义的必要前提。但是,这不等于说意识创造了经验现象,而仅仅是类似于康德所谓时空形式和知性范畴的规范机能、形式化机能。由于意识的构造活动被认为是先验的,所以胡塞尔明确地把它称为“先验的主观性”或“先验的意识”。应当说,胡塞尔确实抓住了实证主义的要害,实证主义不仅以强调经验现象的客观自在性和排斥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而自鸣得意,而且也正是因为无法排除意识能动作用在经验现象中的实际存在,而不断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然而,胡塞尔在反对实证主义这一片面性时却滑向了另一种片面性,他过度强调意识对经验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轻视了经验现象的自存性和现实性,由此使自己的意识理论表现出脱离实际的超验性。
胡塞尔的理论观点不仅在欧洲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也受到了许多批判,很多人指责他脱离现实,具有神秘主义倾向。面对学术界的批评,胡塞尔调整自己的理论观点,力图使自己的学说更加完善。特别是到了晚年,胡塞尔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痛苦思考中,反省了自己追求纯粹科学的非现实性,认识到追求真理的理论思维应当关注现实,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寻找哲学思考世界的原初根据。而这个家园和原初根据就是他所说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
生活世界又被胡塞尔称为周围世界。这是一个人们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世界,因此,它展开的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而不是像在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中那样的人与物、人与征服对象、控制对象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这是一个原初的、未分化的世界,这里没有主题、没有明确的工作目的,人们凭着对生活的直接感受,追求着直接的生活利益。这里虽然简单、平淡无奇,但却是人类生活的原初地,人性在这里直接地表现着和展开着,因此,哲学理论思维以及人类的行为,都应当从这里出发,以之为根据确立最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虽然胡塞尔仍然在精神现象的意义上解释生活世界概念,他常常把生活世界称之为“视界”,但是,他也指出生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由不同的社会单位构成的,因此,生活世界也就是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世界。胡塞尔指出:“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本质上原始的态度,即人类生存的基本历史样态呢?回答是:人在生殖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活于共同体——在家庭、血统与民族之中,而这些共同体本身又被不同程度地细分为具体的社会单位。那么,自然水平上的生活就被刻划为一种朴素的直接生活,它沉浸在世界之中。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作为普遍的视界被意识到是持久在那儿的,但仅仅根据这个事实,它还不是作为主题的东西。”可见,生活世界并非仅仅被理解为精神指向和精神结构,胡塞尔也论及了它的社会存在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同社会学发生了视野重合。这也许是当代社会学不断同现象学对话,并接受了生活世界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同实证社会学的经验世界概念具有重要区别。虽然这两个概念都指谓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但是正如胡塞尔所言,这两个概念在现象学和实证社会学那里实质上是展开了两种精神结构。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是一种要求把周围世界当作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亦即从人的自在的、原初的本性去看待人、理解人和评价人;实证社会学的经验世界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结构,但它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正相反,它要求把人们的周围世界当作自然界、当作外在于人的物的世界,亦即把人当作客观的物去看待,人的主体性在这个概念中都被抽象掉了。
因此,现象学和实证社会学分别在自己的精神结构中展开了周围世界或现实世界的不同层面,一个是在主体间关系中展开的日常生活世界,一个是在主客关系中展开的对象世界、客观世界,实质上是人们在科学和生产中所面对的世界。现象学和实证社会学不仅要观察和理解这两个世界,而且分别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立足基础,并以之为根据确立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尺度。现象学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人生,实质是要用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取代实证主义乃至整个欧洲传统文化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以主体间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一切、透视一切,把在科学、生产、政治等等主题化领域中的原则和结果都移到生活世界中来衡量、检查和评价,也就是要用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形式和生存本性来审视一切。
胡塞尔关于返回生活世界思考哲学与欧洲人的危机的主张,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海德格尔把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看作最基本的存在,人的基本存在的表现形式是烦、畏、恐惧、沉沦、领会等心理状态或心理活动,而这些基本的表现形式又是在对话、交谈、沟通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从海德格尔论述的丰富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在主体间关系中看到的人生现实,同实证主义在主客关系中看到的客观世界正好相反,是一个直接体验周围世界,理解内在世界的主观世界。也就是说,现象学从生活世界出发看到了一个主观的心理世界,而实证社会学则从它限定的经验世界出发看到了一个客观的物理世界。
实际上,主观的心理世界和客观的物理世界都是现实世界的不同层面,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不同层面。这两个在现实中统一在一起的不同层面,本应都纳入理论思维的视野之中,但是限于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它们在人们头脑里一直处于被分裂的境地。不过,当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分别以对立的极端形式将这两个层面深入展开后,也就为人们在一个更高思维层次上将二者融合起来作了必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