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自主创新。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通过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日趋明显。区域作为连接微观企业和宏观国家的纽带,其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凝聚生产要素、汇聚创新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联动和牵引作用。当前,尽管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要素,如社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研体制束缚创新能量释放、行政体制壁垒阻碍创新资源流动等。进一步提升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对长株潭区域实现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及过程的研究,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助于激活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整体合力。

一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亟待政策总结与理论研究

自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株潭区域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试行成果转化产权激励、探索产业创新联盟搭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超级杂交稻育种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生了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企业,成为湖南和中部区域科技创新的“富矿”。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过国情咨文谈及中国科技创新案例,提及两项长株潭区域高科技产品;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则称之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那究竟是什么体制要素促成长株潭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横向联合体?是什么机制激励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背后的体制活力与机制推力是否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亟待加强对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的系统研究。认真总结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经验,深入研究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背后的体制机制性规律,既是国家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体制机制政策经验探索的客观要求,更是进一步推进长株潭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前提。

二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自主创新来突破

经济增长的内涵是产业结构升级,结构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长株潭区域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必须靠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一个要靠改革开放,另一个就是要靠自主创新。近年来,湖南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年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但区域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自觉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长株潭区域作为中部地区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应该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抓住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一关键环节,坚持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两个动力支撑,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转型,通过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发展和转型。要大力提升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助推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竞争力提升,就必须系统研究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行为机制,分析制约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深层体制机制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优化与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三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亟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对于保障国家安全、摆脱技术受制于人、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地以及跨区域协作创新为特征的区域创新模式,在促进企业创新效应集聚与扩散、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化、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当前国家自主创新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区域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基础,集中体现了国家自主创新的层次性。区域自主创新要兼顾区域发展目标和国家整体利益,为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服务。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化格局悄然形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三大创新极,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分工的深化,长株潭区域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担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目标与任务,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