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行动框架
- 李化树
- 2370字
- 2021-03-26 17:15:43
四 研究设计
本书围绕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出建设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战略构想的总体目标进行设计,确立其研究的理论依据,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战略同盟理论、集聚溢出效应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参照,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坚持历史意识与问题意识的结合,深刻揭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动因,深入剖析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工作实践,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出构想,并就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未来走向进行谋划设计。
具体而言,本书首先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继而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安全多视角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进行宏观背景的战略审视,剖析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着眼长远发展,分别从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实施内容、行动策略等方面,对建设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出战略构想。最后,提出注重共同体建设合约化、推动共同体建设信息化、推进共同体建设国际化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发展展望。
中国与东盟自1991年展开对话,迄今已走过25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正形成命运相系、利益相融、情感相依的好邻居、好伙伴。进入21世纪,东盟围绕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组织活动。2003年10月,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发表《东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宣布将于2020年建成涵括“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东盟共同体。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61]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62]本书正是基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共同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从宏观层面、多维理论视角,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战略策略,以促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深化合作,加快发展,为东亚、东南亚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区域政治稳定、地区安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智力支持、人力支撑和知识保障。
(二)研究方法
本书结合宏观与微观背景分析,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演进、工作实践、战略架构、发展走向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具体研究方法侧重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1.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充分了解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大学战略联盟建设、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等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或者已达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产生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命题,设计本书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框架。本书文献收集,主要通过互联网、中外文期刊网、学校图书馆、中国—东盟中心网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网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G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各种政策文本等,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高校战略联盟建设及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论著、期刊、数据和官方资料,并将英文资料进行翻译。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出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依据、体制机制、工作运行和战略架构,以及中国、东盟在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方面的进展情况。通过归纳总结、列表分析,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科学分析与描述,形成有针对性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为本书研究做好铺垫。
2.案例分析法
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地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发生、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共同体建设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平台构建作为案例加以描述。具体而言,通过对中国、东盟建立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政策制度框架、构建对话合作工作机制、成立区域合作组织团体、搭建合作交流共享平台等进行分析研究,侧重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外部关系协调和内部结构优化研究。外部关系包括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安全战略审视,中国、东盟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内部结构包括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政策制度框架、合作工作机制、合作组织团体、合作交流平台等。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分析,以增强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思想认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从而使研究更具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为本书研究提供辅证,使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策略得以具体化,有助于探讨共同体建设在深化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中的影响和作用。
3.比较研究法
本书基于共同体建设的评价标准,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高校战略联盟建设、高等教育共同体构建等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联系和差异,探究其中规律,继而得出科学结论。本书采用比较研究法,就是对同一问题、同一领域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别国经验、其他地区的成功实践,构建关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这一课题的框架。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成熟的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案例进行数据和文献探讨,开展横向静态性和纵向动态性的对比分析,揭示区域合作的背景,透视其发展历程,剖析其发展动因,总结相关的理论政策和体制机制,结合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分布特点、发展层次水平,探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工作思路、行动框架和发展取向,对推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提供可操作性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