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否需要得到理性的辩护和支持?

——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

求知是人之本性。

三段论是一种论证,其中只要确定某些论断,某些异于它们的东西便可以从如此确定的论断中推出。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其主要逻辑著作有:《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辨谬篇》,后人将其集成《工具论》出版。他创立了以三段论为主体的词项逻辑体系,史称“逻辑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其主要逻辑著作有:《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辨谬篇》,后人将其集成《工具论》出版。他创立了以三段论为主体的词项逻辑体系,史称“逻辑之父”。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哲学家们围绕信仰和理性的关系问题曾发生过论战。一方是极端的信仰主义者,其典型代表是德尔图良(Tertulian,145—220),他曾提出“惟其不可能,我才信仰”的主张。另一方是理性护教主义者,例如安瑟尔谟(St.Anselmus,1033—1109)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尽管他们也主张要先信仰后理解,但认为信仰并不排斥理解,甚至需要得到理性的支持和辩护。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们用各种各样的论证去为上帝存在辩护,先后提出过下述“证明”:

(1)本体论证明,这是安瑟尔谟提出来的。其要点是:上帝是无限完满的;一个不包含“存在”性质的东西就谈不上无限完满,因此,上帝存在。

(2)宇宙论证明,这是阿奎那提出来的。具体有以下三个论证:(a)自然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事物的运动需要有推动者,这个推动者本身又需要有另外的推动者,……,为了不陷于无穷后退,需要有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b)事物之间有一个因果关系的链条,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在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就是上帝。(c)自然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之中,其中有些事物是可能存在的,有些事物是必然存在的。一般来说,事物存在的必然性要从其他事物那里获得,由此上溯,需要有某一物,其本身是必然存在的并且给其他事物赋予必然性,这就是上帝。

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是最早把亚里士多德著作引进基督教思想中的哲学家。在这幅绘于14世纪的画作中,阿奎那位于亚里士多德(左)和柏拉图(右)之间。

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是最早把亚里士多德著作引进基督教思想中的哲学家。在这幅绘于14世纪的画作中,阿奎那位于亚里士多德(左)和柏拉图(右)之间。

(3)目的论证明,也是由阿奎那提出来的。具体有以下两个论证:(a)自然事物的完善性如真、善、美有不同的等级,在这个等级的最高处必定有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物,他使世上万物得以存在并且赋予它们以不同的完善性,这就是上帝。(b)世上万物,包括冥顽不灵的自然物,都服从或服务于某个目的,其活动都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这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存在物的预先设计和指导,这个最终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就是上帝。

对这些论证的是非曲直,这里不作评论。只是想指出一点,如果像上帝存在这样的事情,也要通过推理、论证来支持或确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需要经过推理和论证呢?由此足见,强调推理和论证的理性主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是多么根深蒂固,影响深远。逻辑学正是从这种深厚的理性主义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它是专门研究推理和论证的一门科学,其任务是提供识别正确的(有效的)推理和论证与错误的(无效的)推理和论证的标准,并教会人们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识别、揭露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