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结语

本文是朝普通话声调的听觉格局迈出的第一步。语音格局不仅有声学格局,还应该有听觉格局。声学实验的结果是听觉实验的基础。制定实验设计的方案如此,分析实验结果的数据同样如此。在现有的结论中我们发现普通话声调的听觉感知特征与声学特征,无论在整体格局上,还是在主要影响因素上,均有很高的一致性,相互对应,相互解释。

本文引述的前两个实验使用了一种简便的对角(半空间)测试法:设定人们的声调听觉有一个空间,用对角线把这个空间分成两半。每次利用其中的一半,可以有前上、后上、前下、后下四种半空间,如阴平-阳平听辨利用了前上半空间,阴平-去声听辨利用了后上半空间。这可能碰巧适合普通话的声调听辨,写出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白涤洲  1934  《北京语声调及变化》,未刊,部分内容载罗常培、王均编著《普通语音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曹  文  2010  《声调感知对比研究——关于平调的报告》,《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陈曦丹  2012  《普通话阴平和上声之间的听感分界》,《实验语言学》创刊号。

李幸河  2012  《普通话阴平和阳平之间的听感分界》,《实验语言学》创刊号。

林  焘、王士元  1984  《声调感知问题》,《中国语言学报》第二期。

刘  复  1924  《四声实验录》,上海:群益书社。

刘  娟  2004  Perceiv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exical rising tone and the falling-rising tone,载石锋、沈钟伟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平井胜利  1982  Zhōngguóhuà,名古屋:采华书林。

荣  蓉、石  锋  2013  《音高和时长对普通话阴平和上声的听感影响》,《语言科学》第1期。

沈  炯  1999  《汉语音高载信系统模型》,载《中国语言学的新进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华诞》,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石  锋、冉启斌  2011  《普通话上声的本质是低平调——对“汉语平调的声调感知研究”的再分析》,《中国语文》第6期。

石  锋、荣  蓉、王  萍、梁  磊、李幸河、陈曦丹、薛  鑫  2012  《汉语普通话阴平调的听感范畴》,待刊。

石  锋、王  萍  2006a  《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中国语文》第1期。

石  锋、王  萍  2006b  《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分组统计分析》,《当代语言学》第4期。

王洪君  2008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  力  1979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4期。

王  萍、石  锋、荣  蓉、陈曦丹、李  舒、王秀秀  2014  《汉语普通话上声的听感范畴》,《中国语文》第4期。

王秀秀  2012  《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听感分界初探》,待刊。

王韫佳、李美京  2010  《调型和调阶对阳平和上声知觉的作用》,《心理学报》第9期。

吴宗济  1981  《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载《吴宗济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薛  鑫  2012  《普通话阴平和去声之间的听感分界》,《实验语言学》创刊号。

伊藤敬一  1986  《在日本汉语教学上的两个问题》,载《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出版社。

余霭芹  1986  《声调教法的商榷》,载《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曾金金  2008  《华语语音资料库及数位学习应用》,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赵元任  1922  《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科学》第9期。

赵元任  1933  汉语的字调跟语调,载《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Abramson, A.S.  1979  The non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tone categories in Thai. In Lindblom, B. & Öhman, S.(eds.)Frontier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Academic Press. 127-134.

Bradley, C.  1915  The tone-accents of two Chinese dialec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35.

Cao, Jianfen  2012  Pitch prominence and tonal typology for low register tone in Mandari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onal Aspects of Languages, Nanjing.

Chao, Y. -R. (赵元任)  193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intonation with American variants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载“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外编《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

Fry, D. B., Abramson, A. S., Eimas, P. D., & Liberman, A. M.  1962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synthetic vowels.Language and Speech 5. 171-189.

Hallé, P. A., Chang, Y., & Best, C. T.  2004  Identifi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tones by Mandarin Chinese vs. French listeners. Journal of Phonetics 32. 395-421.

Karlgren, B. (高本汉)  1915  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缩印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Ladefoged, P. & D. E. Broadbent  1957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vowels. J. A. S. A. 29. 98-104.

Liberman, A. M.  1957  Som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speech perception.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9. 117-123.

Maddieson, I.  1978  Universals of tone. In J. H. Greeenberg (ed.)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Vol. 2: Phonology. 335-36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isoni, D. B.  1973  Auditory and phonetic memory codes in the discrimination of consonants and vowels.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3. 253-260.

Shu Li.(李舒)  2013  Perceptual boundary of Mandarin tone3 and tone4,《实验语言学》第1期。

Trask, R. L.  1996  A Dictionary of Phonetics and Phonology.London: Routledge.

Wang, W. S-Y.  1976  Language change.Annals of N.Y. Academy of Science 280. 61-72.

Yip, M.(叶莫拉)  2002  Ton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hu, X. N.  2012  Jiangdiao de zhonglei(A classification of falling tones).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 1-19.

(荣  蓉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300270;

王  萍  南开大学文学院 300071;

梁  磊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300071;

石  锋  南开大学文学院 300071、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