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国际卷
- 刘国平主编
- 19175字
- 2021-03-28 18:00:51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1964—2007)
王德迅
1981年3月,在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上,我所所长钱俊瑞(左二)与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董事长威廉·米勒博士(左三)干杯。
回忆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渊源,可追溯到1956年。在这一年,国家计委成立了世界经济研究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计委的世界经济研究局整体并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成为该所的一个研究室,即世界经济研究室。1963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世界经济研究室从经济研究所分出,于1964年5月19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1977年5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5月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世界政治研究所合并,改称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世界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姜君辰兼任(1964—1966)。“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5),世界经济研究所由工人、解放军宣传队领导。1975—1978年世界经济研究所恢复成立党总支,由苏蓟、孙亚明先后任总支书记。1978年钱俊瑞被任命为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1978—1982)。之后,世经政所的所长依次是浦山(1982—1988)、李琮(1989—1993)、谷源洋(1993—1998)、余永定(1998—2009),现任所长是张宇燕。
办所的方针和变化
世界经济研究所在初创时期,遵照为中央各部门提供有关世界经济方面的研究报告和参考资料,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展开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同时对世界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之后,因为“文化大革命”,科研工作中断10年之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四人帮”垮台之后,科研工作重又恢复。随着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该所的方针任务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钱俊瑞就任世经政所所长之后,确定所的方针任务是以进行理论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主。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开始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钱俊瑞身体力行,先后主编和撰写了《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纵横谈》等著作,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其后的历届所领导,都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办所方针。比如,浦山在继续贯彻“理论性、综合性、战略性”办所方针的同时,强调研究工作的现实性。浦山认为,世经政所应当把研究重点放到现实问题上。他提倡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研究结合起来,认为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新学科。
李琮就任所长后,也强调,世经政所的方针任务应保持一贯性、连续性,即仍应在坚持理论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同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应把国际问题研究与国内的现实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反对脱离实际的研究。现实性成为办所方针之一,这就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理论性、综合性、战略性和现实性的办所方针。
谷源洋任所长时,在继续坚持“四性”办所方针的同时,更强调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形势研究结合起来,强调科研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为了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所里新设置了世界形势研究组,并定期上报关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的研究报告。
余永定为所长时,在保持上述办所方针的基础上,更强调加强学科建设与加强对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强调研究工作应当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凝炼学科目标,突出了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等的研究,并按学科对研究室进行了调整。
研究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从1964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世界经济研究所共设两个组、一个室,即社会主义国家组、资本主义国家组和编译室。当时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中央及中央有关经济部门服务,把研究现实问题放在比较突出的地位上。从1978年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世界经济与政治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各届所领导围绕学科建设,并根据所研究重点和人员的变动,不断调整研究室的设置。在钱俊瑞任所长时期(1978—1982),研究机构设置的特点是:第一,将研究组扩大为研究室,且扩大了研究领域,设置有苏联东欧研究室(其前身是社会主义国家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研究室(其前身是资本主义国家组)、亚非拉研究室、理论研究室、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综合统计研究室(其前身为编译室)、世界经济史研究室、世界政治研究室和亚太研究室。第二,拓宽了研究领域。既研究世界经济又研究世界政治;既研究世界经济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又研究世界经济史问题。第三,加强了对亚太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世界经济统计问题和国际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
在浦山任所长时期(1982—1988),研究室设置的主要变化是:第一,苏联东欧研究室改为苏联东欧经济比较研究室。第二,将亚非拉研究室改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室。第三,曾一度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研究室改为综合专题研究室(1983—1985),后来又撤销综合专题研究室,恢复了发达国家经济研究室(1985—1988)。
在李琮任所长时期(1988—1993),研究室设置的变化主要是:第一,不再设置亚太研究室(原亚太研究室合并到院亚太研究所)。第二,除了继续保留发达国家经济研究室之外,又增设了综合专题研究室。
在谷源洋任所长时期(1993—1998),研究室的主要变化有:第一,将发达国家经济研究室和综合专题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充实到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室和发展经济学研究室。第二,原有的苏联东欧经济比较研究室改变为世界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室,加强对比较经济学的研究。第三,新成立了世界形势研究组(1997年2月成立),加强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每年向上报送有关世界形势的研究报告。世界形势研究组成为后来成立的国际战略研究室的组成部分。
余永定任所长后(1998—2009),除了继续保留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室、国际政治研究室并恢复综合专题研究室(主要研究全球环境问题)之外,成立了下列新的研究室: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研究室、世界产业结构研究室、国际金融研究室、国际贸易研究室、国际战略研究室以及经济发展研究室。2002年9月经院务会议批准,世经政所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及其所属的综合专题研究室和世界经济统计学科及其所属的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室列入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其中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室成为院六大重点研究室之一;2003年9月经院务会议批准,国际贸易学科及其所属的国际贸易研究室和国际政治学科及其所属的国际政治研究室列入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2005年3月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科及其综合专题研究室析出合并到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目前,世经政所设有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研究室、国际金融研究室、国际贸易研究室、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室、世界产业结构研究室、国际政治研究室、国际战略研究室以及经济发展研究室。另外还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以及下列所属研究机构: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世经政所还具体管理着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东欧中亚经济学会。
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在学科建设中,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室取得的成就最突出。世界经济统计学科隶属于世界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三级学科,也是横跨统计学与世界经济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世界经济统计学科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1)研究如何通过制定国际规范,加强各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可比性;(2)从统计分析的角度研究各国经济间的差异;(3)以经济计量手段探索各国经济运行规律及相互影响和作用。2002年9月世界经济统计学科被列入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为全院六个重点研究室之一。
该学科在国内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学科建立之初至80年代末期,该阶段以收集整理世界经济统计数据为主。仅限于为各有关单位及部分杂志提供原载于各类国际组织出版物上的数据,并不对其做出任何评价或阐述。(2)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随着科研力量的加强,在统计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含有一定分析成分的科研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在此期间,以购买力平价、综合国力比较、国际竞争力比较等几项重要课题的开展为代表,标志着该学科正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3)90年代中期至今,在院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机制的推动下,本学科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从引进人才入手,着力更新知识结构,彻底改变了仅仅提供世界经济统计数据的状况,科研工作日益走向规范化。
近年来,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室完成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例如:2002年年底建成专门用于政策分析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不仅结束了世经政所缺少宏观经济模型的历史,同时也在国内宏观经济模型研究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该模型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如亚洲开发银行已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亚行的中国模型,以介绍China_QEM为主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于2005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以后,已被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学术振兴会、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图书馆等多家中外机构所收藏。发表于世经政所英文杂志China & World Economy (中国与世界经济)上的Understanding the High Saving Rate in China (如何理解中国的高储蓄率),自2007年1月发表后一直名列该杂志论文下载榜首;发表于《世界经济》上的《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探析》及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上的《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运行仅存在短期负面效应》和《渐进式升值在短期内对就业产生的压力最小》等论文,被众多媒体所转载,在相关领域的讨论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于2001年建成的运行于社科院局域网上的世界经济数据库,以其丰富的世界经济数据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本上摆脱了数据录入的烦恼,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2007年起又加强了对运行于互联网上的世界经济研究数据库的开发工作,目前该数据库已拥有如下功能:(1)一键式检索,即只需输入一次检索词就可以在多个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文献资料。(2)世界经济统计室工作论文系列。(3)提供最新世界经济统计数据。(4)提供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政策动向。(5)常用文献资源链接。(6)一键直达式数据查寻。(7)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常用文献链接。(8)宏观经济模型研究动向等。网址为www.stats-iwep.org.cn。
该所的国际贸易学科,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世经政所从1978年起,就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需要我们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贸易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研究报告或应对之策;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从一个发展中大国和一个WTO新成员的角度积极倡导更加有利和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国际经济环境的营造。为适应这个需要,以国际贸易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国际贸易研究室也在2003年建立起来。
国际贸易研究室确定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WTO为研究方向,侧重于对世界国际贸易趋势、WTO规则、国际投资的变化等国际环境,尤其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研究。在研究中,该研究室主动开展了一些合作,效果很好。如90年代与新加坡的关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研究、与第三世界网络关于WTO事务的研究等,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一些获得国家嘉奖,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所的国际政治研究室,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现实问题、国际关系史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曾经是该室的优势,但步入90年代后,由于研究人员构成及缺少比较优势等原因而舍弃,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带头性基地。从研究内容来说,在90年代中期之前,较多研究的是大国关系问题、世界格局问题、国际冲突问题、军控问题等。90年代中期之后,除继续进行大国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之外,更进一步开展了国际安全研究、国际组织研究、全球问题研究等。对比前一个阶段,后一阶段更加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较深入地研究了国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各个学派和各种理论范式,并努力尝试提出中国学者自己对于国际问题的阐释。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卫林、孙叔林等编著的《国际关系史》(第九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王书中主编的《美苏争霸战略问题》,王逸舟著的《当代国际政治析论》、《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李少军著的《国际政治学概论》,袁正清著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李东燕著的《联合国》等。除了国际关系理论之外,还研究了国际安全问题(如王逸舟主编的《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恐怖主义问题(如王逸舟主编的《恐怖主义溯源》)、国际组织问题(王逸舟主编的《磨合中的建构》)等,取得了显著成果。国际政治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了较丰富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并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进行互访和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该所的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研究室,虽然成立较晚,但发展很快。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与作用日益突出。相应地,对跨国公司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该室成立后,确立了以跨国公司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于我国政府决策和中国企业的发展为宗旨,围绕着外资“引进来”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两个方面,对跨国公司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有重点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2)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3)跨国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方式;(4)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与提高。
该研究室在跨国公司投资战略、企业进入方式及公司治理结构等涉及跨国公司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方面研究中,都取得了突出成果,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与奖励。该研究室注重培养年轻的后备研究力量,实行老中青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跨国公司的国际比较研究;还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为及时了解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掌握跨国公司的最新动态,全室人员先后访问了国外一批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
该所世界产业结构研究室,成立于2000年。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在产业层次上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和相关的政策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应学术机构、著名学者以及有关政府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通过持续的学术交流和对话来开阔研究的视野,进而促进产业问题研究的深入。世界产业结构研究室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探索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规律及其基本趋势;跟踪研究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主要产业的全球发展状况及相应的市场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产业链及其内部结构、进入壁垒、产业组织等问题的研究;研究与产业结构变迁相关的科学技术进展、科技政策及技术创新等问题;对世界主要国家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动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各国产业的规制研究;各产业发展史的研究。
在“十五”期间,产业结构研究室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院、所级课题和有关单位委托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王春法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2003年出版专著《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该研究室研究人员的专业分布广泛,具有精通英语、日语、俄语等多种语言的优势,便于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国际金融学科,被确定为该所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该所的国际金融研究室,其研究领域包括:汇率、汇率制度选择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区域金融及货币合作和区域资本市场,金融开放和资本项目自由化,公司融资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和形势动态追踪。其中在汇率问题和区域金融货币合作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建室以来,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国家财政部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对国际金融重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外部金融环境、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战略、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中国参与区域金融合作等问题,先后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对策报告。
目前,该室侧重于对策性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的研究课题,并多次参与决策部门的讨论和交流。其中有些研究成果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论文类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优秀成果论文类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优秀成果等奖项。该室重视开展学术合作和交流,与国际同行建立了良好学术交流关系,同时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系培养国际金融专业博士和硕士的重要基地之一。
国际战略研究室于1999年1月成立,历任主任是沈骥如、任海平,现任主任是邵峰。该室侧重对当前国际关系中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战略的重大现实和热点问题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国际战略学科的学术优势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和研究领域的覆盖面来看,已经形成了中国外交战略、区域组织与国际安全及区域合作、非传统安全、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2)侧重于三大任务:战略理论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政策研究报告、通过媒体就重大国际紧迫问题向社会各界释疑解惑;(3)注重理论性、现实性与综合性的结合,融政治、经济为一体。
国际战略研究室的科研成果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该学科科研人员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被多次转载和引用;其提出实现国内的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国际战略的根本保障的观点,在国内最早就“社会和谐”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该室研究人员多次接受中央机关和各部委委托的专题研究任务,并就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对策研究向中央提供多项政策建议,多次获得院年度优秀决策信息奖励,其中一些政策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有些研究成果还被国外出版机构收录。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也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经济发展问题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以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前沿理论为学科基础,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和相关理论,以低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为主,突出研究经济发展领域中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预见性的问题。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国际投资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资本(如信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该室的研究工作以实证分析为主,采用国际规范的定量分析方法如计量分析、CGE模型等。这样的方法,也利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
该研究室除承担了院重大课题项目、院学科启动基金项目以及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外,特别注意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工作中立足国内,密切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重视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内外同行间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在保证高质量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央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委的决策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在1977年至2007年的30年间,世经政所完成各类科研成果字数总计达2.5亿以上,其中专著200余部(种),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7800余篇。承担国家“六五”重点课题3项,“七五”重点课题3项,“八五”重点课题3项、“九五”重大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十五”重点课题1项。“七五”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8项、社科基金青年项目4项、院重大课题20项,院重点课题50项,院招标课题3项,院青年基金课题23项,院基金资助基础研究课题9项,院国情调研课题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
在这些成果中,钱俊瑞撰写的《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学》(1982)和《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1983),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纵横谈》;樊亢主编的《资本主义兴衰史》(1984);仇启华主编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1982);王怀宁主编的《2000年中国的国际环境》(1988)和《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1989);李琮著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上、下册)(198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998)、《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2002)和主编的《世界经济学新编》(2000);王守海等著的《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1988)、王守海主编的《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比较》(1984);罗肇鸿主编的《国际经济学概论》(2000);谷源洋、林水源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2002);林水源著的《论新型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构建》(1991);张宇燕著的《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1992);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主编的《西方经济学》(1997),余永定、李向阳主编的《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002)、余永定著的《我看世界经济》(2003);刘国平著的《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经济关系新论》(1987)、《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2000)、《美国民主制度输出》(2006),刘国平和范新宇著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2004);等等,都受到社会重视和学术界好评。
此外,在世界经济专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丰硕的、对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在理论界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诸如:孙振远著的《世界粮食问题概论》(1985);李公绰著的《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1988);戎殿新、司马军主编的《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989);罗肇鸿、刘国平等著的《世界经济调整与改革的新浪潮》(1990);徐更生著的《美国农业政策》(1991);谷源洋、周圣奎、谈世中著的《亚洲四小龙起飞始末》(1992);谈世中主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992)、《21世纪第三世界的地位和作用》(2005);沈骥如著的《欧洲共同体与世界》(1994);王诵芬主编的《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1996);潘家华著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997);高海红著的《从东亚货币危机看汇率制度的选择》(1998);孙杰著的《货币与金融——金融制度的国际比较》(1998);周圣葵著的《21世纪与南北经济区域集团化》(1998);佟福全著的《搏兴:西方经济新视角》(1999);李向阳著的《企业信誉、企业行为与市场机制:日本企业制度研究》(1999);苏国荫著的《世界经济统计学新论》(1999);鲁桐著的《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2000);李向阳著的《国际经济规则与企业竞争方式的变化》(2000);谈世中主编的《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抉择》(2002);潘家华著的《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2002);鲁桐主编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2003);肖炼著的《美国经济研究》(2007);郗润昌著的《明天世界的战略格局——两极格局终结之后》(1991);李东燕著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1997);沈骥如著的《中国不当“不先生”——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1998);李少军著的《干涉主义及相关理论问题》(1999)、《国际政治学概论》(2002);高恒主编的《2020大国战略》(2000);袁正清著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2005);等等,举不胜举。
此外,世经政所是对外学术活动最为频繁的研究所之一。许多国外著名学者被聘为世经政所名誉研究员。目前,世经政所与许多世界一流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从2000年始,世经政所还定期举办“双月大使论坛”,先后邀请美国、日本、意大利、巴基斯坦、以色列、古巴、埃及等国驻华大使来所讲演,并就热点问题与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世经政所是国家批准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批准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点之一。拥有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博士点。目前,世经政所有6种学术刊物,即《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物)、《世界经济年鉴》和《世界经济调研》(内部刊物)。除了上述刊物之外,世经政所每年还负责撰写由院、所领导任主编的“世界经济形势黄皮书”(《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刊物的创立和发展
世经政所最早的刊物是《世界经济资料》,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由世界经济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编辑,是当时全国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问题为数极少的内部刊物之一。1960年以前为油印,后改为铅印。1964年世界经济研究所建立后,《世界经济资料》成为该所的内部刊物,主要是刊登本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供有关中央部委及其他单位参阅。该刊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之外,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另一刊物《世界经济译丛》,1978年8月创刊,原为双月刊内部发行,从1979年起改为月刊公开发行。该刊曾为研究、教学和经济部门的工作者提供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世界经济信息和资料,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受办刊经费以及版权的某些限制,于1995年停刊。现在世经政所有6种刊物:《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物)、《世界经济年鉴》和《世界经济调研》(内部刊物)。
《世界经济》(月刊),创刊于1978年5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1981年后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问题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是国内创刊较早的世界经济类刊物之一。自创刊以来,该刊紧扣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在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及促进我国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获得了社会上的好评。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全国核心期刊评选中连续被评为中国“世界经济类”78种核心期刊中的第一名,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拥有众多读者。目前,《世界经济》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地区与国别研究、中国经济、资本市场、综述等栏目,全方位追踪国际学术动向,展示中国经济学前沿。2000年,《世界经济》在国内出版的经济学期刊中率先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誉为“直击学术腐败”,并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目前,《世界经济》拥有将近200名审稿人,他们是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国内外最为活跃的经济学家。《世界经济》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创新和实践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界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评价的发展。
《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世经政所主办的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综合性学术月刊。刊名为李铁映同志所题写。该刊从1979年到1995年曾为内部刊物(1979年为季刊、1980—1981年为双月刊,1982—1996年为月刊),1996年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在当年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创刊后三易其名:1979年创刊时为《世界经济》(增刊),1982年改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1987年改为现名《世界经济与政治》。该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秉持“理论性、战略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的办刊方针,弘扬学术创新精神,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为主旨,注重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国内需求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结合,注重选题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紧扣时代热点和学科前沿问题。长期以来,该刊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功能,参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的“塑造”,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橱窗”,在传播、促进和引导学术进步方面,坚持理论创新原则,突出理论的前沿性和视野的前瞻性。此外,该刊坚持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创立了编辑工作原则规范,为提高学术论文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发表了很多反映国内一流研究水平、具有创新性和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国际政治理论学术刊物之一,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世界经济与政治》先后于2003年和2005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并赢得了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第一名的良好声誉。
《国际经济评论》,创刊于1996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是国内唯一一份专门对国际经济进行学术评论的刊物。该刊放眼世界经济,又紧密结合中国现实;它注意把握国际经济政治活动的脉搏和最新动向,基于严谨的学术理论,主要从中国的立场和学术的角度对国际经济政治进行有实事分析、合理对策和科学预见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目前拥有一支较为固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评论视角。该刊组织发表的许多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际著名刊物《外交政策》(美)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代表刊物;被国务院研究室等国家决策部门列为经济决策参考读物;成为国内重点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科的核心期刊。评论界认为,透过《国际经济评论》,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中国优秀学者和专家对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基本看法。该刊栏目设有:时评(评论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的焦点问题);争鸣(通过思想对话和交锋,反思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专论(由理论专家为专业和非专业读者阐述国际国内重要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财政金融(探讨国际财政金融理论与现实的前沿问题);国际政治(探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背景下讨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地区·国别(探索和评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工商(评析国内外工商界中有启迪性的现象);专访(与对世界和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交谈);人物与思想(评介经济学大师中的思想家);书评(评说国际经济学经典文献);等等。
《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 World Economy )是我国第一本经济类、学术性英文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协办。该刊创刊于1993年,原名《世界经济(英文版)》(The World Economy ),同年更名为《世界经济与中国》(World Economy & China )。2001年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改用现名,进一步突出了杂志以介绍和分析中国经济为主的特点。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英文刊发表的文章,一方面突出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向世界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术界对某些重要问题的争论。与此同时,该刊还对国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给予了关注和及时的反映。截至2006年年底,该刊累计出版了14卷83期,发表1000多篇论文。13年来,英文刊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中外学者的论坛,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一些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如约翰·威廉姆森、唐纳德·麦金农、罗伯特·福格尔等)曾为刊物撰稿。2005年6月,该刊被美国经济协会主办的《经济文献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收入其JEL引文索引系统;自2006年起,开始与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Blackwell合作,由Blackwell负责刊物的海外和网络发行,成为目前中国大陆唯一进入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是目前全世界学术界公认的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系统)的学术刊物。
《世界经济年鉴》,创刊于1980年4月,是世界经济研究所最早创办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创办的全国第一本世界经济类年鉴。《世界经济年鉴》是一部工具书,它以翔实的内容和数据来反映各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对当年世界经济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作全面、客观的反映,使读者从丰富、系统的材料中看出这一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全貌,获得有关各种信息。该书以其权威性、学术性、实用性、资料性已为国内外各界所认知。《世界经济年鉴》的作者由高层次的专家组成,其中包括社科院内拉丁美洲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欧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同时还得到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北京财贸干部管理学院、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世界经济年鉴》设有:综合报告·专论、国别(地区)经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世界农业、世界工业·科技、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国际金融、世界旅游业、世界环境保护、世界流通业、国际经济组织活动(会议)评述、中外工商企业、世界经济统计汇编等栏目。
《世界经济调研》,创刊于1977年2月,当时是根据李先念同志的指示创办的内部刊物。30年来,该刊在10多个中央部委编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以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方面重要的新现象、新问题和热点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为选题标准,为中央及各部委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得到中央负责同志的好评,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本刊内容主要包括:对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重大问题及焦点、热点的分析研究报告;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介绍别国的经验教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动向、焦点、热点的跟踪研究,以帮助中央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为其制定内外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提供信息和对策建议。对个别内部性极强的文章专门设有增刊。《世界经济调研》目前仍为内部刊物,仅供厅局以上领导参阅。该刊每周1期,每期除报送中央外,多数为厅局级以上单位订阅。
研究生培养
自1978年起,世经政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世经政系”,开始招收和培养攻读世界经济、金融学、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至今已招收29届研究生,共314人(其中博士生134人,硕士生180人)。随着世经政所知名度的提高,报考世经政专业的学生数量也由最初的每年40多人增加到现在130多人。从1999年开始,“世经政系”还先后招收录取了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25名学生,扩大了世经政所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在指导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世经政所在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的同时,更强调研究生形成敏锐的科研意识和坚韧的科研精神。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该所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生的专业课导师,并举办专题讲座62次。“世经政系”还建立了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机制,有31名学生参加了由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这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做法,既夯实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又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如有两名学生在校期间荣获了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现在,该所培养的研究生已在所内科研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成为活跃在研究工作一线的骨干,还成为所领导或室主任。输送给社会的大多也成了有关方面的骨干力量。
世经政所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第一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自1993年开始招收第一位博士后进站至今,已招收14批,共3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从事研究工作。
该所历届领导及合作导师非常重视博士后人才队伍的培养,把他们视为重要财富和资源,经常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国外学术活动,鼓励他们放开视野,活跃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推出创新性的成果。据统计,在站的和已经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12人曾代表研究所到国外进行学术访问、交流、进修和出席国际会议。
10多年来,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博士后在站期间承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其他科研项目6项。其中,有13人次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有的博士后发表的专著被收入“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系列丛书;有的博士后发表的论文被收入《全国博士后经济学管理学论文汇编》等;有的博士后还积极参与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组织的相关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得到了主办单位领导的好评。到2007年5月,已有19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圆满完成研究报告,先后出站。其中,有7名博士后留世经政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充实了研究队伍,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有6名博士后进入中直、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工作;1名博士后到著名高校从事教学工作;2名博士后在部队工作。这些高素质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所的研究生教育在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规模和结构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博士后规模稳步增长,为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学会与研究中心创立和发展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创立和管理的,有两个全国性学会、两个院级研究中心和4个所级研究中心。这些学会和研究中心,对凝聚科研力量,组织、协调跨单位研究力量协同研究,交流研究信息和心得,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经政所借助这些学会、研究中心延伸了研究力量,促进了科学研究。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China Society of World Economics,CSWE)。
该学会创立于1980年,是中国研究世界经济的个人或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的全国性学术团体。该学会的宗旨是,组织和推动世界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为发展中国的世界经济研究工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服务。本学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研究工作和学术探讨中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学风,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学会的业务范围主要有:(1)组织和协调有关世界经济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组织和参加国内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2)组织和协调世界经济的综合或专题学术讨论会;(3)举办学术报告会、讲座和培训班,组织与提供咨询服务;(4)编辑和出版学会刊物,编选和出版有关研究成果;(5)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该学会作为全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学术团体,学会专家学者云集,会员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高校、中共中央党校、各省市社科院、各省委党校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领域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相关机构从事世界经济研究的专家。学会现有团体会员32个,个人会员1000多人,常务理事100人,理事293人。学会理事会已历经九届。学会内设机构有理事会、专业委员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统计专业委员会、发展经济专业委员会、转轨经济专业委员会、发达经济专业委员会、理论专业委员会、经济文化交流专业委员会)、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基金会、编辑部和秘书处。
该学会自成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全国的学术年会。此外,开展若干有关世界经济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即学会的年度专题论坛,目前有: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形势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国际贸易论坛;区域经济论坛;两岸经济论坛等。各专业委员会根据分支学科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
该学会设有一个奖项——浦山奖。它是学会设置并定期评颁的奖项。该奖旨在纪念中国世界经济学界杰出的前辈浦山教授,推动中国世界经济的研究,培养世界经济研究人才,促进中外世界经济学术交流,奖励中国经济学界在世界经济研究,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具有原创性的优秀研究论文。该学会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刊物有:《世界经济》、《国际经济评论》和《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历任会长为钱俊瑞、浦山。现任会长余永定。
中国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 成立于1978年12月,原为苏联经济研究会,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为现用名。该研究会是以全国部分地区的大专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的人员组成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其业务范围是:组织和协调有关东欧中亚经济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举办有关东欧中亚经济问题的报告会、座谈会和培训班,以交流和传播本领域的研究成果;组织对有关资料、调查报告、论文和专著的讨论和交流,积极向出版单位推荐有价值的著作;出版会刊和研究会的其他出版物;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各种政策建议。研究会每4年举行一次年会,就俄罗斯与东欧中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学术交流。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学术讨论主要围绕俄罗斯及东欧一些国家十几年转轨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其转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交流。其中包括:普京经济思想及其改革道路的经济学分析,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与中国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中俄经贸关系,俄罗斯转型绩效及存在问题;俄罗斯经济增长与“休克疗法”之间的关系,“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比较研究等。中国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历任会长为钱俊瑞、梅文彬。现任会长罗肇鸿。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 成立于1989年3月1日,该中心是由院内研究第三世界问题的单位(所、室)发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的研究第三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国际关系的非营利性民间学术组织。其宗旨为联合研究第三世界问题的专家学者,促进中国的第三世界研究,增进我国对第三世界的了解,推动南南合作与南北关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强我国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服务。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的活动包括五个方面:(1)组织对第三世界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2)主办有关第三世界的座谈会、报告会和研讨会;(3)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或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与研究项目;(4)推动有关第三世界的文件、书籍、专著、文章和数据的收集与翻译;(5)提供有关第三世界问题的咨询与培训服务。该中心多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如“90年代第三世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992年11月,北京)、“第三世界在冷战后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1994年7月,巴西)、“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2000年8月,北京)等。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课题,如“走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华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历史拐点:21世纪第三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社科院重大课题)等。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由来自世经政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亚非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在组织上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由世经政所负责管理。中心经费自筹。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名誉总干事王洛林,总干事谈世中。
中国公司治理中心(CCCG)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设的专门推进公司治理改革的非营利研究机构。该中心成立于2000年,背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大研究能力与文献支持,与国际国内公司治理领域的相关知名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作为东亚董事学会网络(IDEA.NET)的正式成员,中心积极参与了推动东亚地区公司治理改革的工作,并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心专家委员会拥有一批在公司治理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为国内目前公司治理领域为数不多的前沿研究机构之一。该中心常设机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内。其宗旨为: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为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权威研究报告、信息与咨询、学术讨论平台和实践培训指导等。中心的工作职能与目标是:(1)信息交流论坛。为官、商、学各方提供最新国际国内公司治理信息,建立交流渠道。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相关学术交流活动;(2)研究课题开发。针对公司治理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实践需求,开展公司治理领域的课题研究;(3)组织培训项目。针对国内企业管理者对学习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需求,组织相关的职业培训;(4)提供政策咨询。针对政府致力于公司治理改革的目标,提供高水平的宏观环境、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和国际经验等方面的政策建议;(5)建立国际网络。推进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网络联系。中国公司治理中心主任鲁桐。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成立于1995年10月,是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的所级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活动包括:(1)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外基金提供的各类研究课题,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2)与其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协调国内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3)培训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年轻学者。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经理和金融从业人员提供金融和管理方面的培训;(4)策划和承办论坛、研讨会;(5)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如交换学者、举行国际学术会议和组织出国访问等;(6)出版工作论文和著作,翻译国外理论前沿著作;(7)为财经媒体提供评论文章和选题策划;(8)从事相关的咨询和信息业务。中心现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共20人,其中绝大多数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受过良好的经济学训练,掌握了先进的数理和计量分析方法,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有深入的了解。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余永定。
美国经济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1年6月,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该中心研究人员多次出访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如由美国兰德公司举办的“中美关系研讨会”,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召开的“经济全球化”国际会议,由WTO(世界贸易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WCC(世界宗教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会议,印度孟买第4届“世界社会论坛”,巴西阿雷格里第5届“世界社会论坛”,等等。5年来,该中心的成员先后承担了各类研究课题,其中包括:“9·11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世贸组织下的中美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合作研究课题)、“英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经济结构调整:英国和欧洲公司的战略”(英国利兹大学合作研究课题)、“电影盗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委托研究课题)、“提升重点城市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外向度、城市经济外向度国际比较及国际发展经验研究”(国家商务部招标课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思路研究”(北京市发改委招标课题)、“首都经济新内涵研究”(北京市科委招标课题)、“专利实施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等。美国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余永定。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1年11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中国外经贸部(今商务部)研究院信息中心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为适应全球企业并购浪潮而成立的非营利性专业研究机构。现聘中外10余位并购问题专家为学术委员。中心的宗旨为:建立中国一流并购专家队伍,通过研究全球企业并购动态,为中国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全球并购领域最权威的调研报告和战略指导,帮助中国企业制定并实施并购增长的计划。该中心近年来的主要活动包括:参与主办“中国并购交易网”(www.mergers-china.com);从2001年起,每年主编《中国并购报告》、评选“中国十大并购人物”和“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从2002年起,每月编制公布“中国并购指数”(China M&A Index);从2003年起,定期主编《中国产业地图》、在主流媒体上定期发布“中国并购月度报告”和“中国并购季度报告”、主办中国并购年会,参与主编《重组与并购周刊》和《中国并购快讯》(前者于2005年9月并入《中国并购快讯》)。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主任余永定。
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0年11月,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是以外国经济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非实体研究机构。中心组建以来,先后举办了各种类型学术研讨会,集中探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学术问题;探讨对于外国经济史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等重要的经济史研究方法问题。为推进外国经济史学术交流的展开,进一步提高外国经济的研究水平,中心与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联合在世经政所网页上开辟了“外国经济学术交流园地”,并设有“学术动态”、“科研成果”、“论著选登”、“专题研讨”、“著名学者”以及“网站链接”等栏目。园地的运行对外国经济史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7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中心聘请了国外知名的经济史研究专家作为学术顾问,参与评价相关科研成果,指导外国经济史研究工作。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史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针对中国改革开放遇到的主要问题,研究国外的经验教训;作为中国经济史学会世界经济史专业委员会挂靠机构,组织全国性的跨单位合作与交流,进行学术整合。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聘请我国著名世界经济专家樊亢和王怀宁先生(已故)作为顾问,所内相关学者参与研究,邀请国内高校经济史学者为客座研究员。
(王德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