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农村研究·第三辑
- 付少平
- 3798字
- 2021-03-29 19:20:54
三 促进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上述影响景区发展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游客的意见,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修缮保护古建筑
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凭借其独有的古村落遗产资源,因此,古村落遗产对发展古村落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古建筑的完整性是衡量古建筑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古建筑越完整越能展示其建筑文化,艺术价值也更高。古村落遗产的重要性与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是发展古村落旅游业的前提与重心。党村拥有约670年的历史,其古民居建筑群保存的完整程度曾令中外多位专家赞叹,但其中不免有部分古建筑严重受损,令人堪忧。因此,政府在旅游发展中要修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规划与应急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保护机构的作用,做好各项具体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村落遗产资源,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损害。通过积极申请国家文化保护,争取国家文物修缮项目来加大对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原工作。在严格保护古村落建筑、风貌、格局的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已出现问题的古建筑按照紧急程度进行及时修缮,定期对村中的建筑进行检查和登记,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对于复原工作,要尽可能按照原有的风貌复原。积极与村民沟通,在房屋的修缮和复原过程中尊重村民的发展意愿。加大对古村落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不仅对人类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更可提高古村落景区的游览价值。
(二)丰富景点内容,增添景区活力
目前,党村景区的游览路线较短,且沿途的景点较少,部分古民居不对游客开放,使游览全程略显单调。针对游客反映的景点较少的问题,旅游管理部门应当深入挖掘景点特色,丰富景点内容,增强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延长游客游览的时间。逐步拆除不协调的建筑,使村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标识牌等现代设备与古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对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要完善景点讲解,重点讲解院落的建筑风格、石雕、木雕、砖雕的特色以及建筑中蕴含的人本理念。党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可以通过民俗表演、民俗展览等形式向游客展现,丰富景点内容,如在祠堂中,模拟古代祠堂活动,通过直观而富有感染力的活动使游客产生心理认同。每天定时在文星阁、分银院、党贾两族祖祠中开展模拟古人祭拜、分银等表演活动。在文星阁利用祈福祭拜文化,推出学业祈福活动。并定时开放文星阁,使游客可以登阁望远。推出模拟古代学堂活动,让游客了解党村历代的文化历史。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开发党村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在古村落中体验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风土人情,向世人展现党村的文化风采,游客也可在此彻底放松,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如特色小吃店、旅游纪念品店等,让景区更具活力。
(三)提高村民的地方认同感和依恋度,实现共同发展
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和旅游发展的态度具有一定影响。地方依恋反映出的人与地方联结的强度和特质关系,可以以金字塔的层级说明,即地方熟悉感、地方归属感、地方认同感、地方依靠感、地方根植性。地方熟悉感意味着人们知道、认识地方来自了解和记忆联结;地方归属感的产生则是人感觉是属于这个地方,好像他们拥有“会员的资格”;地方认同感则指居民可以明显区分出此地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地方依靠感指当地方可以满足人特定的需求时,就会对地方产生地方依赖的关系;地方根植性归于人对于特殊地方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要拥有这个地方,“就像家一样,不需防备”[22]。历代居住于党村的村民是党村的主人,村民在旅游发展中有发言权和参与权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村民同政府一起管理景区,既可以节省管理成本,又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在古建筑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中,政府的决策要考虑村民的诉求,提高村民对景区的认同感,有利于古建筑的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同时,村民是当地独特风情和民族习惯的载体,对展示党村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力保护古村落的风韵。最后,旅游活动要充分吸纳村民参与,使村民转变发展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旅游发展,而不是被动等待商机或者发展机会。景区旅游管理处也要为村民提供就业优惠,就近解决就业问题。例如导游的培训和聘请,可以在村民中选拔;各项基础设施的管理及服务人员,优先选择村民。通过参与旅游的发展,村民才能在旅游活动中增收致富,才能真正成为党村的主人,增强对地方的认同感和依赖度,有利于实现党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深度开发相关产业
从吃、住、行、游、购五个方面进行基础设施的深度开发和完善。结合当地特色小吃,建立小吃街;利用农家乐推出独具特色的农家饭,并根据不同的民俗文化,推出不同的饮食;推出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住宿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发展特色农家乐,让游客住在四合院中感受古村落原生态的生活。加大力度建设入村主干道,做好沿途的绿化和旅游宣传工作;在党村景区内保持古村落的道路原貌,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禁止大型车辆进入。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推出民俗体验类活动,例如在中元节、乞巧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社火表演等民俗活动,让游客通过直观的民俗活动感受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设立具有现代气息的3D影院,将党村历史改编成微电影为游客播放;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在景区内合理布局,建立商业街;推出蕴含党村人文特色的商品,开发四合院等特色民居模型、“福”字相关产品、党村风景明信片等特色产品。吸引民间艺人,开发剪纸、花馍、刺绣等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产品;推出体验式购物消费,例如开展织布体验活动,游客可以直接购买已经织好的产品,也可以体验织布,自己选色织布。结合党村和韩城农产品特色,推出大红袍花椒、芝麻制品等土特产,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五)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调整薪酬制度,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党村历史文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作息制度,根据旅游活动的特点,分为淡季、旺季作息时间。重视导游素质的提高,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活动,并进行外出学习,提高导游的讲解水平。在门票管理方面,与村民协商沟通,杜绝私自载客的行为,并设立相应的处罚制度。
总体来说,陕西省党村旅游业在不断发展,但若要实现古村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游客对景区体验的满意度不可忽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对景区的体验整体较好,但景区存在对古建筑的开发和保护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党村在未来的建设中要加大古建筑的修葺和保护工作、增加景点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1] 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2016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关中乡村精英流失与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研究”(2016RWYB27)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基本科研人文社科委托专项“西部农村社会转型与乡村治理观测及支撑平台建设”。
[2] 郭占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区建设等;吴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管理;李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3] 皮桂梅:《古村落系统化保护问题研究——以江西婺源古村落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4] 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古建园林技术》2001年第4期。
[5] 任俊英、吴江:《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9期。
[6] 谭伟明:《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7] 李凡、金忠民:《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人文地理》2002年第5期。
[8] 汤蕾、陈沧杰、姜劲松:《苏州西山三个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12期。
[9] 田密蜜、陈炜、沈丹:《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浙江地区古村落为例》,《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0] 王敏、吴攀升:《古村落旅游发展探讨:以浙江金华古村落为例》,《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1] 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12] 卢松、陆林、凌善金、徐茗:《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第4期。
[13] 朱松节:《“美丽中国”视角下的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4期。
[14] 程乾、付俊:《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2期。
[15] 王帆、赵振斌:《基于游客体验的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以陕西党村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16] 雷海燕、赵振斌:《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以党村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年第5期。
[17] 党康琪:《党家人说党村》,陕西韩城党村,1999年。
[18]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9]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 姚本先、桂守才、周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 刘纯:《旅游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 卢松:《试论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体系及其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启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