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琴,本名䴗屋琴,生于大阪道修街某药材商之家,卒于明治十九年十月十四日,葬于市内下寺街某净土宗寺院内。几日前,我路过此寺时忽生扫墓之念,便前往寺中,恳请守寺人为我指路,他对我说:“䴗屋小姐之墓在这边。”说罢便将我领至正殿后方。我向前望去,只见山茶树的树荫下,排列着䴗屋家数代的墓地,但其中并没有春琴之墓。我向守寺人描述了春琴的模样,询问她的墓地在哪儿。对方思考片刻后说道:“那样的话,可能是那座墓地。”然后便将我引至东侧一段陡峭坡路的台阶上。
众所周知,下寺街的东侧后方,耸立着一个高台,生国魂神社筑在其上。我脚下这条陡峭坡路,便是从寺内通往高台的道路,此处树木极为繁茂,在整个大阪很少见,而春琴之墓建在了陡坡中段,地势平缓的空旷之处。墓碑正面刻有春琴法名“光誉春琴惠照禅定尼”,背面刻有“俗名䴗屋琴,号春琴,明治十九年十月十四日殁,享年五十八岁”等字样,墓碑侧面刻有“弟子温井佐助建”字样。春琴虽终生未改自己“䴗屋”之本姓,但她与弟子温井检校[1]却是事实夫妻,或许正因此故,才选择避开䴗屋家族墓地,另辟他处作为自己的长眠之所。
守寺人说:“䴗屋家族久已没落,近年鲜有同族亲属前来参拜,即便有之,也从未到过春琴墓前,应该不是䴗屋小姐的近亲。”“这样说来,她岂不是无人祭拜了吗?”我问道。“不,并非如此,萩之茶屋的一位七旬老妇,每年会扫墓两三次,”守寺人指了指春琴墓地左侧的另一座坟墓,继续说道,“每次那位老妇在参拜完䴗屋小姐的墓地之后,都会接着参拜这座规模稍小的墓地,献上鲜花香火,并且此墓的供奉也一直由她支付。”
顺着守寺人手指的方向,我走过去一看,这座墓碑的大小,大约是春琴墓碑的一半,正面刻有“真誉琴台正道信士”,背面则刻着“俗名温井佐助,号琴台,䴗屋春琴弟子,明治四十年十月十四日殁,享年八十三岁”等字样,此即温井检校之墓。那位萩之茶屋的老妇过后还要提及,此处暂且不论。此墓比春琴之墓小,且墓碑上载明弟子身份,体现了检校在死后仍严守师徒之礼的遗志。
此刻,夕阳红晕洒抹于墓碑之上,而我则伫立于山丘之巅,眺望整个大阪府的宏丽景象。想必此处于难波津时代便是丘陵地带,西向的高台从此一直延伸至天王府。如今这里却煤烟肆虐,草叶蒙灰,如干柴枯立的大树无丝毫润泽之气。想必墓地初建时此处必是郁郁葱葱。即便是现在,此处与市内墓地相比,仍可称为恬静秀美之地。有着奇妙羁绊的师徒二人长眠于此,共同鸟瞰沉沉暮霭中,这广阔无边的东洋第一大工业城市。而今日大阪的面貌,与检校在世时相比,已经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了,只有这两座墓碑,仍旧诉说着师徒二人间那亘古不变的契约。
温井检校一家本是日莲宗的信徒,除检校本人外,温井家族的先人均葬于江州日野街的某寺院内。但检校却舍弃了历代祖先信奉的教派,改从净土宗,且安葬之处也在春琴身边,可谓殉情之举。据闻,春琴在世时,便将师徒二人的法名、墓地位置,以及供奉规格等一一商议妥当。以目观之,春琴之墓碑高约六尺,检校之墓碑则不足四尺。两墓并列于低矮石坛之上,春琴墓地右侧栽有一株松树,树木枝叶茂盛,于墓地之上方如穹顶般四阔伸展。在松枝尽头两三尺处便是检校之墓,其墓宛如垂首鞠躬般侍候一旁。眼前此景,好似目睹检校生前对师傅“相随左右,尊敬侍奉”之态,又生“顽石有灵,长久幸福”之吟。我跪拜于春琴墓前,恭敬行礼,随后移至检校墓前,一边爱抚碑石,一边于山丘之上低首徘徊,直至夕阳没于繁华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