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语言学刊(2015年第1期)
- 南开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化学院
- 2232字
- 2021-03-29 17:41:21
四 全浊入的舒化
4.1 舒化概况
相比清入和次浊入,豫北晋语的全浊入舒化比例更高。以《方言调查字表》上145个古全浊入声字来看,豫北晋语中全部舒化的有延津城关、延津胙城、延津榆林、济源下冶、济源邵原等5个方言点;舒化比例过半的有鹤壁淇滨、卫辉城郊、新乡平原、安阳文峰、辉县城关、获嘉亢村、武陟木城、沁阳沁园、温县温泉等9个方言点;舒化比例在一半以下的有林州城郊、获嘉城关、修武城关、焦作王褚、济源玉泉等5个方言点。古全浊入舒化后的主要方向是派入阳平。除了全部舒化的延津城关、延津胙城、延津榆林、济源下冶、济源邵原等方言点如此外,部分舒化的方言点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如鹤壁淇滨,除去不说的8个字和未舒化的“特或惑获”4个字外,其余133个古全浊入声字舒化,其中派入阳平的为87个,占到65.4%。
古全浊入少部分派入阴平、上声、去声,但大多为不太常用的字。择举安阳文峰、卫辉城郊、沁阳沁园三点实例如下:
安阳文峰:[阴平]洽泊雹瀑淑‖[上声]蜀‖[去声]杰弼倔剧~烈剧戏~掷射寂曝续
卫辉城郊:[阴平]饽泊雹浊帛赎‖[上声]沓闸洽‖[去声]踱剧~烈剧戏~射~箭划~破曝续
沁阳沁园:[阴平]饽泊雹‖[上声]沓洽昨宅牍犊蜀‖[去声]蛰术述踱芍剧~烈剧戏~藉掷曝淑续
不太常用的字往往是后期以读书音等方式进入方言的,拿以上3点的古全浊入派入去声的情况来说,很可能是直接从普通话借入的结果。
4.2 舒化方式
除江淮官话外,今大部分官话方言的入声已经全部舒化,其中以古全浊入的分派最具一致性,基本都派入阳平。李荣(1985)、刘勋宁(1995)曾就官话方言入声的演变规律做过精到的总结,我们将其稍做修改作为讨论基础,具体见表6。
豫北晋语各方言的古全浊入,无论是全部舒化还是部分舒化,绝大部分都派入阳平,情形与北京、胶辽、冀鲁、中原、兰银诸官话一致,舒化的方式可能也存在某些共同点。
刘勋宁(1995)说:“根据入声分化类的多寡,官话方言十分清楚地分为三类:即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为一类,古入声或保留为入声,或归入阳平。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为一类,古入声字据声母清浊一分为二,全浊为阳平,清声母和次浊声母或归阴平,或归去声。其他四个官话为一类,次浊声母也分化开来,成为一分为三的局面。”这是以表6的竖列或者纵坐标为视点来谈的。如果反过来以表6的横列或横坐标为视点来看,当古入声调类三分且各自独立舒化时,形成的方言是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和冀鲁官话;当古入声调类两分且以两条路径舒化时,形成的方言是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当古入声调类合一,或统一舒化或保留入声,形成的方言是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从古入声调类三分到两分,其共同点都在于全浊入的舒化是独立进行的,这种独立说明它在古入声调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的舒化具有独特的方式,不然就不可能在北京、胶辽、冀鲁、中原、兰银诸官话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取得高度一致。毫无疑问,这种大范围的高度一致性超越了各种方言复杂的调值系统,是调值拉长自主舒化方式无法实现的。
就豫北晋语而言,大部分方言的古全浊入正处在舒化过程中,形式是独立进行,方向是归入阳平。如果从入声调与阳平调的调型调值上寻找这种归向的线索,基本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大多数方言的入声调与阴平调调型一致、调值接近。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全浊入舒化后派入了阳平。我们认为,豫北晋语全浊入舒化走的是“调类影响被动舒化”的路子,即只要是全浊的,舒化时大部分就会派入阳平,而造成这种舒化方式的原因就在于这部分入声的“全浊”身份。首先,“全浊”造成了全浊入在豫北晋语各方言内部与清入、次浊入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目前豫北晋语中不分阴阳入,只有一个入声调,但从已经舒化的情况看,现在调值相同的清入和全浊入,未来的舒化方向应该也是不同的。这充分说明,古全浊入与清入的发展道路从过去到未来都是相对独立的,不管声母清浊的对立是否消失,清浊因素对入声的发展方向都会起作用。调值合一只是全浊入与清入两条独立的发展线路在某个时间的交点,是表层现象。合一过后,两者依旧按照自己的既定方向前进。其次,“全浊”也是周边中原官话的“全浊入舒化归阳平”规则扩散至豫北晋语时发挥作用的内因。当早期中原官话古全浊声母保留浊音音值的时候,部分入声字开始舒化且派入阳平,后继的其他字舒化时也循此方向次第进行,于是全浊入舒化归阳平的规则就逐渐形成了。当这个规则凭借权威手段进行扩散时能不能发挥作用,还得取决于豫北晋语各方言内部的全浊入是否呼应。没有呼应的情况可从次浊入上窥知一二。今豫北晋语大部分方言次浊入舒化后多归入去声,当中原官话次浊入舒化多归阴平的规则扩散至这一区域时,没有或者至少目前没有得到“承认”。
当然,全浊入舒化的方向在豫北晋语及大多数官话方言中能够整齐划一,可能与其很早就开始舒化有很大关系。这种很早开始并不要求一定要很早完成,可能部分字就能决定整体的舒化方向。
参考文献
贺 巍 1981 《济源方言记略》,《方言》第1期。
李 荣 1985 《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第1期。
刘淑学 2000 《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刘勋宁 1995 《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中国语文》第6期。
沈 明 2006 《晋语的分区(稿)》,《方言》第4期。
王 利 2008 《晋东南晋语的入声舒化现象》,《语文研究》第3期。
支建刚 2012 《豫北晋语语音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支建刚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3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