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积极开展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要意义

正文

今天,我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和同学们就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和对外传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问题进行交流。近几年,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政府新闻发布和对外传播环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塑造国家和政府的正面形象、营造开放的舆论环境,增强对外交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将从以下四方面为大家介绍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和对外传播问题:一是积极开展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政府新闻发布的历史发展;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四是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历史上,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形式简单,政府新闻信息传递从上而下较为容易,单一,对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没有太多要求。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需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使大众能够更容易地获知政务信息。比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等问题的政府决策方针,都需要通过信息的发布、媒体的报道,不断为大家所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推进这些事业的发展。

2010年3月,政府推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在《纲要》推出前进行了广泛的传播活动,积极策划,举行吹风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组织新闻策划活动等,使公众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社会舆论效果比较好,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传播案例。

(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促进对外交往和合作的必然要求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很重要的是进行沟通、交流,因应别人的关注,澄清别人的误解,批评、展示诚信,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社会对我们越来越关注。这种关注不仅限于重大政治事件,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盛会,也有入幼儿园难等民生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已变成世界关注的共同问题,在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这要求我们在对外传播中更加积极、开放、妥善地应对国际社会的关注。现在,我们十分重视舆情,及时地发布各种信息,及时做出回应,努力构筑我国成为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地位和形象。

当前,国际舆论对我国的关注不仅局限于政治事件,也涉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教育、春运、奥运会、世博会等。特别是在克服世界危机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已经变成世界关注的共同问题,在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在对外传播中不断寻求改变,妥善应对国际社会的关注。

(三)是坚持“执政为民”展示政府良好形象的具体体现

十年前,我国没有固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缺乏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澄清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政府部门的领导、发言人,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直接地面对媒体和公众,政府官员及时就一些问题和媒体接触,开放式地和老百姓进行交流沟通。这也有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发布信息,充分保证人民的知情权,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四)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客观要求

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我们可以主动设置议题,组织新闻发布,介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比如2010年“七一”,党的89周年纪念日前夕,我们根据境外媒体的关注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集体采访、组织吹风会等等,开展党务信息发布,是一个主动设置议题的成功案例。

国务院新闻办通过新闻发布设置议题,主动进行信息发布,介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2010年,新闻办在七一前夕利用此时境外媒体对我国的关注,策划了一系列新闻传播活动,如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集体采访、组织吹风会等,完成党的信息发布,为党的89周年生日献礼,有利于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是一个典型的议题设置的成功案例。

2010年6月28日,中组部率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共产党当前的组织情况,如党员数量、党的组织建设和基层建设进展等。6月29日,中央外宣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党校的常务副校长李景田来介绍党校的开展教学、培训及有关工作的情况。6月30日上午,新闻局邀请了11个党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下午组织了一个以境外媒体为主的大型中外媒体采访团到中央党校采访。这一系列活动引起的反响超乎意料之外,境内、外媒体都对此做出了大量报道。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境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方面的信息,一般会做比较客观的报道,但对有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内容,比如政党、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西方媒体的报道常常偏离客观事实。而这次中外媒体对于“七一”活动的系列报道,大都呈正面、客观基调。这也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发布活动解疑释惑,影响舆论。

也就是说,新闻发布需要“新闻性”,但这种“新闻性”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中可能具有淡化宣传主题的风险。因此,如何平衡报道的新闻性与政府信息发布的主题,成为了新闻策划中的重要问题。比如在七一前的那次见面会上,活动的主要议题在于展示党的开明开放形象、推进党务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如果在回答提问环节过多地回应其他方面的问题,虽然符合新闻性的要求,但可能会冲淡主题,使报道偏离原来的路线。因此,我们应在新闻策划中注意统一口径。

另一方面,针对一些歪曲报道和造谣攻击,政府及时地发布信息、组织采访,有助于正本清源、澄清事实。比如,大家可以看到,随着人民币汇率、外贸顺差与一些国家贸易纠纷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受众的视线中,对各种有关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解释和说明,效果很好。

(五)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卫星电视的普及和运用,互联网博客、微博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信息传播的方式、内容、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多元。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应对媒体,主动引导舆论,是政府工作的客观要求。

有些专家说,现在是“人人都是记者,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有些明星人物说他们现在拥有一份自己的报纸——微博,这份报纸没有经过任何编辑的改动,自由、客观、真实地反映他的想法和言论。这反映了新技术时代信息传播的特性,个人制造新闻变得非常容易,比如只要通过手机就能迅捷地发布消息。去年一架朝鲜飞机在东北坠毁,网上立即就出现了上传的图片,这在过去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也有专家说我们处于“新闻直播时代”。受众可以直接、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这对当事人、管理者提出了很大挑战。“神舟五号”发射时曾有人提出想做直播,但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反对,最后进行了部分直播。“神六”之后则开始了全程直播,2010年10月“嫦娥二号”的升天发射也采用现场直播,一方面归功于技术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智利矿难后30多名矿工的营救过程完全在新闻直播的环境下进行,当救生舱往上提升的时候,观众怀着一种欣喜但紧张的心情在等待,结果营救成功皆大欢喜,可万一失败会怎样呢?这其实对工程的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这些高风险事件采用直播报道的形式,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六)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尤其重要,有助于大众了解事实真相,减少猜测、谣言,稳定人心;有助于对事件相关的地区和群众采取措施,避免因信息混乱造成更大的损失;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处置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对事件进行有效控制,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处置工作包括两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对事件本身的处置,二是政府对媒体报道、社会舆论的应对。政府对事件处置不力,会引发对政府的攻击,损害政府形象;政府对媒体报道、公众舆论应对不当,同样也会引发“次生灾害”,其对政府形象的损害有时甚至超过事件本身。

2005年,国务院要求各部门、各地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后我国政府的突发事件处置越来越迅速、得力。2008年汶川地震当天,政府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国新办也启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当晚我们在办公室加班起草文件,研究如何召开新闻发布会、策划采访方案等等。现在各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已经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