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
- 郝璐
- 3803字
- 2021-03-30 02:15:13
三 制度与对外贸易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度是一系列规范与限制人们行为习惯的规则。对外贸易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时,所制定的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组织、管理权分配、管理模式、劳动分工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内容。[35]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制度是一国政府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结构、数量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其对外贸易产生影响的政策措施的集合。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制度以及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外贸易制度由该国的经济基础决定,同时为经济基础服务。对外贸易制度同一国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保持密切联系,彼此之间协调运行。
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当其用来解释贸易问题时,大多忽略了制度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导致对部分贸易问题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了制度和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认为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应将制度作为其内生变量,提出了“国际贸易由制度启动”的命题。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引入了制度、产权等相关理论,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并用该理论来说明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他认为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结果将会使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社会福利增加。大卫·李嘉图在继承了亚当·斯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他认为绝对成本的差异并不完全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由于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存在比较优势。因此一国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就能从中获利,使社会财富增加。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均以劳动为内生变量,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是在探寻不同国家的劳动成本以及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或者国际贸易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水平相似的国家间的原因时,无论是绝对成本理论还是比较成本理论都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在其要素禀赋理论(即H-O模型)中又增加了资本这一变量。他们认为各国之间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使资源或要素的价格不同,各国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因此,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其较为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但是里昂惕夫以美国的情况为例验证要素禀赋理论时,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即“里昂惕夫之谜”。随后,经济学家们围绕里昂惕夫之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并涌现出包括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以及垄断竞争等新的贸易现象。这些新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另一方面也使新国际贸易理论得到发展。经济学家们基于传统贸易理论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分析依据难以对比较优势的转移等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等情况,将新的变量引入贸易模型中,对新的贸易现象进行解释。波斯纳在技术差距论中引入了技术这一变量,他认为一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使其要素禀赋的比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贸易格局。弗农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也纳入技术变量,对战后一些国家从出口某些产品转变为进口这些产品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克鲁格曼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分析以动态方式加以完善。
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是市场完全竞争与规模收益不变,但现实中却出现了不完全竞争与规模收益递增等现象。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们又将市场资源引入贸易模型中。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证明了市场结构达到规模经济递增阶段时,两国间即使在要素禀赋与技术方面不存在差异,规模经济、产品水平性差异同样可以使国际贸易得到发展。
尽管经济学家们在国际贸易模型中引入了许多新变量,但对于现实中诸如产生技术、资本变量的差异的原因,相似的自然发展过程中产生资源禀赋差异的原因,比较优势较明显的国家间难以开展贸易的原因等问题仍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的贸易理论对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干预较为重视,但是没有将制度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而国际贸易中交易费用等问题的复杂性超出了传统经济学所涉及的运输成本以及保护主义等范围。诺思将制度引入国际贸易模型的分析中,进一步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空间。
制度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制度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层面的影响
(1)降低交易费用。经济学家认为,对外贸易能够获利,是因为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国之间的价格差异逐渐减小,获利的难度越来越大。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国家实施的贸易制度不同。诺思认为,制度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交易费用是决定对外贸易能否获利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有效制度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由于买卖双方身处不同的国家,难以实现面对面交易,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缺失等风险,从而使交易费用不断增加。完善的信用制度可以强化买卖双方交易过程的透明度,约束双方的交易行为,保障双方的利益,从而使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二是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产权制度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性基础。制度建立和变迁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加快形成产业竞争力,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一国的产业结构中处于导向地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对外贸易活动不断深入,各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提升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求更多具有竞争优势的贸易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活动。制度会给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提升其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活力,明确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促进政府行为转变。政府是制度建立及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是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经验,促进本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二是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国际市场发生联系较早的领域,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创新对外贸易制度,使其能够满足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三是政府在对外贸易领域建立的制度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会推动其他行业制度的建立和变迁,从而带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36]
2.微观层面的影响
(1)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一国通常选择本国优势较大的产品或产业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原因在于这些优势较大的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更容易通过贸易获利。在获得一定的利益之后,就会带动该国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产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从而带动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对外贸易制度安排能够促进国内市场实现专业化分工,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带动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当国内产业更多走向国际市场,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通过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此可见,制度可以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以及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反过来,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又会形成新的对外贸易制度变迁激励。
(2)激励人力资本开发。在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属于后天创造的要素,是一国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活动中,由于各国人力资本的制度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国人力资本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致使各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各不相同。诺思认为,人力资本内生于一国的经济制度和对外贸易制度安排之中。一国有效的制度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形成进行激励,从而使人力资本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其优势;相反,如果制度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本的开发,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则会导致人力资本的存量不足,难以发挥其比较优势,从而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
(3)促进技术创新。诺思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并认为,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激励,通过这种激励作用,促进一国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企业是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主体。外贸企业一是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内部的驱动力以及自由的外部环境,推动技术创新活动。二是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的成果。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是以全面的法律保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成果如果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加以保护,就会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以技术优势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三是通过外贸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把科技人员的利益与技术创新的利益紧密结合,从而带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知,制度作为人们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时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必然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国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对外贸易制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可以间接影响对外贸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