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波传遍八方荧屏联系千家

晋城广播电视台是晋城市唯一拥有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全媒体资源的市级主流新闻媒体。在30年的发展中,全市广电部门奋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力度完善设施设备建设,广播频率声名远播,电视荧屏更加丰富,无线传输安全高效,新兴媒体发展提速,事业发展日趋繁荣,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2009年12月晋城广播电视台正式成立后,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激活力、促创新、求发展,事业产业迎来大跨步发展,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形式多样,内容精彩

建市之初,广播电视的频道频率平台还是一片空白,直到1989年9月,晋城电视台挂牌成立。1994年12月,晋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试播。到2014年,电视和广播的发展分别走过了25年和20年的发展历程。自建台以来,坚持“政治家办台”的理念,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全市改革发展鼓与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外宣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广播在省台发稿连续三年排名第一位;电视在省台发稿列全省各地市第三位,连续17次荣获“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大大提升了广电主流媒体形象。

电视部分。1988年底,建立电视台,播出地方新闻作为市委市政府1989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被提上议事日程。1989年8月21日,国家广电部批准同意晋城市建立电视台,呼号为“晋城电视台”,使用23频道,发射机功率为3千瓦。1989年9月27日,晋城电视台挂牌成立。租用晋城市环保局的旧办公楼临时加以改造,于9月28日开始试播,发出了晋城电视人的第一次声音,每周仅播出两次《晋城新闻》,每次约20分钟。到1995年,电视自办节目每天由建台初期的110分钟增加到270分钟左右。1997年初,晋城电视台搬进位于中原街的办公新址。从此,晋城电视台新闻、社教、文艺、广告经营乃至电视剧都进入相对专业化的生产阶段。1997年,晋城市有线电视台挂牌成立,并在全省首家与晋城电视台合并。2000年,晋城电视台搬进晋城市广电中心办公,发展走向成熟,先后开办了《晋城新闻》《家园》《晚间报道》《欢乐一家亲》等栏目。2003年开办《行风大家谈》,同年获得全省“十佳”栏目。2009年12月,晋城电视台撤销,合并组建了晋城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迎来大发展时期。到2014年末,全台拥有新闻频道、公共频道、信息频道、睛彩频道和导视栏目5个专业化的电视频道。新闻频道定位于“了解晋城的第一选择”,推出《晋城新闻联播》《新闻麻辣烫》《面对面》《村官访谈》等精品栏目,开播全省地市台首档直播类民生节目《第一民生》;公共频道定位于服务大众生活,开办大型选秀类节目《超级星期一》《我爱上党戏》、文化类节目《访谈晋城》等节目,深受百姓喜欢;信息频道定位于财经法制类专业频道,开办《今晚有说法》《晋城科技》等栏目;睛彩晋城频道作为手机电视的落地频道,同时还开办房产类、《身边正能量》《家有萌娃》等栏目;导视栏目为各县市区新闻播出搭建平台并且集中回顾历年播出的精品节目。王牌节目《行风大家谈》影响力不断提高,脱口秀《剑虹说事》已成为名牌栏目,新办大型求职类节目《勇往职前》,每年定期策划大型活动类节目《最炫太行风》广场舞大赛、《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音乐会》等10多档综艺性节目。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呈现出品牌化、专业化、精品化的趋势,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从2014年4月1日起,晋城广播电视台4个电视频道和导视栏目历史性的由之前的18小时播出制全部延长至全天24小时播出,弥补了午夜后无电视节目内容的空白,进一步凸显市级主流媒体的地位,扩大了电视节目覆盖面和影响力。

广播部分。1994年12月30日,晋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试播,呼号为“晋城人民广播电台”,电台发射频率为中波585千赫兹,功率1千瓦。覆盖全市面积的70%,覆盖全市人口172万的约86%。每天播音4小时10分钟。1997年12月,晋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播出时长延长为每天12小时50分钟。1998年,电台搬迁至晋城市广电中心新址办公,开通调频广播,频率为89.8兆赫。2003年,开播“交通广播”频率。2004年,开播“综合广播”。2010年,晋城人民广播电台撤销,并入晋城广播电视台。2013年1月,“农村广播”开播,至此,晋城广播电视台建成了3个专业化的广播频率。其中:新闻频率主打《晋城新闻》《百姓热线纠风台》《整点新闻》《新闻晚高峰》《百姓与社会》等新闻类节目;交通频率以《交广时间》《活力早班车》《快乐行走晚高峰》《整点路况》等交通资讯类节目为主;农村频率以《1063早上好》《正午好时光》《生活很有味道》等文艺类节目为主,每套节目每天播音都在18小时以上,各自形成了定位准确、风格各异、内容丰富、贴近本土的专业化广播频率。

二、传输发射,安全高效

安全高效地传输中央、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实现安全播出无事故是广播电视台的重要职责。1985年建市前,广电传输发射系统仅有一座晋城电视差转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晋城电视转播台。当年底,建成当时山西省首座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实现中央电视台信号在晋城落地;安装调试了三频道1KW单通道电视发射机、七频道1KW双通道电视发射机,自行研制发射天线,成功发射中央电视台一台节目;当年还在伊侯山进行二次差转,使山西电视台信号传到晋城。1986年,开通山西省微波干线传输通道,使高质量的山西电视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传到晋城,同时实现微波电视会议系统。1987年,安装调试十二频道300W电视发射机,成功发射中央电视二台节目。1989年,安装了65米高的自立式铁塔,发射天线采用蝙蝠翼天线,使发射范围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成功发射晋城电视台节目。2004年,由于城市建设,电视转播台搬迁到凤台西街338号晋城广播电视大楼,新建60米发射塔,发射机全部实现固态化。2006年,干线微波实现PDH数字化改造。2010年,在无线发射基地安装43频道数字电视发射机和39频道CMMB发射机,成功发射多套数字电视和广播信号,实现手机看电视功能。2009年,随着无线发射基地落成,电视转播台整体搬迁至无线发射基地(现址)之后迎来设备的更新换代,安装SDH数字微波设备,实现微波传输完全数字化。

与电视转播台同步发展的还有伊侯山微波站,前身为隶属于电视转播台的一个微波中继站,1986年建立,位于晋城市西北方向的伊侯山上,海拔1163米,距离市区约17公里。1989年开始改扩建,面积由原来的50余平米扩建到1200多平米,1991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更名为晋城市伊侯山广播电视微波站,承担省微波干线的节目传输任务和晋城市到高平、阳城、沁水和陵川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微波传输任务,以及中央、省、市节目的电视、调频等发射任务。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2003年对晋城市广电中心开通数字微波传输。2007年4月,省干线微波晋城段完成45MB PDH电路改造,原模拟微波设备完成历史使命,结束了模拟传输的历史,全面进入数字传输时代。2010年,对机房进行扩建,新扩建机房大楼1600平米。2011年12月新建65米综合发射塔一座。2012年,数字微波电路扩容改造由原来运行的45MB扩容到155M SDH,并且在沁水大尖山新建一座直放中继站,扩大了数字传输容量,改善了传输效果。2014年底,发射功率共计35KW。

为了对安全传输进行科学精确的管理,晋城广播电视台成立后,专门设立技术安全监测部,升级改造了技术安全监测设备,对全台安全播出进行监测管理。在广电大楼、伊侯山微波站、无线发射基地之间加装了光缆和数字微波,实现环网传输、互联互通,保证传输安全。

三、事业发展,日新月异

晋城广播电视台前身是晋城市广播电视总台,隶属于晋城广播电视局。1985年7月,晋城市广播电视局以原晋东南地区广播电视局的原班人马为基础,在长治市延安路34号旧址组建成立,筹建初期,仅在原晋城设置办事处,一个局分设长治晋城两处办公。建市初期,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基础十分薄弱,设备设施很少,供电也不正常,电视台无法正常播出,以致一些单位形成有电视时无电不能看,有电时无电视还是不能看的困顿局面。1988年底,晋城市广播电视局先后建立起了4个直属台站,即电视转播台、中波传播台、伊侯山微波站和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供应站。1989年,局机关从长治全部迁到晋城市凤翔小区45号住宅楼临时办公,之后,相继成立电视台、广播电台、中波转播台、广播电视传输中心、物业中心等台站以及发展产业经营任务的影视公司、广电实业发展公司。1995年晋城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动工兴建,同时全市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启动,全市所辖6市县区直至乡镇村,全部实现光缆联网。1998年广电中心大楼竣工,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飞跃,大演播厅、播出机房等一批基础设施投入使用。2004年12月,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同类归并、有利监督”的原则和“宣传经营相对分开、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将晋城市广电局下属9个事业企业单位合并重组,组建成立晋城市广播电视总台,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与晋城市广播电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除此之外,作为全媒体不可或缺的报纸、网络也在悄然发展。1998年12月,山西广播电视报晋城版编辑部组建成立,1999年1月创刊的《晋城声屏》开始发行。2005年1月,出于发展新媒体的考虑,在整合原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晋城广电网。

2010年,顺应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晋城市广播电视局撤销,相应行政职能并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晋城市广播电视总台更名为晋城广播电视台,为正处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实现去行政化,明确纯事业属性。2011年底,新任台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以战略的眼光重新规划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发展格局,改革以前台中有台、多头管理的体制掣肘,推行以频道频率制改革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从业务细分、机构设置入手,按照宣传、经营、技术、管理、后勤5部分进行职能划分,内设33个科级部门,原有的电视台、电台分为5个频道和3个频率,全台同时承担宣传和经营任务的部门12个、承担经营任务的7个、承担技术任务的5个、承担管理和后勤任务的9个。建立起台党组领导下的“统分有序,分层负责,管办分离”的一级法人治理机构,减少管理层级,明确各个业务单元的工作职能。台党组分工打破部门界限,以业务范畴定分工,实现系统内部的大融合。改革之后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活力更加突显,真正成为全市唯一拥有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户外广告等全媒体资源的市级主流新闻媒体,全台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

四、设备先进,功能齐全

建市之初刚刚成立的广播电视局在长治、晋城两地办公,真正的资产只有一个电视差转台,建设台站、完善设施、扩充功能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到1988年底短短几年内,先后建成山西省首座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建起电视转播台、中波传播台(2002年上划省局)、伊侯山微波站和广播电视器材供应站,安装调试了电视发射机、65米高的自立式铁塔,自行研制发射天线,开通山西省微波干线传输通道,使央视及省级电视频道落地晋城。1989年,晋城电视台草创开播、艰难起步,租借办公室,搭建简易演播室,仅有两三台摄像机,直到1994年才自行谋划建房,1996年建成办公楼、大小四个演播厅,有了较为完备的采访、演播设施。1994年底试播的广播电台,30万元起步,靠着简易的设备,发出晋城广播的声音。2000年,随着晋城市广电中心的落成,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逐步壮大,设施设备日渐完善,广播和电视等台站陆续搬进广电中心,建起配套先进的广播直播室,600平方米演播大厅等大中小4个演播室以及制作机房,购买了全省领先的数字化电视导播车、广播直播车,建成全省领先的新闻发布厅,实现采、编、播设备的数字化,拥有一张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统一的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用户45万户;完成市区范围内数字电视的双向化改造,建成无线发射基地。形成晋城广播电视中心、晋城市影视公司、无线发射基地三大影视产业生产基地。

进入2012年,晋城广电又迎来大的发展,以大演播厅升级改造和高清新闻直播演播室建设启动为标志,事业建设实现大跨越。改造完成的600平方米大演播厅,采用国内最先进的LED显示屏,舞台、灯光、音响系统全新升级。2014年6月底,全省领先的550平方米开放式高清新闻演播厅建成使用,拥有最新的光源系统,6讯道高清摄像切换系统,两机位单通道、单跟踪高清系统,DLP高清大屏幕等先进系统和设备。从2012年开始,还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编辑机房的工作环境和采编播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为大部分员工配备了电脑,工作条件大大改善。节目生产、播出全部实现数字化。其中,电视采访、制作的部分设备达到高清标准。

此外,无线发射基地实现双回路供电;500KW发电机系统改造更新完毕;广播、电视完成技术升级改造和转播车维修保养;完成伊侯山微波站电力系统和干线SDH系统的扩容改造,实现伊侯山微波站、广电中心、无线发射基地干线微波环网传输,进一步夯实了事业发展基础。2013年,升级改造大演播厅,启动高清新闻演播厅建议。全台拥有大、中、小6个演播厅以及影视公司、无线发射产业基地、新闻发布厅、电视转播车、广播直播车等基础设施设备,固定资产达到亿元以上。

五、城乡一体,全面发展

1985年晋城市成立后,阳城、高平、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沁水、陵川广播电台相继成立。当年,全市新实现“两化”(广播线路标准化、用户设备规格化)乡镇19个、行政村344个,新通广播行政村28个,新架设水泥杆96个行政村,入户喇叭达到14.5万只;3个广播台、站新增扩音机5台,功率达到2750瓦;11个乡镇更换了扩音设备。1986年,全市通广播行政村2027个,占全市行政村2409个的85%。入农户喇叭147691只,入院户率达到65%。喇叭通响率保持在90%左右。阳城、高平、郊区完成广播站改广播电台,全市共有50个乡镇放大站改为广播站。1987年,全市有线广播通播率达到90%,喇叭入户入院率占65%,通响率保持在90%左右。11月,城区人民广播站成立。至此,全市所属四县二区全部普及有线广播和广播电台,乡镇放大站改广播站59个,占乡镇放大站总数的50%。1988年,有线广播完成“两化”任务,通播率、普及率、通响率维持在90%、77%、85%左右。1989年,全市113个乡镇的机房和播音室全部得到改造,机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播音室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全部达到部颁乙级标准。其中,阳城县次营镇广播电视站、高平县北诗乡广播电视站、郊区周村镇广播电视站成为全省先进乡镇广播电视站。

1990年,全市大搞普及广播电视工程,政府自筹资金和群众集资办广播,新架设和维护县到乡镇广播专线1034杆公里,乡至村广播专线7493杆公里,整个村内网路1.46万公里,音箱达到2.58万只,喇叭4.09万只。据1990年12月底统计,全市共有5个县级广播站、113个乡镇广播放大站、1175个村广播室,有广播专线1205杆公里、广播喇叭16万只、扩音机75.65千瓦/1.5万台,通广播村2115个,通播率88.7%,入户率37%。城区购置扩大机、音箱等设备,在市区东大街、西安街、观巷、周元巷架设线路,安装音箱30个;4月30日试播。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每次1小时30分钟,其中自办节目10分钟。年底,音箱增至50个。1990年7月,郊区广播站台运用光导纤维传播广播信号成功,在全省、全国乡镇中首家实现“一线多用”,可同时进行广播、电视、传真、电话和对讲。

1991年,农村有线广播已整网行政村480多个,增加喇叭音箱2800多只,新发展通播村85个。1992年,5个县、区广播电台设备全部更新,技术指标达到部颁甲级;全市113个乡镇广播站进行机房改造、设备更新,达到部颁乙级标准;维护、更新广播线6500杆公里,整修村内网路8150线公里,音箱发展到22150只,喇叭40294只;全市通播行政村2223个,占2338个行政村的95.5%,比普及前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全市421436个农户,音箱喇叭的普及率达到87.5%,比普及前提高43.5个百分点,通响率保持在95%以上。同年,晋城市在全省首先开展文明机房命名活动,首批32个乡镇广播站被市广播电视局命名为“文明机房”。1995年,全市116个乡镇广播电视站设备全部达到乙级标准,维护、新架县至乡信号专线1034杆公里、乡至村广播线7493杆公里,整修村内网路14572线公里,发展街道音响25768只,发展入户喇叭40916只。年底,全市有线广播通播率达到93.2%,音箱、喇叭的普及率达到87.5%,山西台、中央台广播覆盖率达到86%。同年,郊区、沁水成为山西省广播电视先进县,沁水县东峪乡广播电视站站长柴育林获“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后,随着无线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的发展普及,有线广播逐步衰退。2006年,市内已无有线广播,各县(市、区)乡镇广播站的业务也以有线电视为主。2008年底,全市共有发射台6座、发射机15部,发射功率28千瓦。广播覆盖率达到96.4%;有市级电台1座、市级调频转播台1座、县级调频电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4%,基本形成无线电广播网络。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10427小时,其中新闻2215小时、专题3052小时、综艺4183小时、广播剧182小时、广告765小时、其他30小时。

2000年3月,按照省里有关要求,市传输中心与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晋城广电网络公司。公司成立之后,以广播电视资产为纽带,对四县一市一区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整合。2004年,公司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偏远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被晋城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列为“为农民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经过2年时间,公司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对全市84个乡镇全部接通光缆电视信号,并对2146个行政村、1544个自然村进行有线电视联网,对134个不易联网的行政村实行卫星接收,基本实现全市广播电视无盲村全覆盖。2009年,晋城广电网络公司以“低成本、全网覆盖、开放平台、零门槛”作为四大支柱,开始进行“互动电视”整体转换。公司独立负担1600万元的投资,以“零门槛、低门槛”的政策,采用宽窄一体化方式对市区网络进行双向改造全覆盖,通过开放的互动平台和全覆盖的网络,将互动业务送至千家万户,从而实现数字电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跨越结合,创出国家广电总局认可的“晋城模式”。2011年,公司确立“稳步推进数字电视的高清化、双向化发展,加快促进农网数字电视整转”的“一稳一快”发展方针。2012年5月,市区(城区)、阳城、高平、沁水先后完成数字电视高清平台的搭建,顺利将国内省级以上高清频道全部落地晋城,大大提高了百姓的收视文化品位。2014年6月6日,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晋城分公司成立,全市网络整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晋城市最权威的有线电视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