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积极推动全球与区域经济治理

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其对全球和区域经济治理的参与、推动和引领上。在2017年,中国在全球及区域经济治理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代表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2017年见证了中国由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到引领者角色转变。

(一)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

作为2017年度二十国集团(G20)“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积极推动G20在杭州峰会多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G20升格为领导人峰会后在全球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已经从金融治理外溢至各个领域的治理。2017年,中国协助轮值主席国德国设定会议议程并助推共识决议落实,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月,中国参加了二十国集团框架下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会议和农业部长会议;3月,中国参加了G20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4月,中国参加了G20外交部长会议和第二次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7月,习近平主席参加了G20汉堡峰会,并就贸易、金融、能源、气候变化、发展、非洲等议题阐释中国理念,提出中国方案,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并借助此次峰会大力推介了“一带一路”。在全球治理进入“G20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始终重视G20框架下的各级别会议,在该机制下积极参与各项多边合作与治理实践。

另外,中国担任2017年度金砖国家系列会议的轮值主席国,除了筹备领导人峰会之外还先后组织了多场部长级会议,并开创性地提出并实践了“金砖+”模式,推动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3月17日,首次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在德国巴登巴登举行。6月7日,第二届金砖国家能源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各国探讨了能源安全、能源转型和能源研究合作平台建设。6月16日,第七届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在南京召开,各国围绕“创新与共享,共同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6月19日,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在北京举行。6月19日,中国担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期间的第二次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上海举行。第三次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天津举办,各国就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9月3—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在中国厦门举行,习近平主席主持了峰会并强调在金砖机制下就贸易、金融、气候、能源等多个领域开展治理合作。“金砖+”模式的提出和实践更是将更多发展中国家纳入金砖治理的框架和议程之下,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助力。

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向来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制度平台,2017年外交部长王毅代表中国出席了第72届联合国大会,参与了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世界环境公约》主题峰会、气候变化问题高级别非正式对话会、参加了中非外长第四次联大政治磋商和金砖国家外长会晤等会议等多场重要活动。王毅在联合国大会等系列会议上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等一系列重要构想,承诺积极履行气候治理、环境治理、发展治理等责任。更为重要的是,王毅利用此次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各国积极推销了“一带一路”,力推“一带一路”在各国落地实施,为全球治理注入源自中国的新动能。

即便面临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负面冲击,中国仍然积极参与并引领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2017年6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作出了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全球气候治理因此蒙上了阴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1月中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恩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率团参加了此次气候变化大会。大会召开期间,解振华等会见了基础四国的其他各方,就发展中国家的贡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2020年前减排承诺和行动等问题进行了沟通。解振华还参与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与来自孟加拉国、巴西、埃塞俄比亚、马尔代夫、蒙古国等国的代表交换了意见。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召开期间,解振华表示中国正在探索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在实现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一定百分之百兑现自己的承诺,充分展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在中国等国的推动下,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这一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强大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愿,始终坚定地作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以及治理多边进程的维护者。

此外,中国还通过其他多项机制全方位地推动全球治理进程。2017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在主旨演讲中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如何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提出中国的应对方案。2月,外交部长王毅在第53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一直是国际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将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10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他指出虽然中国仍重点关注解决国内问题,但同样致力于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坚定支持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同期,周小川在参加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36届会议时还讨论了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与风险、全球政策议程和基金组织改革等涉及全球金融治理的议题,重申了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积极意愿。

最后,中国还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合作。2017年12月,WTO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两年一度的部长会议。此次WTO部长会议并没有针对全球贸易形成实质性的共识,这再次凸显出了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尴尬。此次会议上,中国在农业议题、渔业补贴议题、服务贸易国内规制议题、电子商务议题以及投资便利化和中小微企业等新议题方面,都建设性地积极参与谈判磋商,为推动各成员增进共识、减少分歧作出了巨大努力。在此次WTO部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钟山明确提出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立场,极大鼓舞了各方信心,为会议奠定了良好基调。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

总之,2017年中国参与了涉及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全球治理机制,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鲜明信号,提出了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全球治理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与区域经济治理

在区域层次上,中国以多种形式积极地投入区域多边经济合作机制的建设中,为区域经济治理提供公共物品,在东亚地区、亚太地区、中亚及南亚等区域展示着一个大国以开放、包容的理念推动区域内国家共同发展的担当与决心。

1.东亚区域合作

东亚是中国参与区域治理的最核心区域。2017年,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区域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进成员国在各种制度框架的合作提质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更为紧密的区域命运共同体。这一年间,在东亚峰会、中国—东盟(10+1)峰会、东盟—中日韩(10+3)峰会等在内的东亚系列峰会上,中国都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

2017年5月,中国分别参加了第20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23次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东盟与中日韩(10+3)高官会、东亚峰会(EAS)高官会和东盟地区论坛(ARF)高官会。6月,第15届东亚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7月,中国参加了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8月,外交部部长王毅先后出席中国—东盟(10+1)外长会议、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议。9月,中国参加了第15次东盟—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第17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农林部长会议。通过上述交流平台,东亚各国就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对于促进共识的形成和推动务实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2—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菲律宾分别出席第20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0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2届东亚峰会。李克强在发言中表示,中方始终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并提出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要秉持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融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宗旨;坚持东盟的中心地位,坚持协商一致、开放包容、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东盟方式”两个原则。这展示出中国积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并在区域治理中承担责任的意愿和决心。

在东亚合作的大框架下,澜湄合作是中国在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积极发挥作用的重要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的,2016年3月,在海南三亚召开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目前这一机制在贸易、投资、产业、基础设施、资源、生态等领域的合作已初见成果。12月15日,澜湄合作机制第三次外长会议在中国大理举行,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指出,首次领导人会议确定的45个早收项目大多已经完成或取得实质进展,各国外长就《澜湄合作五年行动(2018—2022)》原则达成一致,并且确保2018年1月在柬埔寨举行的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取得成功。澜湄合作机制正在成为该地区的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合作机制。

2.亚太经济合作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目前亚太地区比较成熟的大规模多边区域经济组织,在区域性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经济合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秉持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原则,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以成员国的身份积极推动APEC机制建构的进一步完善及成员间经贸合作的深化。

2017年5月,第23届APEC贸易部长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通过了《第23届贸易部长会议共同行动》。10—11月,第24届APEC财长会和第29届外交和贸易部长级会议在越南举行,与会各国就全球和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基础设施长期投资及创新和包容增长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增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越南举行的APEC领导人与东盟领导人对话会,并就APEC同东盟合作提出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共同推进包容、可持续发展三点建议。习近平还出席了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谋求创新增长、加强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发展包容性四点建议。不仅如此,习近平还专门指出,“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是亚太工商界多年的梦想。2006年,正是在工商界呼吁下,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河内首次把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确立为远景目标。2014年,我们在北京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全面深入落实北京路线图,向着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开放型亚太经济提供机制保障”。上述建议得到与会国家的积极回应与支持,表明关于亚太区域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

3.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亚、南亚地区的主要政府间合作机构,其成员国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沿线国家,近年来其合作领域从安全逐渐向经济延伸。2017年,中国依托上海合作组织,不断推动区域合作与各国战略发展对接,以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国际目标。

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在阿斯塔纳峰会上,习近平结合中方担任主席国工作设想,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举措,包括商签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未来5年实施纲要、打击“三股势力”未来3年合作纲要、贸易便利化协定、支持建立地方合作机制、倡议成立媒体合作机制,以及开展多领域论坛和活动等,引起与会各方广泛反响和积极支持。

6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日”招待会时表示,中国在担任主席国期间,计划举行58项大型活动及数百场配套活动,推动商签近20份合作文件,与各成员国共同努力,促进本组织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对外交往、机制建设六大领域合作取得新成就。

11月30日—12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了在俄罗斯城市索契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这是印度、巴基斯坦在获得成员国地位后八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会晤。本次会次重点讨论了经贸合作等问题。李克强在发言中强调加快中方倡议的“一带一路”与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接。另外,就如何推动上合组织地区务实合作,李克强提出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构建快捷便利的联通格局、提升产能合作水平、挖掘创新合作机遇等重要主张。本次总理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批准了《2017—2021年上合组织进一步推动项目合作的措施清单》,涵盖贸易、投资、海关、农业等7大领域的38项措施,各项多边合作倡议落地实施,有利于上合组织成员国在贸易、产能、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推动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欧亚经济联盟是由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联盟。2017年,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成员国互动频繁,1月和4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先后在北京和莫斯科举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经贸合作协议谈判,双方就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贸易救济、竞争、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法律与机制条款、政府采购和部门合作9个议题文本进行了深入磋商,进一步交换信息,并就部分条款达成共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