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数码时代摄影艺术的审美取向

顾  欣 注73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  200241)


摘  要: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摄影创作的门槛,使图像的后期处理更加便捷,从而使摄影的大众性参与性大大增强,摄影的功能也正在由“照相”向“造像”转变。摄影艺术的审美取向也因此形成三种可能性:发挥摄影的原初功能,回归纯粹摄影的美学追求;回归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摄影的绘画效果;与当代艺术汇合,借助摄影进行个人表达。三种审美取向是摄影作为精确再现的工具与艺术创作工具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数码时代  摄影艺术  审美


引言:数码技术对摄影的影响

数码技术的诞生,使摄影开始从单一的拍摄悄悄地向拍摄加电脑后期制作的复合技能上转化,一方面使摄影师的创作空间也变得更加广阔,创作手段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使摄影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领地受到了较大的挑战。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究竟会对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冲击呢?

过去人们说摄影是奢侈的运动,一得有时间,二得有金钱。更有甚者用这样的话来描述摄影高花费性这一特点——想让一个男人破产吗?那就让他去玩摄影!这话一点不假,在传统摄影时代,一幅好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的相机,专业相机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可以问津的。除了相机,胶卷和冲洗设备或冲洗费用成为从事摄影创作的又一大开支。

数码产品的普及使摄影的大众参与性大大增强,任何对摄影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摄影艺术创作的队伍中来。尤其是随着数码技术的日益成熟,数码快照功能内置于移动电话并与互联网相连,配合图片处理软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制造、编辑、分享图片。尤其是与数码摄影配合的后期图片处理软件拥有强大的功能,一方面使原来依赖于高超的暗房技术才能实现的高难度创作大大降低了难度,另一方面使摄影发生了从照相(take photo)到造像(make photo)的转变。摄影的功能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忠实记录对象,还可以作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这也形成了当代艺术中的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本质区别。艺术家按事先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拍摄、制作图片,以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强调方法和观念的重要性;后者是take photo(照相),拍摄者将主要精力用于发现、等待、记录世界的瞬间。

数码时代摄影审美的三种方向

1. 发挥摄影的原初功能,回归纯粹摄影的美学追求

摄影术由于其光学原理的科学性、机械自动性,在出现之初被看作是超越绘画的具有精确再现、复制真实的工具。因此摄影的纪实性也被看作是其“与生俱来”的本体特性,利用摄影的这一特性,通过“记录”的方式来反映生活中的美是摄影最原初的审美取向。持这一摄影美学观的拍摄者将主要精力用于发现、等待、记录世界的瞬间。

随着造图时代的到来,图像空前泛滥,当一张精美绝伦的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也许并不是惊讶和慨叹,而是下意识地质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拍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一如我们看到一束漂亮的假花时的反应。当人们对图片的进行审美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先确定是真是假的时候,当貌似真实而极具美艳的图片也不能打动人的时候,当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传统的审美原则与虚假划上等号的时候,摄影的真实性可能会重新成为一部分摄影艺术家的追求。通过镜头的变化、摄影者善于发现的眼睛、构图的巧妙运用、光影的配合等纯净的摄影技术和手段去求得摄影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效果——高度清晰的影像、丰富的明暗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细腻的纹理表现必然会重新受到重视。

正如支持纯粹派摄影的评论家S.哈特门提出的,摄影艺术应该是“依靠你的照相机,你的眼睛,你高度的鉴别能力,你的构图修养。你要重视色彩、光与影的变化;研究线条、影调轻重以及物与物的空间关系;耐心等待到你所要拍摄对象最美的瞬间状态的出现”。因此,充分发挥摄影的本体主轴特性——纪实性,充分发挥其照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的独特功能进行摄影创作,将成为摄影艺术重新追求的价值取向。

在这一大的审美取向变化的引导下,不管是充分体现摄影记录特性的作品,还是利用摄影的独有特点一次性完成造型艺术的作品都将可能成为新审美取向下的受大众欢迎的宠儿,摄影史上曾出现的写实摄影、自然主义摄影、纯粹派摄影流派都可能因其纪录的特点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比如广为流传的摄影家焦波的《俺爹俺娘》,以20多年的坚持用6000多张照片真实记录了自己父母二十几年的日常生活,父母的人生、社会与时代的变迁、父母之间的情感以及摄影家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透过照片中各种真实的细节与每一位观者发生关联,激荡起观众心中的情感、感动、震撼与共鸣。其作品的美感正是来自于真实,如评论家吴煜所言,焦波摄影作品的“感人力量源自事实本身,来自人们对俺爹俺娘的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他们艰辛与乐观的分担与牵挂”注74。正如有评论家所言,“150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摄影当作反映自然、产生关于他人的知识、捕捉时间、进行记录和回忆以及拉近空间距离的手段。总的说来,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让人安心的图景,让每一样事物看上去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位置上。只要人们还对此感兴趣并孜孜以求,这样或那样的摄影文化就一定还会持续下去”注75

2. 回归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摄影的绘画效果

摄影设备的普及和大众对摄影的参与,一方面促进了摄影手段方式的丰富,以及摄影主题和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另一面也对专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只有大师才能完成的作品现在一个略懂摄影技术的人就可能制作出来。这样,对摄影师而言,怎样才能在高过普通大众的水平上体现出摄影艺术的专业化水平,就成了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后专业摄影师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倘若摄影师的作品不具有不可替代性,任何具备硬件设备的人就可以完成的话,摄影师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样,在设备可能相同、使用方法也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只有诉诸独有的艺术视角、艺术表现方式等专业化的背景知识,摄影师才可能在普通的摄影人中凸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家身份。

在上述内在需要的驱动下,“用摄影来绘画”——这一绘画主义摄影流派昔日的主张很可能会重新找到张扬的条件和空间。正如H.P.罗宾森在《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中明确指出的:“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步。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一句话,只有通过提升自身职业领域的门槛,摄影师们才有可能在来势汹汹的数码浪潮中保住自己的特殊领地。

撇开国外的摄影家不谈,国内摄影大师郎静山(1892—1995)的摄影艺术观及其作品可以引为借鉴。郎先生是将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其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其秉持的艺术观,认为“中国的艺术就应该有中国的面貌与精神”,并坚持形式美的重要性。如他认为,“宇宙之物,森罗万象。其中有使人爱好者,亦有使人憎恶者,惟皆出乎造化之自然……故吴国历来画家之作画,虽写一地之实景,而未尝做刻板之描摹。类皆取其所喜而弃其所恶者,以为其理想境界”。注76按照郎先生的观点,作为摄影的艺术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拍摄对象进行取舍。在数码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只能借助暗房特技的集锦方式实现,而在数码技术高度发达的今日,取舍变得更为简单、便捷。郎先生认为,“摄影固属于科学,然亦具别有纪象以外之情趣,故其艺术必赖理法与技术之综合。窃以中国绘画艺术,有数千年之历史,而理法技术已达神妙之境。摄影为图画,绘画亦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

对于有一定艺术基础的摄影来说,将偏爱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结合,使用摄影的造图手段与图像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是数码时代摄影艺术的创作思路之一。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摄影家陈大志也偏爱中国水墨画,并将水墨艺术独有的笔法与墨法带入写实的照片中,其作品近两年先后在中国台北和法国巴黎展出,被誉为“继郎静山之后将中国当代画意摄影带到新的格局,呈现出更广阔的自然之美和更深刻的诗意画境”注77,可以说是中国画意摄影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果说陈大志的尝试还紧跟郎静山前辈的足迹,2009年在佛罗伦萨双年展上获摄影类一等奖陆军的数字水墨则更富创意。陆军的作品从艺术形式上看也是深受中国传统水墨的启发,创作时他在透明的水容器中点滴颜料,将颜料与水融和的瞬间利用闪光灯拍摄下来,然后再利用后期的数字技术进行组合,最终效果线条行云流水,造型鬼斧神雕,抽象中隐约见具象,似具象实又抽象,极具视觉冲击力。用陆军自己的话说:“泼墨在宣纸上是双维度的自由,展现的印迹也是两维平面,而泼墨于水中是三维度上的自由,显现的是三维立体的景象,同时利用摄影可以捕捉任意瞬间水墨的形态”注78。但拍摄对象从自然实景转向人工造景,从写实到抽象,实现介质从宣纸转到水中,不仅汲取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美感,更借用了流行的3D思维,并充分利用了摄影独具的时间性。

借用传统水墨形式进行摄影创作的还有新锐摄影师杨泳梁,他将现代城市景观的元素,如高楼、电线杆、工地的脚手架和吊车、拆迁后半存半废的房屋、高架路、建筑垃圾场等融入传统山水画云山雾罩的诗意图景中,远看像薄雾笼罩的山峦、树林一样美,近看却是密密匝匝的高楼和电线杆,诗意的雾气也仿佛令人窒息的雾霾,带给人不忍细看的逼迫感的同时,也让人对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陷入深思。与陆军和陈大志相比,相同之处在于杨泳梁也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形式,但在艺术表达上则更具有观念艺术的形式。正如评论家所言,“杨泳梁的摄影作品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摄影, 他用图像处理软件做画笔,用影像碎片做素材来创作一幅饱含个人观点的影画,画面并非客观存在,但画面中表现的对现实的思考和担忧却是客观存在的。用摄影艺术家来标定他是不恰当的,摄影只是他收集素材的手段之一”注79

不论是陆军还是杨泳梁的作品,形式上都暗合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观,从实现手段上看,都是在创作的不同环节使用了照相机和数码技术,这大概也正是未来摄影艺术的重要走向之一。正如陆军谈及自己的作品所言:“它是摄影而非传统摄影,它是水墨而非传统水墨,它是摄影的种子孕育水墨,用水墨的精神滋润摄影的幼苗成长,它是摄影与水墨画的新生儿,它是将西方现代的科技文化和东方悠久的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混血儿,它弱小但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希望。”注80数码技术和图像处理软件的诞生给传统摄影带来强大冲击的同时, 也给摄影作为一种更依赖于现实景象的视觉手段带来了更多元的空间和可能性。事实也的确如此,单是在水墨与摄影的结合上,就有后来者在陆军和杨泳梁前辈踩出的路上继续探索,如王康康用墨汁、相机和PS软件画出更具象的龙虾、蜻蜓等。

3. 与当代艺术汇合,借助摄影进行个人表达

客观如实地记录现实是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点之一,随着视觉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兴起,摄影也正逐步走出纯唯美性或纯纪录性的束缚而成为表达个人思想观念的有效手段。正如孙宇龙所言,“当摄影开始以观念的名义进行创作时,摄影改变了它原来的本性, 从真实的客观记录走向了主观的导演,与纪实摄影的距离越来越远。观念摄影由摄影的一种门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摄影从一种纪录工具变成艺术的表现语言”。观念摄影也随着观念艺术的发展而成为其重要形式之一,并成为摄影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方式。观念摄影对应的英文是“Conceptual Photography”,近似概念包括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超越摄影、后摄影(摄影之后的摄影)等。邱志杰在《摄影之后的摄影》一书中对观念摄影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沈阳和顾欣对观念摄影的概念做过详细的梳理。概括而言,观念摄影在创作上,不受任何摄影技术的限制,任何镜头、化学药品、器材等都可以呈现视觉影响,不受传统摄影美学、习俗、技术等规则的制约,可以任意与其他艺术媒介(雕塑、绘画、录像等)组合以系列化的形式呈现,不满足于一个特定的拍摄对象和拍摄方式,不迷恋暗房美学。从特点来看,表现为激进的影像实验、先锋的观念性和前卫的文化态度,很少与现实的真实世界相关,否定“决定性瞬间”理论,对象、器材、技巧等都沦为一种材料和资源,观念本身才是其主体。从艺术观看,观念摄影创作者常常是借用观念艺术的艺术观,将艺术看作是内心的想象、记忆、梦幻和自我原型相关的思想和观念的呈现;通过摄影传递某种观念,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思考;表达我们的主观感受、情感、思想、幻想和梦,但也不排斥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关注。邱志杰的《摄影之后的摄影》,林路的《当代摄影的多元突破》以及顾铮的《中国摄影新锐》中都关注了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

观念摄影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于摄影、影像功能的传统理解,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对传统摄影的一种解构。观念摄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参与到当代文化中。尤其是在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的今天,摄影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恰如邱志杰在《摄影之后的摄影》一书中写到的,“你可能从没有进过暗房,不知道显影液的成分是什么酸什么盐,或者也不是用滤镜,但是你了解历史,有记忆、有情绪,总觉得生活永远会缺少点什么,有这些就够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摄影艺术家,不用害羞”。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推论,重视个人表达,重视借助拍摄或图像元素进行的个性化表达将是摄影的另一个重要审美取向。

结  语

总之,数码技术快速发展及受其影响图像日益重要的当代社会,摄影依赖于设备、能精确复制的特性仍将使其继续发挥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优势,从而延续摄影原初的纪实审美倾向。另一方面,摄影也一直被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工具,因此只要传统艺术形式继续存在,当代艺术形式不断发展,摄影也必将继续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继续被未来的艺术家应用于传统形式的艺术创作与当代艺术探索中,体现出相应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