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超越翻译语言学派与引领翻译研究派:韦努蒂翻译思想资源及翻译思想之根

我们可以任意“误读”韦努蒂,但我们应该知道其理论生成的原始语境:韦努蒂的翻译研究的大背景仍然是欧美的学术语境。

前述料已说明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翻译的语言研究到翻译研究。可以这么说,二战后至今,凡是卓有成就的翻译理论家几乎不是从“内部”(语言学)对翻译展开研究,就是从“外部”(社会、文化、文学甚至政治、权力角度)来研究。

在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一节中,我们谈到,所有的翻译语言学派都在追求译作与原作的“对等”,亦即译作对原作的“忠实”。这种原作中心论的背后显然是一种语言共性论的思维模式。这点从韦努蒂的著作开篇部分对翻译语言学之父尤金·奈达的灵活对等理论(一作动态对等)的批判就能看出。注108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形成于1964年,在其后的30年间被反复陈述及发展,已经形成了奈达翻译理论的“符号”。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在其核心结构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人们也有着普遍的人类经验。因而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语言具有同样的表达能力,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也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的共性大于人类的差异,而这种共性就是交流的基石。注109奈达认为,如果能使译作的读者产生与原作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译文就达到了他所谓的灵活对等。可是,韦努蒂则认为,因而译者也就完成了任务。韦努蒂指出这一主张实际上是出于一种宗教热情,而排除了其他目的语的文化构成(other target-language cultural constituencies)。注110此外,韦努蒂对奈达灵活对等理论的批判,还在于它产生出一种通顺的目的语,这其实就是对原文的“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