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理论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民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内总产出不断增加、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区际引力与辐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与一般经济发展的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共性特征是:二者均表现为财富和福利的增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上的经济发展,具有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特殊属性。[1]

二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对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分析,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亚当·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总产出,所以可以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概括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条件等。

(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包括地壳的矿物岩石、地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太阳光能、热能、降水以及生物圈的动植物资源。

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指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它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组成。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则是直接的劳动对象。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增多,但所有劳动对象最初之源泉,仍然是自然资源。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道: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二)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指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机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从理论上讲,人口本身并不是劳动力资源,人口是劳动力资源存在的自然基础。研究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考虑。劳动力的多少,是数量的体现;而劳动力的体质和智能两方面的统一,则是其质量的反映。劳动力的体质是产生劳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劳动力的智能则包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专门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体。掌握生产工具的人是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都需要劳动者的积极参与才能进行。

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首先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一个区域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则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假如劳动力资源缺乏,那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就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投入经济活动的劳动力越多,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也就越多,所生产的产品就越多,经济发展就越快。其次是影响要素投入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相对不足的区域,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一般优先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资金不足的约束,使区域经济获得稳定、持续的增长;而在劳动力资源较为短缺、资金较为充裕的区域,宜引进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使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与优化,从而促使区域经济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资本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投入的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三个方面。所谓资本,指的是以机器、设备及厂房为主的物质资本。任何区域的自然资源都是恒常要素,而其中的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我国各区域来讲,劳动力是比较充裕的投入要素,一般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而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最早阐明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社会由原先储蓄和投资还不到国家收入的4%—5%转变为自愿的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12%—15%以上这个过程。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包括运用资本的知识和技术)。如果不能说明储蓄相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原因,也就不能说明任何工业革命。”[2]在市场经济优越性不断体现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现与提高,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但这种转移是以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为前提,而城市工业生产的扩张规模与速度需要大量的引资与投资做支持。

(四)技术条件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们似乎不再怀疑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的表现形式和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又有明显的不同。从要素投入的角度来讲,技术是通过改变其他要素的形态和质量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无法从其他要素中分离出来;从产出角度来看,一般是用产出增长减去其他要素的投入增长来表现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3]

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时间维度上的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特定区域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增长,即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过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特征是数量化和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计量手段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变量联系起来,建立数理模型,并以此来推导结论、预测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剑桥增长模型和新增长模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以时间序列数据为建立模型的基础,沿时间维度推导结论,描述未来。

(二)空间维度上的空间结构演化

空间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场所,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要在空间内开展与运作。而空间里开展的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会在多种区位因素共同影响下集中与扩散,从而造成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最终,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又会使一定空间范围内原有的各种社会经济客体和现在的位置在市场经济内部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结合起来,最终形成集聚规模及其形态发生相应变化。

经济空间的运动,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分化、组合、集聚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频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它们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能源流、信息流等传输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空间的运动过程,即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同时考察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并寻找两者的内在联系与联动机制,是区域经济学有别于其他经济学研究最显著的特征。

(三)区际关系上的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

由于资源禀赋在空间上的非匀质分布,出现了区际劳动分工;又由于人类社会的制度性空间分割即带有一定程度或范围的排他性产权的建立(其表现形式为具有行政管辖疆界的区域或国家的出现),明确和强化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界限。劳动分工的演进,实质是不同空间区域资源配置变换和制度变迁的过程,这种过程同时又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域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区域之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辐射,所谓吸引是指在集聚力的作用下,特定区域从其他区域集聚与积累其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和资源的过程;辐射则是指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由于区域要素禀赋、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产业结构等差异的存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具有比较优势的强势区域在区际关系中表现出具有较强的吸引与辐射的能力,弱势区域则表现出较弱的吸引和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