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导论
-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
- 吴楠 朱虹
- 3610字
- 2019-04-18 16:53:11
一 马克思人本思想历史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学者研究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最高峰,弗洛姆、马尔库塞、列夫菲尔和萨特等主张用人本主义逻辑统摄马克思的全部文本。第二,阿尔都塞的“断裂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划界,他认为在此之前的马克思处于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框架下,在此之后的马克思创立了全新的科学世界观。第三,俞吾金教授认为人本质的异化理论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基本理论,但从《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存在一个视角转变,即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由于这一实质性的视角转换未被揭示,把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等同于整个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误解不可避免,从而埋没了成熟时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大价值。第四,孙伯鍨教授提出“两种逻辑论”。认为马克思思想存在从抽象人本质出发的思辨逻辑向从历史中的物质因素和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逻辑转变的过程。第五,张一兵教授指出,马克思的思想存在一个从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基础建立了哲学人本主义批判话语。在《神圣家族》中,这种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出现危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种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受到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批判。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这种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最终被历史现象学所代替。第六,韩庆祥教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据。主张从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四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存在以下问题:
从研究领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研究者较多,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研究人员较少。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的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成果式微。
从研究方法上看,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学科出发的研究较多,而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主题,整体性的研究刚刚起步。
从研究内容来看,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专题史研究较多,而以问题为主线的专题史研究较少,尤其是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主线的专题史研究不多。
二 马克思人本思想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第一,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既可以回击西方人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的质疑,又可以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直接对话。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在这种对话中,逐步展现出来。
第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研究马克思人本思想对破解一些理论难题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如何说明社会发展五形态与三形态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如何把异化理论包容进去,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梦,都坚持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现主体,科学发展观侧重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现途径,和谐社会侧重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目标,中国梦侧重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未来发展。它们都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和分析,阐释马克思早期人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理论地位、当代价值及社会功能等内容。通过这些研究,既试图揭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谛,又试图建立一种从人本维度理解马克思的新范式。
(二)研究内容
1.马克思遭遇的近代西方人本思想。西方人本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人本思想仰仗的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人类的理念可以获得整个世界的绝对认知。古希腊的人本思想在实践方面的实现程度是非常有限的,人们不得不借助宗教神学的力量来弥补自身在智力和脑力上的不足。宗教神学表征的是人类主体力量的超越性,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歪曲,变成压迫人的统治工具。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的压迫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宗教神学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全面的清理,重新突出人本思想处于价值中轴的地位,用人本思想不断替代神本思想。
2.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端。少年马克思的哲学底色是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康德费希特哲学。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克思开始现实地考虑问题,人的美好愿望与冷冰冰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浇灭了马克思对康德费希特哲学的热情。马克思人本思想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不断批判和反思自己先前世界观的前提下,马克思把目光逐渐转向了自己先前曾经忽视的黑格尔哲学。由于人在黑格尔哲学那里只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的工具,与先前确立的人本思想并不相符,所以马克思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偏向黑格尔哲学中突出人本思想的青年黑格尔派。
3.马克思理性国家观背后的人本意蕴。马克思在《莱茵报》时,遵循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理性国家可以保障一切人的利益和自由,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动摇了他的理性国家观。普鲁士国家颁布的书报检查令压制了人的言论自由;国家议员不是人民利益和自由的代表,而是特权的代表;现实的国家和行政机构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毁灭了国家和法的自由本质,马克思理性主义的人本观随之发生动摇。
4.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最初确立。《莱茵报》被查封之后,马克思开始退回书斋寻找答案,在克罗茨纳赫潜心研究英法的各种历史文献。通过历史学的研究,马克思深化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理解,创造性地把研究领域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原则。但由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尚无法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而是用人的本质异化来批判市民社会。马克思不仅转换了哲学立场,而且政治立场也彻底转到共产主义,认为人本质异化的原因在于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私有制,实现人本质的全面解放。
5.经济学研究视域中人本思想。经过克罗茨纳赫的历史文献学习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已经确认人的本质不可能在理性的范围内实现,而只能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当马克思接触到市民社会时,私有制、劳动、金钱和货币等经济学字眼不断涌入他的视野,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走到哲学与经济学的连接点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本思想表现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以及扬弃异化恢复到人与类本质相符的共产主义社会。与赫斯停留在金钱异化和交换领域不同,马克思在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启发下,透过交换层面深入到劳动层面,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把私有制与异化劳动联系起来,把共产主义与扬弃异化劳动联系起来,第一次实现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联合。
6.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系统论证。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在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研究的启发下,马克思意识到人本思想不是外在的社会历史批判,而是与社会历史相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固有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科学解剖社会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人本思想。所以,马克思开始从新的世界观出发,对人本思想的形成、条件、内容、表现形式和历史发展等问题进行多学科、系统性的论证。这一系统论证贯穿在《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之中。
7.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化和总结。马克思在形成科学人本思想之后,需要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不断验证这种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出发研究人本问题,指明了实现人本思想的现实道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剖析了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以及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8.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以上内容是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本部分将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梳理马克思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明确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为宗旨,运用文本解读与现实剖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理论地位和当代价值,彻底驳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萨特所谓的“人学空场”和阿尔都塞的“逻辑断裂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四)方法
第一,文本解读法。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掌握马克思人本思想历史逻辑和主要观点;通过对十八大以来各种中央文件的解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以人为本”的内容。
第二,实地调研。通过对徐州、淮安、苏州、南京等地调查,分析了解当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民生情况,了解省委和省政府实践“以人为本”的相关政策及落实情况。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本课题在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同时,着重分析“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阐释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