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评价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

现有研究在判断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大致可以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第二层次是进一步深入到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是工业化阶段,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细致的划分。

一 整体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

不同的整体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其划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划分的结果也存在一定不同,主要有:三阶段论、五阶段论、六阶段论等;而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理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一)三阶段论

将整体经济划分为三个阶段的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理以及库兹涅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的角度来进行划分。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指,随着一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揭示的这一基本趋势,不仅能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证明,而且可以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同一时点上的横断面比较中看到这种一般趋势。

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的收入多,而商业往往又比工业的收入高,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业转向工业,而后再由工业转向商业。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一书中,通过对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资料的整理与比较,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结构变化上的一般趋势,他据此将各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农业为主的低开发经济社会。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比较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较少。(2)随着经济发展,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进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在这一阶段,由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人均收入比较高,引起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全社会国民收入增大,人均国民收入提高。(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商业、服务业的人均收入比农业和制造业要高,引起劳动力从农业主要向商业和服务业转移,全社会的国民收入增长加快,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克拉克把他的发现看成是对威廉·配第的印证,后续研究通常将他们的发现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或“配第—克拉克趋势”。

2.库兹涅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据此,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做了分析研究。库兹涅茨把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含农业、林业、渔业等)、工业部门(含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供水、运输、邮电等业)和服务部门(含商业、银行、保险、不动产业、政府机关、国防及其他服务产业)。

库兹涅茨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从纵向角度研究了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在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其结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民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的趋势是类似的农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工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上升,服务部门的份额略微地而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但有少数国家(如法国和美国)则例外地出现较明显的上升。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的变化趋势与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只是劳动力在第二次产业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趋势不够明显,而在第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则显著上升。对于后起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大致相同。(2)从横断面角度比较了不同国家三次产业在总产值和总劳动力中所占份额的分布规律,得出了同纵向分析大致相同的结论。

也就是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该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该部门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比)差距越大;其原因是不发达国家多为农业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小。因此,穷国变成富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并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二)五阶段论:李斯特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是德国国家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为了明确当时德国国民经济所处的落后地位,以及据此应采取的保护主义经济政策,1841年,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五个阶段理论,“在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五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1]

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应采取的贸易政策自然也应不同。比如,对于处于农业阶段的国家,应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便于农产品的自由出口和国外工业品的自由进口,以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并培育工业化的基础。对于处在农工业阶段的国家来说,虽然其国内工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远未达到与国外工业品相互竞争的程度,因此,国家必须实施保护性的关税制度,使本国工业品免受国外产品的冲击。最后,对处于农工商业阶段的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工业产品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外产品的竞争威胁已极大减弱,因此,可以实行较为自由的贸易政策,以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从而刺激国内产业进一步发展。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还涉及产业结构转换问题。他认为,一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民族精神都是生产力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条件和源泉。因此,他提出了更广泛的政治问题,如采取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关税保护、扶植本国幼小产业、积极发展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技术等。

(三)六阶段论: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以及消费阶段之后,并根据资本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两项指标,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与后工业化阶段。从地位来看,由于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各国研究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因此下面为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各个阶段提供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传统社会是指其结构是在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发展起来的社会阶段,以前牛顿时代的科学技术和前牛顿时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态度为基础。在这个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不得不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在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和氏族,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

第二,在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金融业开始发展,并为新的投资提供资金;商业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改进而正在扩大;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又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销售市场,因此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此过渡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现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农业和工业中转变为新的生产函数,在现代史中较为一般的情形是由较先进社会从外部入侵产生这一变化,动摇传统社会并加速其解体。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决定性特征来自政治方面,即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民族国家以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大笔社会经营资本的积累是这一阶段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差不多是起飞的必要条件。这个阶段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通常有75%或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在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这一时期发展的障碍正在逐步克服,人均实际收入缓慢增长。

第三,起飞阶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分水岭,是稳定增长的障碍和阻力得以最终克服的时期。此阶段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达到此阶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积累比例,有效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可能从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或10%以上;二是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使它发展较快并带动其他部门增长;三是要有制度上的改革,即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以推动经济的扩张。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这一时期新兴工业迅速扩张,城市地区随之进一步扩张,新技术不仅在工业也在农业中扩散,农业生产率发生革命性变化,经济增长成为正常状态,起飞阶段将持续约10—20年。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自动持续成长”了,因为较大的积累比例和较强的主导部门,会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相对充足,所需要的原料生产与供给、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事实上,此阶段相当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产业革命阶段。

第四,成熟阶段,通常指经济在这一阶段展现出超越曾经推动它起飞的初始工业化的能力,以及在非常广泛的资源范围上吸收和有效采用现代技术的最先进成果的能力。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一般来说,铁路建筑、钢铁工业以及大量使用钢铁的通用机械、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电力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在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成长所依靠的是对供给方面的投资,也就是靠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在这个阶段,一国经济可能缺乏原材料或经济地生产一种特定类型的产品所需要的其他供应条件,但是这种依赖是一种经济选择或者政治优先考虑的问题,而非技术或者制度的必然结果。走向成熟阶段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增长阶段,历史上经济发达国家用了4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一阶段。

第五,在大众高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出现了福利国家,通过政治程序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第六,消费阶段之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卫生保健、文化娱乐、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等)成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的特点,是提供服务产品,而非生产物质产品。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将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且还包括以劳务形式、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

上述六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罗斯托理论中,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形成主导部门的条件是:这个部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有能够快速增长并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的能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加文教、卫生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二 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事实上,考虑到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经历工业化的过程,因此,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与划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特别是中国,其重要性及参考价值可能要高于对整体经济阶段的划分。这方面通常依据的理论或标准包括:霍夫曼定律、钱纳里等的人均GDP划分标准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划分标准等。

(一)霍夫曼定律

1931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对20多个国家1880—1929年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比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通过测算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霍夫曼把工业产业分为三大类:一是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工业等;二是资本资料产业,包括冶金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三是其他产业,包括橡胶工业、木材工业、造纸工业、印刷工业等。某类产品有75%以上属于消费资料就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是生产资料则归入生产资料产业,不能归入上述两类的就归入其他产业。

霍夫曼根据历史经验观察到,尽管许多国家的国情不同,但工业的过程都有这样的趋势:食品和纺织等消费品部门总是最先发展的,冶金和机械等资本品部门随后得到发展;后者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却快于前者。因此,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的。霍夫曼认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不是产值的绝对水平,不是人均的产值,也不是资本存量的增长,而是经济中制造业部门的若干产业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即衡量标准是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之间净产值的比例:

这个比例后来被称为“霍夫曼系数”。霍夫曼据此提出了工业结构存在重工业化趋势,即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的霍夫曼定律,并将工业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见表2—1)。

表2-1 霍夫曼比例及工业化阶段划分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整个制造业中占有优势地位,其净产值平均为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5倍。到了第四阶段,情况发生逆转,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开始大于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但是,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如库兹涅茨认为美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看不出存在什么霍夫曼比例。日本学者盐野谷佑一的研究显示,以1950年价格计算凡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00—300美元、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是稳定不变的,处于这个水平以下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例将下降;由此他认为霍夫曼定理只适用于工业化初期,霍夫曼把工业化初期的趋势推广为通用于整个工业化过程的一般模式是不合适的。

(二)钱纳里等的人均GDP划分标准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运用投入产出方法、一般均衡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考察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并借助多国模型,以人均GDP为划分标准,将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划分为6个时期3个阶段(见表2—2)。

表2-2 钱纳里等的人均GDP划分标准

钱纳里等通过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当人均收入处于低水平时,初级产业(农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初级产业产出份额持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产出份额持续上升。当人均收入为100美元时,初级产业产出份额为45%,工业为15%;当人均收入为500美元时,初级产业产出份额降到20%,工业增加到28%。

而且,钱纳里与塞尔昆还构造出世界发展模型,并由世界发展模型整理出经济发展结构模型,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标准数值。钱纳里等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如果不对应,则说明该国结构存在偏差。这就为不同国家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是否正常提供了依据。

(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划分标准

为便于国际比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根据工业净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提出了一个简便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如表2—3所示:

表2-3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