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经历发展之痛
——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提升
进入2010年代,一到冬季,随着中国北方进入供暖期,很多城市便会被雾霾包围,严重时能见度不足一百米,不少市民戴上口罩出门。让人更为担忧的是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雾霾天气尤其引发关注。
时任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冬季取暖的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是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也是改善的难点。对于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中国,雾霾的治理将是长期的过程。
应该说,笼罩中国华北地区的重雾霾天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据统计,2010年代中期前后,京津冀及周边六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在内,面积只占全部国土面积的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6省市包括钢铁、焦炭、平板玻璃等主要产品产量基本上占全国的30%到40%。此外,煤电占27%,原油加工占26%,机动车保有量占28%。
不仅中国遭遇了雾霾袭击,2015年3月,欧洲多地也曾持续遭遇强雾霾袭击,英国伦敦重拾“雾都”的帽子,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埃菲尔铁塔几近“消失”……持续的雾霾天气,也引发了欧洲民众的普遍焦虑,同时也使雾霾再次成为全球性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