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机理与实证:以江西为例
- 王勇
- 1726字
- 2021-03-28 00:25:01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历来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农业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增收缓慢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落后是我国广大农村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三农”问题,我国农村政策也历经多次重大调整,如改革开放初开始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21世纪初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当前各地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将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整治农村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以及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既有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要求,更有与城乡收入分配、公平待遇紧密相关的农村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发展要求。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投入。据国家发改委课题组的初步估算,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全国农村就需要建设资金12536亿—36134亿元。由于长期对农村采取“多取少予”的政策,致使农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落后,与城市差距较大。新农村建设内容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及落后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及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及效应如何,对新农村建设影响较大,有必要从机理和实证等方面予以深入探讨和分析,正所谓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书就是基于此而著。全书以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内生增长、现代人力资本等理论为基础,以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应研究为主线,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应,如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等经济效应及提高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社会效应的机理、传导机制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西为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等现代计量方法,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各项支出的具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论;同时,还构建了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财政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本书系江西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昌大学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全书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力求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是将财政支农的范围由农业拓展至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其次是分析财政支持新农村的效应不仅包括经济效应,而且还涉及社会效应,并在效应评价时将两者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是在实证研究时分区域进行,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及实证分析结果,分别提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对策建议。
全书分六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财政支持江西新农村建设历史与现状。第三部分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主要是财政如何影响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社会效应主要是财政如何提高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第四部分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应综合评价。第五部分为提高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个案分析,主要分析兴国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主要做法及具体效应等。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扩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并不断提高其效应,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好地普照农村大地是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政策的具体体现。虽然本书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但鉴于本人知识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本书仅是抛砖引玉,诚恳希望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并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研究中,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又好又快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