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多少英雄人物曾名满天下,在建功立业的背后,也常常伴随着毁誉参半的争议。
曾国藩,从风谲云诡的晚清王朝走来,从一个山村的小秀才一步步成为晚清的重臣。他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书写了大清官场上的神话。他只手创建湘军,被誉为“湘军之父”。他不擅领兵作战,却率领着湘军转战大江南北,力挽晚清将倾的大厦,还迎来晚清难得的几十年同治中兴时光。他也曾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残酷的刽子手。在洋教案中与洋人谈判交涉,背负“吾祖民贼”的千古骂名……
在中国历史上,像曾国藩这样争议如此之大的人物并不多见。誉之者以为,他一生致力于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的理想境界,可为孔孟之后的“亚圣”,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毁之者则将其视为扼杀农民运动的元凶,说他是汉奸卖国贼,恨不能人人得而诛之。
其实,这世间本无完人,圣贤身上也有瑕疵。历史上的曾国藩,既非千古完人,亦非千古恶人。众说纷纭中,我坚持将曾国藩置于人性的舞台上进行勾勒——在家里,他是孝子,孝亲悌兄,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寻常男人的苦恼。在官场上,他有春风得意,也有步履维艰;有过常人不及的风光,也吃过常人不及的苦。在战场上,他作为湘军最高统帅,也有数次不堪忍受失败的打击意欲自杀的经历……
我终于逐渐认识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曾国藩,他坚忍不拔,谨慎从事,对家国怀有强烈责任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也有犹豫与挣扎。他从一个乡下子弟成为大清国的勋高柱石一代名臣,靠的不是天赋,而是他的坚韧与努力。曾国藩一生跌宕起伏,可谓步步荆棘、行行血泪,无疑是一部传奇。
于纷繁芜杂的史料当中,我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向曾国藩内心的路——尽量来写一个“普通人”曾国藩。但无论我如何努力,这个人物于我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毫无疑问,曾国藩所处的晚清王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朝代,内扰外困,风雨飘摇。曾国藩身处其中,大清朝廷对他欲拒还迎,既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机会,又曾将他推入进退维谷的绝望之境。行走官场几十年,曾国藩拥有一个庞大的幕府,他与同僚下属明争暗斗,彼此合作又相互算计。
这样一个集复杂与矛盾于一身的人物,若没有对其所处时代进行冷静地观察与思考,是很难写得客观而完整的。要从这张头绪众多的大网中,抽丝剥茧地理出关于曾国藩的种种脉络,又何其艰难。为了这本书的写作,除了读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之外,我还去读《清朝的皇帝》,读《太平天国十四年》,读《李鸿章传》,读《左宗棠传》,读《慈禧全传》……在这些书中,与曾国藩相关的也许只有那么几小节,但却可以更全面地帮助我了解那个朝代的面貌,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
有很多次,面对那些理不清的人物关系与繁复战况,我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一番狂躁的焦灼之后,又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从头再来,慢慢梳理。
一本书,从成书到完稿,再几经修改,终于有了自己渴望的样子。其间艰辛,不忍回视。其中收获,也唯自知。坐在书案前,眼泪忍不住就湿了眼眶,且想起一位朋友调侃的话:“我不明白你,一个满怀小资情调的小女子,为何偏偏要写曾国藩?”
对于朋友的疑问,我也无从回答。只能说,这世间所有的走近,都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吧。而所有的相遇,我从不悔。纤笔摹巨人,尽管满怀虔诚,总有力不从心之感。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总是在所难免,唯愿读者多多包容并指正。
梅寒
2018年1月1日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