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狠抓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的社会形态,其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关键对策是打造先进低碳技术,实现低碳发展,这既是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推进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大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晋城建市30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单位能源消费的产出效益,也就是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耗;二是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三是大力推广实施先进技术,减少工业生产和农业、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各项生活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四是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五是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保护,增加森林碳汇。

上述5个方面工作中,本节重点记述前4项工作,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有关内容见本章第四节内容。

一、加强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晋城市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宣传,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在全国2005年节约型社会展览上,市发改委获优秀组织奖,为全省唯一获得表彰的市级单位。

(一)淘汰落后产能

2006年,晋城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成立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监测领导组办公室,建立全市节能降耗考核公报制度,层层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狠抓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每年年底根据国家产业结构指导目录,将下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及目标上报省发改委,经省发改委审核批准后公布执行。2006—2010年,全市共关闭钢铁企业106户,拆除冶炼高炉114座,淘汰落后产能463.5万吨;关闭水泥企业12户,淘汰落后产能146.4万吨,大大超过省里下达晋城市关闭水泥企业4户,淘汰落后产能19万吨的目标;关停电力企业11户,淘汰落后产能21.71万千瓦;关闭电石企业9户,拆除电石炉14座,淘汰落后产能21.16万吨。

2011年,全市炼铁行业关闭企业1户,拆除102立方高炉1座,淘汰落后产能5万吨;水泥行业关闭企业3户,拆除机立窑2套、磨机4台,淘汰落后产能34万吨;印染行业关闭企业1户,拆除设备11台,淘汰落后产能85万米和200吨;印刷行业关闭企业1户,拆除设备15台,分别淘汰落后产能200万平方米和400万份;酒精行业关闭企业1户,拆除设备19台,淘汰落后饲料产能2万吨、酒精产能2万吨;制革行业关闭企业1户,拆除设备4台,淘汰落后产能35000双;塑料行业关闭企业1户,拆除设备25台,淘汰落后产能0.1万吨;医药行业关闭企业1户,拆除设备10台,淘汰落后产能35吨。2012年,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90万吨、印染产能220万米、电力产能1.2万千瓦。2013年,淘汰凤凰织品公司落后产能450万米。

此外,2010年至2012年,全市共申报关闭落后产能小企业129家,经省里审核批复同意列入关闭计划的小企业共91家,其中2010年关闭75家,2011年关闭9家,2012年关闭7家。这些产能落后的小企业已全部关闭,相关证照予以注销。

通过持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晋城市能源生产与消费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能源生产情况:能源生产以煤炭、火电、焦炭为主。2012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6384.4万吨,煤炭所占比重近几年保持在90%以上;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59.8万吨,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市电力生产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水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较小。能源生产以输出为主,2012年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的69.4%,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83.8%,外运焦炭占焦炭产量的45.5%。各类石油制品完全依赖调入,煤层气发展迅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尚未形成规模。

能源消费构成: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090.6万吨标煤,较2005年增长33.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1%、77.2%和10.6%,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市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其中化工、煤炭采选、冶金位居全市工业耗能前三位,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74%。居民生活及其他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0.1%。

能源消费结构:晋城市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燃煤、燃油、燃气的比例约为86.8∶4.05∶9.02。与“十五”末相比,煤炭比例下降了约9个百分点,燃气比例增加了约9个百分点,优于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但仍以煤炭为主。

能源消费水平:晋城市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90吨标煤/万元(2005年不变价),较2005年下降了25.44%,分别为全省平均能耗水平的85%、全国平均能耗水平的187%,单位GDP能耗强度逐年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

(二)加大节能投入

自2000年以来,晋城市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公交车辆购置、公交场所建设,以及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工作,为发展公共交通,节约能源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13年,全市投入到节能环保方面的资金预算达1.47亿元,比2012年增加20.7%。该资金用途主要包括:化工行业燃煤锅炉炉外脱硫设施、水泥及电力行业烟气脱硝设施、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等污染减排项目;高平河西镇、阳城演礼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项目;空气、水、噪声等污染监测、固体废物处理及标准化建设项目等。除此之外,2013年,为市区已有的建筑节能改造配套专项资金482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晋城市首批纯电动公交车正式上线

2012节能中国十大贡献单位

除加大对节能方面的资金投入外,晋城市还积极申请国家和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2013年,全市共有11个项目累计获得省级财政1950万元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包括节能技术改造项目6个,分别是: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股份公司化工厂35t/h链条锅炉节能改造项目(一期)(200万元);山西清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煤改气清洁生产及燃煤锅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80万元);晋城市东方热电有限公司巴公镇集中供热项目(280万元);山西兴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25t/h干法熄焦综合节能项目(360万元);阳城县德义圆塑业有限责任公司余热利用年产3000万套塑料制品节能改造项目(250万元);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田悦化肥分公司1830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00万元)。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项目3个,分别是:晋城市智宇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绿色活性有机肥项目(200万元);晋城市博大浩臣保温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自保温砌块项目(100万元);阳城县裕龙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100万元)。节能技术创新项目2个,分别是:山西省高平化工有限公司糠醛废水蒸发及蒸汽冷凝高热值水回收利用技术项目(40万元);晋城市钻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辊压机挤压联合粉磨技术开发项目(40万元)。上述的11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62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实现节能量15.18万吨标准煤,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27.8万吨。

(三)强化节能宣传

晋城市非常重视节能宣传,以节能宣传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2013年6月15—21日是我国的第23个节能宣传周,晋城市把这次活动主题定为“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晋城”,全面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全面践行节能低碳。

“金色秋季,绿色出行”大型文明公益主题活动启动仪式

在“节能宣传周”中,晋城市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普及低碳知识,开展节能宣传工作。其中包括:①电视媒体宣传,进行低碳专题报道。在晋城电视台等媒体黄金时段播放节能低碳公益广告,鼓励各级电视台在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期间推出节能低碳宣传专栏节目。②报纸媒体宣传,普及低碳节能知识。在《太行日报》等报纸媒体上开辟节能低碳专栏,全面宣传节能减碳的政策法规、低碳节能技术、先进低碳家庭和个人事迹,以及日常节能低碳知识等。③开展“我为晋城节能低碳献良策”有奖征文活动,调动广大市民的力量,共同为建设低碳晋城献计献策。④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按行业树立标杆企业,在重点能耗企业开展节能表率行动,深入推进重点企业能耗水平对标工作。⑤节能技术产品应用推介会,推广介绍煤化工、电力、水泥、冶金、铸造等行业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调动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⑥编写《低碳经济知识读本》发至全市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向全市公开征集低碳城市徽标及低碳宣传用语,举办低碳宣传展览,使节能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晋城公共自行车亮相街头

晋城市在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中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造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在重点工业中实施节能项目,在电力、化工、冶金等重点领域和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中狠抓节能降耗。二是在交通部门中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行人和自行车慢行系统设施和服务;率先在市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并逐步推广;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车辆;鼓励车辆使用煤层气、醇醚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实施公交车、出租车、柴油重卡“油改气”工程;加强重点公路工程、场站和大型运输企业能耗管理,严格实施交通运输业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发展智能交通及现代物流。到2015年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以上,力争达到30%。三是在建筑领域开展节能重点项目。强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65%节能标准,公共建筑执行50%的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供应、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力争到2015年完成150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确保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比例达到10%以上;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四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全面推进生产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以矿井水、煤矸石、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高炉煤气、生产余热等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全市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城市和乡村污水、污泥、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为重点,推进城乡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

二、发展多元化能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资源富饶是晋城市的优势,建市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牧草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相对充足的水资源。但长期依赖资源发展的资源型经济,也是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受到制约也必须突破的瓶颈。全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一直较大,经济结构中重型化特征十分明显,工业能源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左右,化工、煤炭采选、冶金长期居全市工业耗能的前三位,约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四分之三。解决好这些矛盾,必须下大力气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上寻求突破。

进入21世纪以来,晋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步伐,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努力构建煤炭、煤层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一)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快“气化晋城”步伐

煤层气是优质高效清洁能源,晋城市煤层气地质储量6141亿立方米,探明储量2655亿立方米,占山西省储量的三分之二,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河以西、芦苇河以北的沁水东部和阳城北部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度1.8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且具有资源埋藏浅、开采性好、甲烷纯度高(大于95%)等特点,煤体瓦斯含量达17.5—38立方米/t,瓦斯压力在1.1—13.7兆帕,是目前全国煤层气资源勘探程度最高、最具开发潜力的煤层气田。

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节能减排、推动改善民生的高度,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短短几年煤层气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新能源,晋城市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荣获“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到2011年底,市区气化率就达到90%以上,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等煤层气管网基本形成并供气,陵川县城也采用车载煤层气实现了煤层气的利用,晋城市的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乡镇、农村16.6万户居民使用上了清洁高效的煤层气。

依托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晋城市稳步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

一是加快煤层气生产步伐。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亿元,共建成地面抽采井7000余口。全市从事地面煤层气抽采的企业发展为7家,分别是:晋煤集团、中石油、中联(萨摩亚美中能源、格瑞克、亚美大陆合作抽采)、兰花集团、山西煤销晋城公司、山西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阳城惠阳新能源公司。地面煤层气年抽采能力达40亿立方米以上。2014年,全市煤层气地面开采抽气量达到26.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完成销售气量20.3亿立方米,实现工业产值3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全市钻井总数达7643口,投运井数达5728口。

二是建设全国重要煤层气供应基地。国家和山西省在晋城市境内规划了7条煤层气集输管道,分别为:沁水—晋城,年输气能力10亿立方米;端氏—晋城—博爱(接豫北支线),年输气能力10亿立方米;端氏—长治—林州—安阳—邯郸,年输气能力10亿立方米;端氏—龙港小岭(接西气东输管网),年输气能力10亿立方米;沁水—侯马—河津,年输气能力10亿立方米;沁水—晋城(井下瓦斯气),年输气能力3.15亿立方米;晋城—长治,年输气能力3.2亿立方米。截至2014年,晋城市已建成沁水—晋城、沁水—晋城(井下瓦斯气)、晋城—长治、端氏—晋城—博爱、端氏—龙港小岭(接西气东输管网)5条输气管道245公里,年输气能力达到35亿立方米以上。晋城市的煤层气通过槽车已输到太原、京津、郑州、“长三角”等7个省20多个城市,“气化晋城”迈出坚定步伐。

加气站

三是大力推广使用煤层气优质清洁能源。在陶瓷、装备制造、发电、汽车燃料以及其他民用等多个领域推广使用煤层气,促进相关产业工艺进步和产品质量升级。2014年,全市共有1300多家工商企业使用清洁的煤层气,民用煤层气用户达25万户,民用及工商业年利用煤层气达5亿立方米。瓦斯发电总装机容量达35万千瓦,建成亚洲最大的120兆瓦热电联供低浓度瓦斯发电厂。同时,煤层气成为晋城市主要的车用燃料。全市累计建成压缩母站8座,各类加气站项目27个,加气能力达55万方/日。全市累计登记在册各类煤层气汽车2万余辆,全年汽车充装使用煤层气约1亿立方米。其中,市区所有出租车、公交车和部分民用汽车实现了“油改气”。

四是推进液化煤层气建设。全市累计建成投运煤层气液化项目5个,分别为:山西易高煤层气有限公司90万方/日煤层气液化项目;中国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50万方/日煤层气液化项目;新奥集团40万方/日煤层气液化项目;晋煤集团天煜煤层气液化项目一期30万立方米/日;世行贷款煤层气液化项目一期25万方/日。全市已形成煤层气液化能力235万方/日,年可液化煤层气7亿立方米。

截至2014年,“气化晋城”已取得6项全国第一,分别为:①煤层气地面开采利用量全国第一;②建成全国第一个煤层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③建成全国第一个采煤采气一体化示范工程;④建成全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⑤建成全国第一座规模最大的煤层气液化厂;⑥建成全国第一条跨省煤层气专用长输管线。

(二)推进能源多元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

晋城市充分利用自身能源优势,加快提高能源技术,推进能源多元化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累计建成水电站47处,总装机7.239万千瓦,年供电能力达一亿千瓦时以上。至2014年,全市拥有泽州、阳城、陵川、沁水4个县水电自供区,总面积2703.4平方公里。这些水电担负着384个行政村,5.43万户,22万余人的供电,为全市能源优化,特别是解决农村用电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近年来,晋城市按照国家和山西省政策要求,积极鼓励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展了风能、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等方面的规划、项目策划、项目前期等相关工作,力求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晋城市借助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的有利契机,积极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按照集中规模开发为主、分散式开发为辅、就地消纳与跨区输送并重的原则,继续积极引导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使晋城市清洁能源在规模上、产业水平上、结构上有所突破。在风力发电方面,根据全市风力资源情况,借助低风速发电技术的成熟和推广,积极争取,努力寻求风电发展突破。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逐步普及太阳能热利用,扶持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农村地区建筑光电利用项目建设,鼓励农村建设沼气工程和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重点推进三姑泉二级站、东大河、东崖底等14处水电站、大唐国际阳城县风力发电场、华电集团泽州风电场和远景集团沁水风电,以及晋城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争取到2015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的目标。截至2014年底,百孚百富陵川5万吨生物质利用项目在建,阳城东冶水电公司生物质发电1.2万千瓦项目在建;已建成几十家利用自有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沁水蓝海正和、晋城市泽州欣阳、晋城市万鑫顺达、泽州县晶耀、高平鑫万通等光伏发电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华电泽州县山河镇10万千瓦风电项目、中电投新能源分公司陵川县风岭山1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沁水远景汇合风电公司沁水十里10万千瓦风电项目三个项目已取得省发改委路条,待核准后即可开工建设。

(三)加快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晋城市始终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二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6∶64∶31.4优化为2014年的4.2∶58.8∶37。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在“稳定粮食,做强畜牧,发展特色,加工转化”的思路下,晋城市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在进一步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同时,积极建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建设现代低碳示范农业工程,重点扶持种植业、养殖业等专业低碳示范园区;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加大农村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晋城市始终坚持“以煤为基”,充分发挥煤炭产业的基础支柱利用。加快矿井整合改造,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完成矿井投资59亿元,建设转产验收和联合试运转矿井19座,形成有效年产能1500万吨;积极应对煤炭市场变化,努力保障煤炭经济稳健运行;加快煤制油、煤转电等技术的发展。同时,晋城市在传统产业中重点推进晋煤天溪、晋煤华昱、煤电一体化、热电联产、低热值煤发电等一系列低碳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继续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晋城市也加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产业集结、工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思路,晋城市大力发展煤层气利用、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富士康A区苹果手机精密机构件、金鼎煤机等标杆示范项目等。晋城市非煤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县域经济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动的良好势头。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可以达到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能够达到1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晋城市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在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构建与低碳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以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为重点,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包括打造六大龙头景区,建设环南太行山旅游精品线路;围绕中原经济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较强辐射力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根据煤炭、煤层气、化工、冶金等重点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以金融市场、信息服务、技术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改善全市商业布局,建设市区、县城、农村多层次、多功能的商业服务格局。晋城市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增幅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14年,全市能源消费中,第一产业占2.1%,第二产业占77.2%,第三产业占10.6%,居民生活及其他占10.1%。

三、多措并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建市初,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不注重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持续发展后劲乏力。进入21世纪后,晋城市把节能减排提上议事日程,逐步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安排部署。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73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6万吨。

2006—2010年,晋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十五”末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并为此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一是铁腕治污,坚决关停搬迁市区重点工业企业。共对市区及周边1个钢铁厂、1个化肥厂、3个电厂、2个电石厂、5个水泥厂以及煤矸石砖厂、抗磨材料厂、中煤回收厂等15家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和改造,涉及职工6000多人,年损失产值15亿多元;搬迁、改造共投入资金23亿多元;补偿关停企业及职工资金约4亿多元。15家重点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和改造后,每年减少燃煤7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492吨、烟粉尘9122吨,使晋城市成为山西省11个地市中唯一市区没有污染企业的城市。二是坚持把环境容量作为建设项目审批和规划环评审查的必要条件,严把“两高一资”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十一五”期间,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971个,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对68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600多座100立方以下小高炉和50余座200立方高炉实施关停、取缔,全市累计关闭各类污染企业868家,停产治理各类污染企业144家,全市714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全面达标。三是加快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进程。阳城国际发电有限公司投资4亿多元,完成6台共210万千瓦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硫3万余吨。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投资5亿多元,相继建成晋城市区、高平、晋煤集团、阳城、陵川、沁水6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废水处理厂,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1500余吨。四是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不定期进行夜查和突击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等问题,从严处罚。对于排污不稳定的企业,专门派出执法人员实行驻厂督查,坚决杜绝偷排、超排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对排污许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年对发证企业进行年检,对于超量排污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在全省率先建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全市65家重点企业全部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对企业实施实时监控,改变了过去人盯人的监管方式。

综合以上措施,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2010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807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638万吨,分别较2005年削减1.923万吨和0.222万吨,减排幅度分别为16.4%和11.94%。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加大减排力度。2011年,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列入2011年省政府环境污染末位淘汰范围的12家企业及设施实施关停、淘汰和取缔。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全市共审批新、改、扩建项目190个,环评和“三同时”(即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执行率均达100%。完成晋城市矿区、晋城市经济开发区、北留周村化工工业园区、金匠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评工作。实施35个污染减排项目(其中大气污染减排项目18个、水污染减排项目17个),并坚持每月检查调度,每季督促落实,全年总体盘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二氧化硫减排方面,加快重点行业脱硫工程。阳城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5—8号机组烟气脱硫提标增效改造工程,晋城福盛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开工建设烧结机脱硫工程。在氮氧化物减排方面,阳城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启动1—4号发电机组烟气脱硝工程。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方面,全面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深度处理工程。市区、阳城、晋煤集团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完成建设。在工业烟尘、粉尘减排方面,重点督促陵川金隅水泥有限公司等水泥、建材企业对原料、物料储放场地采取封闭措施,配套建设了高效布袋除尘设施。继续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对21家企业和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和关停整改。对5家煤炭、化工、冶金、重金属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全市71家重点企业完成安装自动监控设备572台(套)。通过这些措施,2011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086万吨,削减1.5%;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4194万吨,削减1%;氨氮控制在0.5155万吨,削减0%;烟尘控制在5.49万吨,削减2%;粉尘控制在2.79万吨,削减2%;氮氧化物控制在9.3393万吨,增长4%。晋城市获全球环境保护最高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称号。

2012年,关闭淘汰山西春光热电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落后产能及生产设施,160个审批新、改、扩建项目环保评估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积极推进规划环评,5个工业园区规划(北留周村工业园区、金匠工业园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阳城演礼工业园区、沁水清洁能源工业园区)和2个产业规划(晋城矿区总体规划和阳城陶瓷工业园)完成规划环评。实施38个污染减排项目(其中水污染减排项目21个,大气污染减排项目17个),对火力发电企业烟气脱硝工程、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等污染减排重点工程进行现场督查,针对企业在生产、运行中的存在问题分别采取警示、约谈、限期治理、行政处罚等监管措施。国投热电2台机组脱硝工程、陵川鑫源冶炼有限公司烧结机脱硫工程、晋城福盛钢铁有限公司烧结机脱硫工程均完工并投入试运行。高平维高水泥和陵川金隅水泥烟气脱销工程开工。9家化工企业工艺废水深度处理和超低排放技改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已建成的6个生活污水处理厂中除陵川县污水处理厂设计建设为一级A出水标准外,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晋煤集团机关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升级改造投入试运行,高平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主体工程完工,于10月底通水试运行。针对阳城电厂污染物排放权重较大、8号机组脱硝设施擅自停运、7号机组脱硝设施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市政府专门对其进行行政约谈,提出严厉的整改措施,督促该企业1号、3号和7号机组停止生产,4号、5号、6号机组安装SNCR炉内脱硝设施。同时,对64家企业和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对18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加强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全市79家重点企业完成安装自动监控设备584台(套)。当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4004万吨,比上年同期(2.8497万吨)削减0.8983%(任务为同比削减0.43%);氨氮排放量为0.4928万吨,比上年同期(0.4298万吨)削减1.4891%(任务为同比削减1.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8346万吨,比上年同期(8.408万吨)削减2.8116%(任务为同比削减2.8%);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0.6965万吨,比上年同期(9.308万吨)增长1.18%(任务为同比增长3%);烟尘排放量为5.22万吨,比上年同期(4.576万吨)削减2.2727%(任务为同比削减2.2%);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73万吨,比上年同期(2.326万吨)削减2.1496%(任务为同比削减2%)。

2013—2014年,按照省环保厅下达的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晋城市政府在科学测算主要污染物新增量的基础上,逐年下达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两年共安排污染减排工程93个,并与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单位签订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状,将污染减排指标任务及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对即将投产的晋煤能源有限公司(2×13.5兆瓦)、山西合聚(4500吨熟料/日)下达污染减排责任状,要求其在完成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设施的基础上才能投入试生产。对减排计划安排的93个减排项目和以前年度认可的重点污染减排工程进行每月两次的督查,尤其是对阳城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7号机组烟气脱硝工程、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等污染减排重点工程进行督查,确保各个污染减排项目稳定正常运行。对全市30吨以上燃煤锅炉和所有钢铁烧结机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全市14家化工企业燃煤锅炉全部安装建设脱硫设施,烧结机基本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同时,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要求,从严控制新建项目污染增量,从源头防止污染产生。实行总量控制制度,新建项目全部在原有项目的污染物削减量中给与置换,实现新、改、扩建项目“增产不增污”的控污目标。此外,从2013年开始,对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进行专项检查,加大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力度,制定施行未完成粪便处理的养殖场不得享受年度补贴的政策。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2014年,全市淘汰老旧黄标车9385辆。

通过持续减排,至2014年底,全年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8.3642万吨,同比削减6.22%;氮氧化物排放量8.6925万吨,同比削减11.97%;烟尘排放量4.7221万吨,同比削减8.41%;粉尘排放量2.5324万吨,同比削减5.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2386万吨,同比削减3.19%;氨氮排放量0.4637万吨,同比削减4.23%。

2005—2014年晋城市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统计表

四、全面推进,建设低碳发展先行区

2012年底,晋城市被公布为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为全市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低碳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晋城市低碳发展具有诸多优势:一是全市发展指数和综合实力居山西省和中国中部城市前列,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二是区位上处于国家中部崛起、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同时为山西省目前唯一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晋城市实施低碳发展与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取向一致,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朝低碳化方向迈进,能源结构有所优化,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25.44%。2012年,全市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GDM项目达到21个,年减排量161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甲烷回收利用项目14个,年减排量15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26%左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四是晋城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面积逐年增加。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2%,活立木蓄积1093.34万立方米,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绿地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达15.5平方米,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8%,均居山西省首位,完成山西首批碳汇造林示范项目2828亩,具有一定的碳汇优势。另外,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较好,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

但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是:

1.资源型经济和产业结构是区域特征产业转型难度大。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晋城市以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5%左右,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约17个百分点,占绝对主导地位。“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鼓励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非资源类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但目前尚末形成规模。在经济总量和传统产业产能持续扩张、新型产业和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在短时间内难有较大改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2.发展不足是这一区域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压力大。尽管晋城市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属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仍为重要任务。根据近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到10年,晋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左右。预计到2015年,GDP较“十一五”末将翻一番,城镇化率提高近6个百分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节能空间的缩窄、节能成本的增加,必将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CO2排放总量仍将较大增长,经济发展压力大。

3.人才、技术、政策、制度等因素制约低碳转型低碳发展支撑弱。低碳发展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生活等各个领域,且为一项全新工作,目前晋城市在各领域低碳方面的人才和科技储备基础较为薄弱。低碳科技队伍尚未形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煤炭开采、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总体上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缺乏国内外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对低碳发展不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支撑。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财税、金融和价格等支持政策及配套制度尚未建立,低碳发展的保障建设尚需加强。

(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增长趋势,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据测算, 2010年,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5800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20%左右。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68%、15%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全市2010年CO2排放总量约为3900万吨,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其中化石能源燃烧排放量占全市CO2排放总量的96%以上;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约占全市CO2排放总量的4%左右。从具体的排放行业来看,主要集中于火电、化工、钢铁和建材等传统行业,其中火电和钢铁两大行业排放量约占52%。从排放领域来看,工业部门约占90%,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和服务业等其他部门排放仅占7%左右。

甲烷排放情况:全市2010年甲烷排放总量约为84万吨,主要来源于煤炭开采活动、农业、废弃物领域。其中煤炭开采、矿后活动逃逸和煤层气开采利用甲烷排放量约为82万吨,占全市甲烷排放总量的97.6%以上;农业部门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约1.4万吨甲烷,占全市甲烷排放总量的1%左右。废弃物领域甲烷排放约为0.8万吨,占全市甲烷排放总量的比例不到1%。

碳汇情况:碳汇主要来源于林业,农业、草地等其他碳汇功能较弱。晋城市2010年森林覆盖率为39.2%,活立木蓄积1093.34万立方米,初步估算林业CO2吸收量约为80万吨,仅相当于吸收消化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及2%。

碳排放强度:全市2010年化石能源CO2排放总量约为3386万吨(扣除净调电排放后约为2767万吨),比2005年增加约3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4.64吨/万元(GDP为当年价)(扣除净调电排放后为3.787吨/万元);人均CO2排放量为14.85吨/人(扣除净调电排放,约为12.13吨/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

(三)低碳发展目标与任务

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累计下降19%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森林覆盖率大于44%,森林蓄积量达到0.125亿立方米。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建成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城市;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控制取得初步成效;碳汇能力有所提升;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有序推进;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全社会共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2020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累计下降57%以上,较2010年累计下降40%以上。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建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汇能力持续提升;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成效显著;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低碳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晋城市低碳发展规划重点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从2013年开始,晋城市着力推进以下6项建设:

1.推进转型升级,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①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一是合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规模和速度。二是强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快技术改造和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②积极培育低碳产业。一是推动高端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三是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四是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五是“十二五”期间,争取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积极培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六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③加快发展低碳服务业。一是打造低碳旅游。二是发展现代物流,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三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5%。

煤层气长输管线开工建设

2.加快气化晋城步伐,建设低碳能源保障体系。发挥煤层气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积极发展水电、太阳能、风能等零碳能源,建设低碳能源保障体系,促进全市能源供应低碳化发展。①率先完成“气化晋城”。一是加大地面煤层气开采和井下瓦斯抽采力度,到2015年地面煤层气抽采量达到50亿立方米,争取基本全部利用;矿井抽排瓦斯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地面煤层气抽采量达到60亿立方米;矿井抽排瓦斯利用率达到75%以上。二是加快煤层气输配系统建设。到2015年中心城区、各县(市)城区高压燃气输配系统全覆盖,主要乡镇覆盖率达到80%以上,管输能力达到40亿立方米;到2020年实现市区、各县、各乡镇煤层气全覆盖,管输能力达到67亿立方米,为晋城市煤层气利用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化居民生活煤层气利用,到2015年,城区气化率达到100%,各县(市、区)县城气化率达到90%,乡镇气化率达到80%以上;新发展农村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用户10万户;到2020年率先在山西省实现气化全覆盖,气化人口达到100%。四是推广工业领域煤层气利用。“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六县(市、区)工业企业附带的热水、供暖等燃煤锅炉的燃气改造,并以泽州县巴公工业园区、阳城县陶瓷工业园为试点,进行煤层气改造。远期则推行煤层气替代燃煤经验,大范围推广煤层气使用,争取到2020年,现有和规划的工业园区气化率达到90%以上。五是加快交通运输行业煤层气利用。到2015年,逐步提升客货营运车辆煤层气应用比例,客、货运输车辆煤层气车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8%和5%;公共汽车、出租车利用煤层气等新能源的比例达到100%;到2020年,形成以煤层气及新能源为主体的营运车辆运输网络。六是积极鼓励瓦斯发电,到2015年,争取瓦斯发电装机达到60万千瓦,降低煤炭开采甲烷排放强度。七是促进煤层气分布式能源发展。②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一是推进煤炭洗选加工,“十二五”期间,大中型矿井全部配套建设选煤厂,小型矿区依托大型矿区选煤厂或建设集中选煤厂,确保到煤炭洗选加工率达到80%以上。二是高效清洁发展煤电。三是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③积极发展零碳能源。一是合理开发水电,“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三姑泉二级站,对栓驴泉、北留石室、韩正等四座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对河北、东双脑、佛圪嘴、曲堤、双底、昆山等6座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小涧河、白水河五级站等5座水电站,对杜河、郭壁、武安、龙渠、杜甲、石峡、白水河、孔庄、三姑泉一级站、土河电站进行改造。到2020年新增水电装机0.5万千瓦。二是加快开发太阳能。三是积极开展风能利用示范,“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大唐国际阳城县风力发电场、华电集团泽州风电场和远景集团沁水风电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风力发电装机累计达到10万千瓦。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高平、泽州等规模化养殖场和秸秆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大中小能源利用型或生态环保型沼气工程,加快推动山西百孚百富生物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年处理5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东冶水电公司12兆瓦生物质发电和18兆瓦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全市30万户因地制宜用上沼气、秸秆气,煤层气等低碳能源。

燃煤锅炉改成燃气锅炉

3.推动重点领域低碳改造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废弃物六大重点领域的低碳改造,加强各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①大幅降低工业碳排放。到2015年,全市电力装机控制在800万千瓦;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低到325克标煤/千瓦时,火力发电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化工行业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至1223千克标准煤/吨;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9%以上。冶铸业吨钢综合能耗≤575千克标准煤,离心球墨铸铁采用高炉铁液时能源消耗控制在280千克标准煤/吨以下,采用大容量热风水冷冲天炉熔化时控制在520千克标准煤/吨以下,冶铸行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以上。煤炭业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70%,有效减少甲烷排放量;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5.5千克标准煤/吨以下;煤炭行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9%以上。建材业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低到110千克标准煤/吨,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提升到100%,建筑陶瓷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建材行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9%以上。②积极发展低碳建筑。一是结合“一核、一圈、六大城镇群”城镇化建设和改造过程,构筑低碳城市结构。二是加强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150万平米以上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执行比例达到95%以上。三是推广应用建筑领域低碳技术。到2015年,政府投资类公益项目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晋城市城区和扩权县县城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绿色建筑达到3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达到40%以上。③努力构建低碳交通。一是构建城市低碳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到2015年,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发展提升公共交通能力,到2015年,开通晋城—高平、晋城—阳城城际公交客运班线,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到2020年争取达到50%。三是逐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四是推广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应用,到2015年重点完成320台公交车、480台出租车煤层气燃料更新,推广新能源汽车5000辆以上。此外,到2015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能耗较2005年累计下降18%以上。建设低碳农业生产体系,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禽畜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率先在城区推行垃圾分类管理,确保城区、高平市、阳城县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陵川县、沁水县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农村生态建设的沼气工程

4.挖掘碳汇潜力努力增强碳汇能力。充分发挥晋城市森林碳汇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效,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工程,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能力,提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①增加森林碳汇。一是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到2015年,完成新造林75万亩。二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三是积极开展碳汇造林,2015年,力争完成碳汇造林1万亩。四是加强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和保护项目,重点推进丹河流域、沁河流域、芦苇河流域、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促进项目区自然植被恢复,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②增加城市碳汇。加快建设以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厂矿企业绿化、村庄绿化和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为主的身边增绿工程,重点发展市域道路绿化工程;环市区、环高平、环阳城、环陵川、环沁水县城5个环重点城镇的绿色屏障工程;白马寺、吴王山、落花寺、龙王山、珏山、七佛山、西山、骏马岭、棋子山、崇安、碧峰山等城郊型森林公园;新建500个、完善提高500个林业生态村绿化工程。③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二氧化碳在火电、化工和水泥等领域的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全市人工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能力。重点是通过国内、国际合作引进CCUS技术,加大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增强CCUS技术研发能力,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示范工程。

5.强化低碳引导构建低碳社会。强化低碳教育和宣传,普及低碳发展知识,营造低碳氛围,培育厉行节约、低碳办公、合理消费的低碳文化,加大节能低碳产品技术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低碳新城示范工程和低碳家庭活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①培育低碳文化。弘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把绿色低碳文化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建设“低碳晋城”微信公众平台,创新低碳文化,全面提升公众低碳意识。②引导低碳生活和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低碳消费环境,树立低碳消费理念。③鼓励低碳办公。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以政府绿色采购引导全社会低碳消费方向。倡导绿色公务和商务,减少能耗物耗。

6.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围绕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立足于晋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落实低碳发展“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从“城镇、园区、企业、社区(乡村)”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以试点示范建设作为晋城低碳发展的突破点,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路径,加速低碳发展进程。“十二五”期间重点在金村新区开展低碳新城试点示范。另外,建设一个省级低碳园区,确保其碳排放强度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处于地区领先水平,成为全省低碳产业发展引领区。争取建设10家低碳示范企业,力争促使其中的1—2家成为国家级或省级低碳示范企业。建设100个低碳社区(乡村),1000个低碳示范单位(家庭)。

(四)低碳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在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过程中,晋城市立足自身特点,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即产业结构调整工程、能源结构低碳化工程、重点领域减碳工程、增加碳汇工程、试点示范建设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六项重点工程共83个项目。

1..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以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有效降低结构性碳排放,共规划15个项目。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

2..能源结构低碳化工程

综合考虑各类能源的减排效果、开发利用难度和资源条件,从能源生产部门优化、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作为能源结构优化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共规划12个项目。

能源结构优化重点工程

3..重点领域减碳工程

以工业、交通、建筑等温室气体主要排放领域为重点,结合各行业“十二五”规划,优先选取各行业减碳效果较佳的项目,共规划27个项目,以推动重点领域温室气体减排。

重点领域减碳工程

4..提升碳汇能力工程

筛选出林业碳汇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两方面的重点工程9个。

增加碳汇重点工程

5..低碳试点示范工程

从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生活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共规划6个项目。

低碳试点示范重点工程

6..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为扎实推进低碳城市试点,为全市低碳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共规划14个项目。

低碳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五)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两年来,按照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采取有效措施,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1..全面启动实施低碳发展规划

一是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按照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研究国家、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客观分析晋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背景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全市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晋城市低碳发展规划(2013—2020)》。该《规划》明确了晋城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低碳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制定了2023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的路线图,确定了全市“十二五”和“十三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二是各县(市、区)、开发区根据全市总体规划,相应编制完成各区域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中长期目标任务要求,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三是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并督促落实。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审定的二十八项重点行动计划,市政府印发《晋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分解》通知,明确了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市低碳办跟踪分析重点任务的贯彻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部署,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扎实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保障。

2..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晋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组,统筹组织、协调、部署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试点工作。领导组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单位一把手为成员。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全市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和对策,统一部署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试点工作,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市直各有关单位、重点企业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全市上下形成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各县(市、区)、行业广泛参与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推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在市发改委设置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试点工作的管理。由市发改委牵头,建立与国家、省发改委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机制,会同领导组成员单位,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具体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试点领域各项工作。三是组建专家组,负责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试点领域的长期性技术工作。专家组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何建坤院长担任首席专家,承担对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相关战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同时带动全市相关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专家组成员单位包括清华大学低碳研究院、山西省生态环境中心、北京中竞同创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晋城市产业发展促进会等。四是制定了市级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纳入《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对下降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制定县级人民政府2014年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目标责任试评价考核方案,要求各县(市、区)开展自评估并提交自评估报告,考核结果将作为各县(市、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情况的综合评定,2015年全面开展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五是建立市级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核算制度。制定《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核算暂行办法》,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全市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并要求重点排放单位从2015年开始试报。

3..扎实推进低碳示范工程

在具体实施步骤、推进措施上,晋城市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突出重点、以典型示范建设为主要抓手,全力推进“六个一”低碳示范工作(即1个低碳示范新城、1个低碳示范园区、100个低碳示范企业、100个低碳示范乡村、1000个低碳示范单位和10000名低碳示范志愿者)。针对产业类型和地区特点,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工业企业、低碳农业企业、低碳服务业、低碳乡村、低碳社区、低碳公共机构和低碳家庭等8个示范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第一批低碳示范单位(包括低碳示范新区1个、低碳示范园区2个、低碳示范企业60个、低碳示范乡村60个、低碳示范单位及低碳示范家庭500个)。目前,正在组织申报低碳示范项目,筛选出一批管理科学精细、资源利用高效、践行绿色低碳的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推动示范单位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目标,探索和积累在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不同行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推动全市低碳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全面营造浓厚的低碳发展氛围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晋城市把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抓好低碳文化的普及。编写完成《低碳经济知识读本》,在全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知识培训。依托“全国低碳日”暨“节能宣传周”大型群众公益活动,动员和利用各类媒体进行低碳知识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通过太行日报、晋城电视台、晋城在线等新闻媒体,对全市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编发“低碳发展在晋城”低碳宣传行动系列报道,向全市公开征集低碳城市徽标及低碳宣传用语,举办低碳宣传展览,开展“我为晋城节能低碳献良策”有奖征文活动,用低碳晋城(ditan0356)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宣传,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低碳发展氛围。

5..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6∶64.0∶31.4调整到2014年的4.2∶58.8∶37.0。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素质大幅度提升,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取得较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非煤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煤层气开发利用走在全国前列,以旅游、物流、文化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二是节能和提高能效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为16%。2012年同比下降3.51%,2013年同比下降3.64%,2014年同比下降3.41%,均完成预定下降目标。三是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14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2.8吨,与2010年相比下降22%,提前完成“十二五”期间下降19%的目标。四是环境质量持续有效改善。

2014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8.671万吨,较2013年削减2.78%;氮氧化物排放量9.037万吨,较2013年削减8.48%;烟尘排放量5.137万吨,较2013年削减0.35%;工业粉尘排放量2.650万吨,较2013年削减了1.1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246万吨,较2013年削减2.96%;氨氮排放量0.474万吨,较2013年削减2.11%。各项指标均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五是碳汇能力有所增强。“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0.125亿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0.23亿吨。六是基础工作和相关能力建设逐步推进。加强对全市低碳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专家指导,组织编制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了化肥、冶铸、煤层气开采利用、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低碳发展的课题研究,社会各阶层对低碳发展的认识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