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懂世界建筑第一本书
- 艺术大师编辑部
- 8766字
- 2020-08-29 16:49:52
世界建筑的主要类型
远古建筑(约前3000年)
古埃及建筑——来自尼罗河两岸的纪念
“纪念”一词饱含着崇拜与渴望永恒的情感,这正是人类文明迸发光芒的动力。早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流淌着蜜水的尼罗河赋予埃及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在对神灵与天道的冥思中,充沛的雨水与黄金般的稻田有了来由,埃及人将对神灵的膜拜升华成永恒的精神,法老陵墓——金字塔便成为与日月同在的心灵表达,人类文明就在这些伟大的纪念性建筑中,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起来。
大漠长河使金字塔的宏大,天经地义。这种超乎想象的巨大彻底拉开了神灵与人类的距离。精神的崇高、力量的强大、自然的永恒,所有人类无法企及的境界都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显现,使人们在压抑与敬畏的情境中受到巨大的感染。
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巨柱将光线渐渐带入永恒。
胡夫金字塔的南北剖面图显示了内部的墓室和通天道。
公元前16世纪,神秘、封闭的太阳神庙是皇帝神化自己的重要场所,它将古埃及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由外部转接到内部,巨大的石柱和密布的浮雕成为神庙的最主要特征。夕阳斜射时,繁密难解的浮雕和文字在奇幻的光影变化下,犹如宇宙的文字,充满超越时空的意味。
今天,法老的灵魂早已神化,因纪念而建的建筑成为埃及文化的纪念丰碑,与尼罗河同在,与日月交辉。
这是吉萨金字塔的建造实地示意图。
两河流域的建筑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会处,四通八达的位置使这里天生就充满了动荡的风暴;四通八达的位置和两河的沃土又使这里在频繁的武力争夺中,汲取了三大洲最为活跃的文化,文化的交融在这里显得别开生面,也使这里的建筑少了几分庄重、肃穆和永恒,更多的是鲜艳的色彩、精美的饰面和热闹繁华的世俗气息。
为了克服石材的缺乏和河水的泛滥,当地人用各色陶钉将墙体钉在一起,穿插着编织图案。彩色饰面成为当地的传统,保持至今。公元前6世纪的新巴比伦城门将陶钉发展为琉璃瓦,更加艳丽的色泽背后,是更好的防水性和高超的技艺。
纷乱复杂的历史使留存到今天的建筑少而又少,但这无法抹杀灿烂的建筑成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则在法典中规定:建筑师有权得到所建房屋的报酬,但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建筑师将会被处死;如果房主的儿子被压死,建筑师的儿子将会被拉去抵命。法律条文更加验证了建筑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繁荣景象。
亚述最强悍的国王萨艮二世在“一片欢呼声中进入了巴比伦”,开始了大兴土木的时代,今天,萨艮宫的残垣断壁仍然掩藏不住昔日的辉煌,象征睿智和健壮的人首翼牛像,忠实地守护着古老的都城,不管世事如何变幻。
在《旧约· 创世纪》中,耶和华曾对亚当说:“因为你从泥土中来,本是尘土,所以仍要归于尘土。”这句话用在两河流域的建筑上,极为合适。整个流域和伊朗高原没有留下一座完整的古代建筑,这与其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有着密切关系。灿烂的文明在建筑的圆满轮回中归于初始,但却留给后人以极大的遗憾。
这是考古学家绘制的乌尔城的齐格拉特神塔原貌图。
爱琴文化的建筑
公元3000多年前的爱琴海岛屿有着相当发达的文明,克诺索斯宫殿结合当地温和的气候和丘阜地形,形成了复杂难解的布局,古希腊人称之为“迷宫”。在这里,粗壮的圆柱已经成为建筑结构的主角,最早的庙宇形制也在建筑的长方形大厅中诞生,它们为后世的欧洲建筑奠定了形制的基调。
公元前12世纪销声匿迹的迈西尼文明曾经极为兴盛,这里的等级极为森严,完全实行军事化统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也曾对其赫赫声威有过描述。戛然而止的文明就像迈西尼卫城的狮子门一样,散发着永恒的神秘色彩。
古希腊建筑(前800—前30年)
古希腊建筑——欧洲文化的摇篮
建筑与文化的依附关系越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体现得越为直接。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摇篮,它的建筑集中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不仅代表了古希腊的文化,更当之无愧地成为欧洲文化的指明灯。
18世纪的艺术史学家柯尔曼曾在《论模仿希腊绘画和雕塑》中说道:“古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肃穆的伟大。”他所说的这种单纯与伟大集中体现在两套柱式中,爱奥尼柱式融合了较多的女性美,多立克柱式则更多体现的是男性的雄健。它们渗透了欧洲人的审美情趣,人体的天然比例成为制衡建筑的标准,建筑拥有了感性的体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贯穿整个欧洲建筑的演变进程。
当人们伫立雅典卫城的废墟上时,是会真正体验到高贵与伟大的。帕特农神庙不仅代表了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而且用丰富的浮雕赋予石头血肉的灵魂,将传说中的神描绘成与人类共通的圣人。于是,建筑真正拥有了友善的表情,不再像金字塔,刻意表现神灵与人类的距离。
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自由独立受到马其顿人的威胁,政治家迪摩斯蒂尼为唤起人们的爱国激情,疾呼道:“雅典仍然有永恒的财富,一是对开拓伟业的纪念,另一方面则是往日那些美丽的建筑,帕特农神庙、柱廊、船坞……”可见,伟大的建筑所能迸发的感召力是多么的巨大。
帝国衰败后,古希腊建筑经受了岁月的侵蚀和严峻的历史考验。卫城在1821—1830年的独立战争中,曾被土耳其军队夷为平地。为独立战争而献出生命的英国诗人拜伦,在名作《恰尔德·哈罗德》中充满激情地呼唤道:“美丽的希腊,一度灿烂的凄凉遗迹!你消失了,然而不朽;倾倒了,然而伟大!”用这句诗文概括希腊建筑灿烂而悲壮的历程,无比的恰当。
帕特农神庙内部(立柱)复原图
曾经雄伟高敞的帕特农神庙内部
三套柱式
由左至右分别为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三套柱式奠定了欧洲古典建筑的基本形制
帕提农神庙剖面图
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帕特农神庙
古罗马建筑(前30年—4世纪)
古罗马建筑——永恒之都的光辉
古罗马人全面继承了希腊建筑的宝贵成就,但生性奔放的古罗马人唯一没有传承的便是希腊建筑中令人悲叹的凝重,却赋予建筑一种热烈、富丽、喧闹的气氛。
“永恒之都”罗马城不分昼夜地沸腾着欢庆的情绪,令人激动的建造热情一直持续了500年之久。奢华与欢纵、激情与才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建筑的每一块砖石中。
中世纪的基督《颂书》中朝圣者感叹道:“只要大角斗场屹立着,罗马就屹立着;大角斗场颓圮了,罗马就颓圮了;一旦罗马颓圮,世界就会颓圮。”回顾建筑史和文学史,你可以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几千年前的血腥杀戮和狂热叫喊深深融化在角斗场四周数不清的券洞中,仿佛千军万马的军队,吹着号角,一次次攻占人类脆弱而残忍的心灵。
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万神庙,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一头蠢驴。万神庙的巨大穹顶郑重地向世人宣布:上帝偏爱的是圆形。19世纪,几乎所有的欧美大城市上空都高举着这种饱满的穹顶造型。
“白天睡觉,夜晚寻欢,怠惰是他的爱好……以骄奢淫逸的欢乐来成名……”这是古罗马学家塔西陀对罗马人的生活的描述。公共浴场就是过这种日子的场所,难怪英国史学家吉本把奢华的浴场看成古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之一。
大中轴剖面
古罗马大角斗场剖面图
密密麻麻、层层相叠的拱券结构是大角斗场的建筑精华,现代体育馆的形制与之别无两样。
古罗马的建筑师、建筑史早期的巨匠维特鲁威编著了建筑圣典《建筑十书》,第一次系统、深入地阐述建筑的本质。他说,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这三点标准正是古罗马建筑伟大成就的概括,直到今天,“永恒之都”仍然是欧洲建筑师的灵感源泉之一。
卡拉卡拉大浴场
这是艺术家笔下的卡拉卡拉大浴场剖面图,图中可见巨大的游泳池、中间的冷水浴室和拱顶高温浴室。
中世纪建筑(4—13世纪)
中世纪教堂的典型建筑布局图
中世纪的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的进程中,罗马帝国末期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留给人民深深的苦难,于是,宣扬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的基督教空前强大起来,随之兴起的教堂建筑成为中世纪建筑的主题,幽幽地传递着上帝的旨意。
拜占庭建筑——融入东方文明的繁荣
公元395年,罗马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它的区域靠近小亚细亚和埃及,贸易直达印度和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在这里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积极融合,这种交融在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高举的穹顶与古罗马的万神庙如出一辙,精彩绝伦的彩色镶嵌画体现了阿拉伯和埃及的手工技艺。彩色镶嵌画在后来的欧洲、中亚有着广泛的流传,西欧教堂中的大量彩色玻璃窗也源自于此。
公元537年,查士丁尼大帝在新建的索菲亚大教堂中,举起双臂,高呼道:“荣耀归于上帝,他教导我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哦!所罗门王呀,我已经胜过了你!”这是拜占庭帝国在鼎盛时期的一幕,索菲亚大教堂正是拜占庭建筑的杰出代表。
罗曼式建筑——耶稣基督的棺木
“罗曼”一词代表的是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早期的西方艺术。在建筑上,它是指像古罗马人一样用砖石的拱券建造建筑。
然而,严格的宗教思想使这一时期的建造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有着天壤之别,一个个厚重的拱券不再威风凛凛,气势恢宏,而更多呈现的是沉重与压抑。回顾5—12世纪的罗曼建筑,几乎是清一色的基督教堂。耶稣在罗曼式教堂中成为严厉的裁判者,每个人都背负着深深的罪恶,在恐惧中祈求基督耶稣的原谅。罗曼教堂是如此的阴暗、表情忧郁,隐射着来自地狱的恐怖,难怪人们把这个纯粹的宗教场所形容为耶稣基督的棺木。
哥特教堂——市民的心声
中世纪晚期,市民意识渐渐觉醒,文化开始萌芽,人们需要通过教堂寄托自己的情感,再也不想在负罪与忏悔中度日,于是,窗子变高变大,让上帝的恩泽更多地照耀教堂内部;拱券变长变密,形成升腾向上的动势,让灵魂与上帝无限接近;惩罚罪恶的耶稣雕像被换成微笑的圣母像。建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轻巧与华丽,仿佛已经飞翔在蓝天中,这就是在法国诞生的哥特建筑。
哥特艺术迅速在法兰西放出光彩,并照耀了整个欧洲。英国、德国、西班牙北部和意大利北部都广泛地高耸着哥特主教堂的尖顶。
法国人一直将哥特艺术视作民族的骄傲。大雕塑家罗丹曾感叹道:“有了哥特艺术,法兰西精神充分发挥出它的力量……主教堂,这便是法兰西……它是我们的母亲。”
雨果将巴黎圣母院比作石头制造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在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前,歌德说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此,建筑拥有了诗意的代称,哥特建筑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
玫瑰美丽、高洁、芬芳,是圣母的象征。二战期间,巴黎人害怕德国纳粹将玫瑰窗抢走,曾将其拆下藏起来。
哥特教堂肋架券、墩、柱、飞券
文艺复兴建筑(14—16世纪末)
文艺复兴建筑——人性解放的伟大宣言
公元14世纪,西欧迎来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代。“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灵魂,它代表着一种人生观:人有权利热爱并主动追寻一切感人的美,人有权利享受现实生活。
相对于哥特时代的建筑师而言,这是个表达个人意念的建筑创作时代。从此,每个建筑师的个人风格和睿智思想与创作的建筑合而为一,建筑师的名字在历史中逐渐清晰。
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被称为意大利的雅典。文艺复兴的历史就是从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开始的。巨大的穹顶雄踞在城市上空,显示着艺术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气概。以伯鲁乃列斯基为代表的建筑师将穹顶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奠定了文艺复兴建筑的基调。
16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建筑主要集中在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向涌入罗马的艺术家、学者们伸出欢迎的双臂,罗马人文主义文化空前高涨起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诺马洛……在建筑、绘画、雕塑等各领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直到今天,这些名字仍令世人仰慕。
晚期的文艺复兴建筑以意大利维琴察为中心,帕拉迪奥是代表人物,18、19世纪,他的建筑风格仍被欧洲艺术家们纷纷效仿。
16世纪末,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日渐衰落,接替它的是巴洛克艺术和古典主义。这场伟大的运动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艺术财富,更为珍贵的是解放人性的勇气和表现人文情怀的精神。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文艺复兴时期的住宅立面和住宅大门
16—19世纪建筑(16—19世纪末)
16—19世纪的欧洲建筑
17世纪,两股新的文化潮流一同代替了不朽的文艺复兴运动,一股是巴洛克,一股是古典主义。它们服务于不同的统治阶层,呈现出针锋相对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畸形的珍珠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语,直译为“畸形的珍珠”。17世纪,几乎全欧洲都闪烁着这颗珍珠散漫而璀璨的光泽。
含蓄内敛一直是备受推崇的艺术格调,但巴洛克对此不屑一顾。有人说,巴洛克艺术不仅是一种风格,它更像是一种趣味,饱含着由衷的热情,不惜付出令人眩晕的代价。
生性热情奔放的拉丁人对巴洛克艺术推崇备至,意大利和西班牙成为巴洛克艺术繁荣活跃的沃土。德国南部和俄罗斯也笼罩在巴洛克奇幻的光芒中。
巴洛克建筑的纷繁表情反映了时代的复杂,宗教势力的争斗,资产阶级萌芽时期的生机,自然与人文的高涨,都在它的艺术法则中烙下了印迹。因此,它勇于破旧立新,却带给人失控的感觉;它想表达雄壮,却累于堆砌的装饰;它想显示某种力量,却弥散在破碎无序的形体中,内在的矛盾使它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巴洛克艺术与18世纪兴起的洛可可艺术相辅相成,造就了一批欧洲艺术的珍品。
巴洛克建筑
罗马四喷泉圣卡洛教堂的穹顶俨然是一颗璀璨的畸形珍珠。
法国古典主义——伟大的风格
17世纪,与巴洛克同分天下的是法国古典主义,它服务于宫廷君主,责无旁贷地承载着统治者的威严与维护社会的严格尺度,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逻辑美感。
“伟大的风格”的核心是量度和比例,是纯粹简单的数学和几何结构,绝不能容忍耽溺于装饰的趣味和任何的纷繁细节。只要比例恰当,连垃圾堆都会是美的!
古典柱式成为古典主义首推的公式化建筑,风格的纯正、气质的高雅、理性的威严正如至高无上的君权专政,有一种冷峻、凌人的震撼力。
过于理性的艺术往往容易走向僵化的教条主义,古典主义建筑也不例外,它一味追求外表的比例,甚至忽视了情感的表达,成为一堆毫无感情的砖石。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它终于退出了艺术舞台。
法国著名的查提利城堡(Chantilly)结构版画,比例与量度显示出“伟大的风格”。
新古典主义建筑
18世纪后的欧洲,多元化在各个领域成为主要的特色,再没有一种艺术形态能够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风格。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考古成就重新点燃了人们追求古典文化的热情,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轮流为人们所效仿,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孰好孰劣的争论,更是屡见不鲜。人们称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在法国和英国都找到了尽如人意的发展环境。那里的庄园结合各种复古的元素和恬静的自然风光,成就了一大批如画风格的经典建筑。德国的古典主义建筑使柏林成为丰美壮观的城市,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成为新的建筑中心。尽管新的建筑风格始终未能清晰地出现,但欧洲建筑的蓬勃发展仍是不争的事实。
英国女王宫平面示意图,严格对称是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庄园的突出特征。
现代建筑(19世纪末—20世纪末)
19世纪末的“手工美术”、“新艺术”运动奏响了现代建筑的序曲,从此,世界建筑进行曲进入了高亢动人的华彩乐章。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中成为变革建筑的巨大力量,使近百年来的建筑在形制、材料、功能等方面与古代建筑迥然不同,成为现代社会的象征。
创新与变革的出发点是在功能和形式相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个人对建筑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艺术的感知,个性化、人性化、功能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化成为现代建筑最鲜明的旗帜。
“手工美术”、“新艺术”运动首先动摇了世界建筑的设计理念,关于建筑本质的探讨开始深入人心。包豪斯学院在现代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将19世纪20年代的各种现代思潮、抽象艺术交融升华,为现代建筑带来了一场真正的、有理论依据的深刻变革,很多建筑大师都深受其设计理念的影响,影响波及有关设计的一切领域。直到今天,包豪斯仍是众多艺术家研究、探讨的话题。
二战之后的城市重建掀起了现代建筑发展的新高潮,密斯开创的国际风格主义使整个欧美大陆都成为玻璃高楼的丛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如摩天大楼一般,具有冲天的气势。
“粗野主义”、“高科技”、“典雅主义”等众多的流行样风均从国际风格主义演化而来,柯布西埃、赖特、密斯等大师的名字也与现代建筑史密不可分。他们向人们证明了现代建筑与建筑师之间的情感关系,这恰恰是古代建筑中所忽略的。
现代建筑的纷繁多变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在异彩纷呈的背后,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带有情感的艺术个性和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这正是现代建筑的精髓。
这是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亲手描绘的阿诺德·弗莱德曼别墅彩铅示意图。该别墅建于1945年,坐落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佩科斯河畔。
伊斯兰建筑
伊斯兰建筑——敬畏者的家园
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流亡圣地麦加,标志着伊斯兰教的诞生。之后,随着阿拉伯人的征战,伊斯兰的教义和建筑开始向世界扩散。
《古兰经》告诫所有的信徒,安拉是创天地万物者,所有的教徒不分民族,共同诵念着证言。强大的信仰力量,促使伊斯兰文化有着鲜明的共同性和独特性,建筑也自成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西班牙的清真寺和印度的皇家陵墓相差甚远,但都有着伊斯兰建筑特有的识别特征。
伊斯兰建筑深受拜占庭建筑的影响,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遍及伊斯兰世界中的大小建筑。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最突出的代表,伊斯兰教规定的第一善功是礼拜,每日必行五次,每星期五,全体信徒都要到清真寺做礼拜。因此,伊斯兰王国里的清真寺数量多,规模大。
各式发券是伊斯兰世界的标志,最为人熟知的是马蹄形发券和极富装饰性的花瓣形券。据记载:移动阿拉伯国王的宫殿顶部的一块石头,便会毁坏整座建筑的结构,这正是独特的发券结构。
伊斯兰建筑典型的外部装饰细节
马蹄形拱券成排竖立在科多巴清真寺的礼拜殿中,这种拱券是伊斯兰建筑中最常见的样式。
伊旺——建筑大门上巨大的凹陷空间,也是伊斯兰建筑中的标志,它为建筑带来了虚实浅深的立体感。
伊斯兰人喜爱用复杂的几何图案覆盖整座建筑物的表面,称作阿拉伯式图案。阿拉伯文也是其中的重要图案,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古兰经》的教训。
除了阿拉伯半岛,西班牙、土耳其、埃及、印度等曾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地区,都有着大量优秀的伊斯兰建筑。17世纪,印度皇帝沙杰罕为深爱的亡妻修建了《古兰经》中描述的天园——泰姬陵,堪称伊斯兰建筑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泰戈尔动情地写道:泰姬陵是“挂在时光脸颊上的一颗泪珠”。
岩石圆顶清真寺的剖面图,它是全世界清真寺中最杰出的建筑,饱满的穹顶上有24公斤纯金箔。
伊斯兰国家的闺房墙壁上的著名装饰图案,由康乃馨和花环构成。
中国和日本建筑
东亚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和日本古代建筑
东亚古代建筑以中国古代建筑和日本古代建筑为代表,它们是东方世界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广为人知的艺术形态。
木结构体系是中国及日本古代建筑的灵魂。中国人对木材的偏爱与超脱的哲学思想和清雅的审美情趣密不可分,木材质轻、性灵,非常适于发挥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意境和情趣;木材资源丰富,便于施工,防御地震,符合工程技术和功能上的双重要求。于是,硕大的屋顶、伸远的飞檐、洒脱的曲线、神奇的斗拱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国建筑史。日本更是将这种“如鸟斯革,如亢斯飞”的形制发挥到极致,夸张的飘檐、硕大的斗拱成为神社等传统建筑的标志。
紫禁城是封建礼教决定建筑形制和规划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皇宫集大成者。皇家园林以气势恢宏而闻名,江南的私家园林则追求玲珑趣雅、淡离俗世的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殿堂形制的佛寺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藏、云南分别受密宗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影响,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灵魂——斗拱
日本古代建筑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切特点,但在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下,它更加注重建筑的风骨和材质的天然,更加尽兴地表现哲学中的空灵颖悟、洒脱不拘。因此,建筑少了几分中国古建筑的宏大庄严,多了几分日本传统美学中的飘逸素雅。茶室、数寄屋之类将这种美学理念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自成一格。小巧精妙、亲切怡人的样风给现代建筑带来极大启示,很多西方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都对日本建筑非常推崇,汲取了宝贵的灵感。
清朝时期的紫禁城总平面图
太和殿立面示意图
印度建筑
印度的佛教建筑——宗教的象征
宗教在印度具有绝对支配的统治地位,从精神领域到世俗生活,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这里的宗教建筑极为发达,并且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建筑都大不相同。11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印度北部,引入新的建筑形式。16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建筑随之融入了伊斯兰世界,但仍保持着独有的传统宗教建筑的特色。特别是南部未被征服的地方,印度教的建筑非常发达,占据主导地位。
最早的宗教建筑是佛教建筑,阿育王在位时,修建了大量的半球形窣堵波,用来盛放舍利子和圣徒骸骨,它是最重要的建筑形制。窣堵波不仅广泛地在印度建造,还随佛教远传到东南亚,缅甸仰光的大金字塔和中国的喇嘛塔就是窣堵波的演变。
石窟兴建于公元3世纪,与窣堵波一同发展。中国受佛教影响,也产生了一大批凝结雕刻和壁画艺术的辉煌石窟。
桑奇窣堵波的内部剖面图显示了它的实心结构,盗宝人几乎把它挖烂,发现它是实心时才罢手。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刚宝座塔,这是它的剖面示意图。
仿须弥山的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建筑中最为独特和壮观的建筑形式,它同样传遍了东南亚和中国,发展出多种风格的佛塔样式。
印度教内部教派林立,包含了很多矛盾,因此,印度教庙宇也显示出模糊、不确定的现象。到了中世纪,这些庙宇已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人们习惯按照北、南及中部为它们分类。
东南亚的泰国、缅甸、柬埔寨和南洋各国吸收了印度教文化的精髓,宗教建筑保持着纯净的大乘佛教的样式,同时巧妙地融合了民族特色。柬埔寨的吴哥窟建于公元12世纪,是最大的一座金刚宝塔座。18世纪它被偶然发现后,震惊了世界,成为建筑史上罕见的瑰宝。
康达立耶-马哈迪瓦庙结构剖面图,显示了印度教建筑中三神一体的传统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