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者序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在1932年出版后迅速风靡了整个欧洲,并且跨过大西洋,在美国受到了极大欢迎,罗斯福总统成了《自卑与超越》的忠实读者,心理学家华生、杜威、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也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在此后的80多年中,《自卑与超越》被译为多种语言畅销全球,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让这部经典著作稍稍褪色,反而常读常新,更增魅力。近年来,日本心理学家发现,《自卑与超越》不仅适用于孩子教育、个人成长、恋爱与婚姻,甚至也适用于职场和商业界,这使得阿德勒心理学在东西方又掀起一股热潮。

很多读者不知道的是,在阿德勒的心理学生涯巅峰期、在写作《自卑与超越》之前,他还曾经出版了另一部巨著——。在这本书中,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卑是人生努力和成功的基础,也是一切不良社会适应问题的根源;他还首次提出,要正面人生的三大主题——社会关系、职业、恋爱与婚姻,就必须超越自卑。我们发现,与《自卑与超越》相比,这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及案例更为广泛和贴近现实生活:优越感、生活风格、态度与动作、问题儿童的教育、成年人与孩子的社会适应性、社会常识、性欲问题等。可以说这本书既是《自卑与超越》的理论先导,又是《自卑与超越》的必要补充,因此我们将本书作为《自卑与超越2》,郑重推荐给广大读者——这本立足于实际应用的心理学巨著应该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阅读。

阿德勒在本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有千百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不屑一顾,可以是奋发努力,也可以是用虚假的伪饰逃避来掩盖真实。比如,有的人每天都在做各种白日梦,梦想自己成为了不起的、受人瞩目的人物,而一说到现实生活中的努力,他们就勇气全失,为自己找种种理由来拖延和逃避;比如,有的人认为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害怕在人群中讲话,跟人相处的时候,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表现是不是得体,他们只想躲在角落里不被人注意,而奇怪的是他们心中却渴望在人前获得荣耀;比如,有的人渴望婚姻又无法走入婚姻,因为他们永远做不好结婚的准备,总是觉得婚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总是担心受到伤害,总是不愿意为对方做一点妥协——这些人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卑的问题。而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帮助人们从自卑情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有趣的是,阿德勒之所以会把自卑作为研究的重心,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从自卑的人生中走出来的:哥哥高大英俊,阿德勒却从小患有佝偻病,又矮又丑;3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4岁时,阿德勒才学会走路,且行动笨拙;5岁时,阿德勒因为肺炎险些丧命;入学后成绩糟糕,被老师建议去做鞋匠……所有这些经历让阿德勒从小就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中,但是他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反而努力超越自卑,最终考取了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就看到了阿德勒针对教育、人际交往、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给出的战胜自卑情结的策略和心理方法,这些方法无论是在儿童教育方面,还是在成年人的自我成长方面,都是适用的——它们不仅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精髓,也是源自阿德勒本人的心路历程。

第一,建立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一个人的社会性动机,具体来说,我们平时或在困难时刻与别人合作或帮助别人的态度,对别人的思想、情感和经验的共情能力等都属于社会兴趣的范畴。只有我们不再只关注自身问题,不再对别人的视线敏感,才能对人、对社会发生兴趣。

第二,找到自己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原型。每个人都有一种生活风格、一种心理原型,而这种原型是在我们四五岁时就已经建立的了。之后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在婚姻与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都受到了原型的支配和影响,心理过去受到的伤害是导致目前问题发生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要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要回溯最早的记忆,发现自己的原型。

第三,拒绝优越感的抵偿作用。自卑情结越重的人,越会寻求优越感的抵偿作用。比如一个出身贫寒的人(特别是曾经为此被人嘲笑的人),长大后为了抵偿自己的自卑情结,可能会刻意地追求拥有奢侈品,并以此向别人炫耀。因为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当一个人想摆脱自卑情结的困扰时,他往往就会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扔在一边,转而从一些乱七八糟的对生活无用的小事上寻求优越感。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我们必须告别对这种优越感的依赖,不用让生活在无益的事情上白白耗尽。

阿德勒在本书的结论中说:“个体心理学的方法——我们毫不迟疑地承认——始终是解决自卑问题的。”因此,我们谨以此译本,献给所有在自卑感中沉浮的孩子、成年人,让我们一起把自卑化成上进的力量,让自己不断超越前进,给自己一个逆袭的人生!

请记住,成为什么样的你,是由你自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