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绪自控:不要让情绪成为你的“滑铁卢”

曾经有人就这样一个问题,访问了数位世界冠军:“您认为什么样的对手最容易战胜?”他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当对手已经恐惧、愤怒时,他们就会丧失战斗力,这时,你已经不用再考虑用什么战术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自己击败了!”生活也是这样,当你被自己的情绪所笼罩,你的任何实力将不复存在,因为,你已经被自己击败了!

不要让情绪来左右你

要想把握自己,首先必须控制你的思想,你必须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保持着警觉性,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是好是坏而接受或拒绝。乐观会增强你的信心和弹性,而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一生将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冲动而受害。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最浅、最直观、最不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这样的结果,常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为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离智谋的距离就已很远了,情绪更是情感的最表面部分、最浮躁部分,以情绪做事,焉有理智的?不理智,能有胜算吗?能占别人的便宜吗?看来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在工作、学习、待人接物中,却常常依从情绪的摆布,头脑一发热,什么蠢事都愿意做,什么蠢事都做得出来。比如,因一句无甚利害的谈话,我们便可能与人打斗,甚至拼命(诗人莱蒙托夫、诗人普希金与人决斗死亡,便是此类情绪所为);又如,我们因别人给我们的一点儿假仁假义,而心肠顿软,大犯根本性的错误(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耳软、心软,以至于放走死敌刘邦,最终痛失天下,便是这种妇人之仁的情绪所为)。还可以举出很多因情绪的浮躁、简单、不理智等而犯的过错,大则失国失天下,小则误人误己误事情。事后冷静下来,自己也会感到其实可以不必那样。这都是因为情绪的躁动和亢奋,蒙蔽了人的心智所为。

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祁山交战,诸葛亮千里劳师欲速战速决。司马懿以逸待劳,坚壁不出,欲空耗诸葛亮士气,然后伺机求胜。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闭门不战,无计可施,最后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装给司马懿,羞辱他如果不战小女子是也。古人以男人自尊,尤其是军旅之中。如果是常人,定会接受不了此种羞辱。可司马懿却另当别论,他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儿装,情绪并无影响,而且心态甚好,还是坚壁不出。连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也对他几乎无计可施了。

这都是战胜了自己情绪的例子。生活中,更多的是成为情绪俘虏的例子。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战中,孟获便是一个深为情绪役使的人,他之所以不能胜于诸葛亮,非命也,实人力和心智不及也。诸葛亮大军压境,孟获弹丸之王,不思智谋应对,反以帝王自居,小视外敌,结果一战即败,完全不是对手。孟获一战即败,应该坐下慎思,再出攻敌之招,却自认一时晦气,再战必胜。再战,当然又是一败涂地。如此几番,把孟获气得浑身发抖。又一次对阵,只见诸葛亮远远地坐着,摇着羽毛扇,身边并无军士战将,只有些文臣谋士之类。孟获不及深想,便纵马飞身上前,欲直取诸葛亮首级。结果,诸葛亮的首级并非轻易可取,身前有个陷马坑,孟获眼看将到诸葛亮面前时,却连人带马坠入陷阱之中,又被诸葛亮生擒。孟获败给诸葛亮,除去其他各种原因,他生性爽直、缺乏脑筋、为情绪蒙蔽,也是重要的因素。

情绪误人误事,不胜枚举。一般心性敏感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年轻的人,易受情绪支配,头脑容易发热。问一问你自己,你爱头脑发热吗?你爱情绪冲动吗?检查一下你自己曾经因此做过哪些错事、傻事,以警示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正在努力控制情绪的话,可准备一张图表,写下你每天体验并且控制情绪的次数,这种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绪发作的频繁性和它的力量。一旦你发现刺激情绪的因素时,便可采取行动除掉这些因素,或把它们找出来充分利用。将你追求成功的欲望,转变成一股强烈的执着意念,并且着手实现你的明确目标,这是使你学得情绪控制能力的两个基本要件,这两个基本要件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其中一个要件获得进展时,另一要件也会有所进展。

不妨把喜怒哀乐藏起来

喜怒哀乐是人的最基本情绪,人们往往在这些情绪当中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如果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还会招来无端的横祸,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切记要时时克制自己,把喜怒哀乐隐藏起来。

明末大将洪承畴兵败被俘。清军将领知道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所以给了他很好的礼遇和更优厚的承诺,并多次派人对其进行说服,希望他归顺大清,为清军效力。可是洪承畴自视忠诚,誓死不降,经过很长时间的劝说,他还是没有改变初衷,清军将领渐渐对他失去了希望。

后来,洪承畴开始绝食,以示忠心。有人提出将他处死算了。这时,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提出,要再观察几日。在接下来的时日里,好饭好菜还是每日照送不误。不过庄妃命令送饭的衙役,要注意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天衙役回报说,洪承畴不但不食颗粒,当他看到牢狱棚顶上的一只蜘蛛后,还叹息不已。庄妃开心地说:“他还是不想死啊!”后来果不出所料,在经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洪承畴终于还是归顺了大清,并为清军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这种人——心境一如止水,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喜怒哀乐。

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其实更可怕,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应,对其个人的看法,当你面对他时,你会有种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所以,要把喜怒哀乐藏在暗处,不轻易表现出来给别人看。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人性丛林里,人为了生存,会采取各种方法和行动来接纳力量、分享利益、打击对手。而任何人,只要在社会上锻炼过一段时间,便多多少少会练就一些察言观色的本领,他们会根据对方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其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对方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可是谋取利益的另一面,有时却是对对方的伤害,就算不是伤害,对方也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控制。

比如一听到别人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者便会以奉承他们来接近,向他们提要求,甚至向他们进行软性的索取;一听到某类言语或碰到某种类型的人就愤怒的人,有心者便会故意制造这样的言语,指使这种类型的人来激怒对方,让他们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迷乱智慧,失去风度;一听到某类悲惨的事,或对方遭到什么委屈,就哀感满胸,甚至伤心落泪的人,有心者了解他们内心的脆弱面,便会以种种手段来博取对方的同情心,或是故意打击对方情感的脆弱处,以达到目的;一个易因某事就“乐不可支”的人,有心者便可能提供可“乐”之事,来迷惑对方,以遂行其意图……

说起来,似乎世间没有一个人是可靠的,而人生也充满痛苦;诚然,连喜怒哀乐都不能随意表达,这种人生没太大意思。不过,若因喜怒哀乐表达失当而招来无妄之灾,那人生就是很不值得的了。因此,人没有必要做一个喜怒哀乐见不着痕迹的人,但把喜怒哀乐放在暗处还是有好处的。

其实,这样做的好处共有两点。

第一,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出去,我们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事物,思索它对我们的意义,并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能力,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

第二,把喜怒哀乐放在心里就是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人窥破自己的弱点,给人以可乘之机。

要做到这样很难,但如果想到人性世界中的险恶,就不觉得难了。总之,我们不应当将自己心境里的宁静寄托在外界的事物上,应当尽可能地把缰绳握在自己手中,轻易不容许自己感到喜悦与悲伤的极端感情。

不能听任情绪的本能冲动

某地一位下岗职工,怀疑厂长故意使坏,于深夜把厂长砍成重伤,然后自杀;又据报载一位高中生因为嫉妒另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便在高考期间假装关心,在饮料里掺安眠药,致使该考生耽误了一门课程的考试;一位高中生因为恼怒母亲的唠叨,竟然将母亲置于死地……种种类似的恶性事件令人痛心而又匪夷所思。

毫无疑问,失控的情绪会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和灾难。情绪具有本能的特点,一个社会人,绝不能听任情绪的本能冲动。

所以说,情绪的本能性必须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它将把自我带向毁灭。对本能情绪的有效控制,实际上是战胜本我的胜利。

人很难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在法庭上,一些犯人对于对方律师的质问通常会以“我不记得了”或“我不知道”来回答。所以聪明的律师就会用尽各种可能的办法来套取证人的供词。有时他会故意羞辱证人,激怒证人。一旦证人上了钩,被律师的话刺激得怒不可遏,往往就会失去自制说出他在冷静的情况下不会说出的证词。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要做,有的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除了机遇不同外,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但是有些人虽然勤奋,却注意力不集中,今天想学一门外语,还没开好一个头,明天注意力又转移到政治理论上了。

漫不经心几乎是人最大的弊病,它使得人蹉跎一生,无所成就。而要克服漫不经心的弊病,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力来约束自己,让自己一次只完成一件事。

自制,就是要克服欲望和冲动。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但人也有一些想法超出了自身条件所许可的范围。食色美味,高屋亮堂,凡人即所想得,但得之有度,远景之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也,故要控制自己。否则,举自身全力,力竭精衰,事不能成,耗费枉然。又有些奢华之事,如着华衣、娱耳目,实乃人生之琐事,但又非凡人所能自克,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就不是力竭精衰的小事了,人必然会颓废不振,空耗一生。

有自制力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力还可助其一臂之力。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因此说我们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自制力可以说是努力的同义词。

想要成功必须使消极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事业成就将无法保证。米开朗基罗曾说:“被约束的力才是美的。”对于情绪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控,那么,人就有可能成为情绪的奴隶,成为情绪的牺牲品。

有人说,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务必戒奢克俭,节制欲望,只有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自制力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自制成功,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其实,人也是容易被情绪控制的动物,不同的情绪状态,将导致不同的学习与工作成效。比如,有些考试时过分紧张的学生,往往产生回忆阻滞、记忆错乱、思维迟钝等现象,成绩大失水准;有的棋手在遭遇强敌时,也常会因心情紧张而频出昏招,迅速败阵。又比如,当心情处于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状态时,人的处事能力、学习效率和工作成效都会大有提高;当情绪,如焦虑、愤怒或恐惧处于恰当的程度时,人能够激发潜能,承担重任,完成平时看来十分棘手的工作,克服平日看来不可想象的困难。情绪激活水平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使得我们死气沉沉,过高又会产生亢奋紧张,物极必反。

因此,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主要表现在对情绪控制的成败方面。对于情绪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控制冲动;二是调节情绪状态,以此达到平和心情,营造平稳愉快的心境。

增强自控的能力很重要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节目曾播送过一条消息。某小学生随手把塑料袋扔进厕所,年轻的女教师盛怒之下强迫他把塑料袋捡出来含到嘴里。在一片谴责声中,这位教师被学校开除了。

某一年,山东枣庄市某校小学生郊游,因上体育课时做不好老师规定的动作,被体育老师一怒之下踹断了腿,引得群情激愤。

至于因情绪冲动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和事业的挫败现象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传统的处世智慧非常强调克制和忍耐。在冲动性的情绪中以愤怒最为有害。情商研究认为,控制冲动主要是控制人的愤怒情绪,不要做愤怒情绪的奴隶和牺牲品。对愤怒情绪的控制水平,标志着一个人的品行水准。一个人如果容易发脾气,那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伤害。

愤怒是一种比较难控制但又必须控制的消极情绪。如何才能消除自己的愤怒呢?传统的看法认为,发泄一下内心的盛怒就会觉得舒服。其实这是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勃然大怒将会刺激大脑唤起系统更加亢奋,使人的怒气更旺,无异于火上浇油,更难平息。

比较有效的方法应当是重新评价,即自觉地用比较积极的视角去重新看待使你生气的那件事。事实证明,换个角度对待使你生气的那件事,是极有效的息怒方法之一。

另外一种有效的息怒方法是独自走开,去冷静一下头脑,并且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现在正在气头上,如果我意气用事,或许会带来追悔莫及的后果。这对于在盛怒之下头脑不清的人尤为有效。

还有一种比较安全的做法是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盛怒的时候,如果他出去散步或者骑骑车,就会冷静下来。因为运动分散了原来的注意力,把心理注意点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这些都是值得一试的息怒方法。

事实上,愤怒是指当某人事与愿违时所做出的一种惰性情绪反应,他的心理潜意识是期望世界上一切事都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这当然是痴人说梦式的一厢情愿。其实,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他有权决定他说话和行事的方式。

所以,有人说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控制情绪,驾驭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我们也不必事事喜怒不形于色,让人觉得我们阴沉不可捉摸,但情绪的表现绝不可过度。

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不好之外,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一个成功的人,其自制力表现在:大家都做但情理上不能做的事,他克制而不去做;大家都不做但情理上应做的事,他强制自己去做。

如果能恰当地掌握好情绪,那么将在别人心目中留下“沉稳、可信赖”的形象,虽然不一定因此获重用,事业上也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帮助,但总比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好得多。

驾驭好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控能力,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则之一。

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

曾有一副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人还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些话无非是强调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要奉行宽以待人的原则。也许是昨天,也许是在很早以前,某个人伤害了我们的感情,而我们又难以忘怀。自认为不该得到这样的损伤,因而它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我们的心。

莎士比亚是一个善于宽以待人的人,他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炽热得烧伤你自己。广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是大度为怀,置区区小利于不顾,相反,鼠肚鸡肠,竞小争微,对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是成就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

在待人处世中,度量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造成的。如果我们能用宽容的度量谅解别人,就可以赢得时间。使矛盾得到缓和,反之,如果度量不大,那么即使芝麻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斤斤计较,争吵不休,结果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各自行自己的人生之路,纷纷扰扰,难免有碰撞,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有伤别人心的时候。朋友背叛了我们,父母责骂了我们,或爱人离开了我们,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围绕定比定律争论了有9年之久,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最后的结果是普鲁斯特获得了胜利,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

但是,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他真诚地对与他激烈争论了9年之久的对手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责难,我是很难进一步将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时,普鲁斯特特别向众人宣告,定比定律的发现有一半功劳是属于贝索勒的,是他们共同促使了定律昭示天下。

在普鲁斯特看来,贝索勒的责难和激烈的批评,对他的研究是一种难得的激励,是贝索勒在帮助他完善自己。这与自然界中“只是因为有狼,鹿才奔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样的。

普鲁斯特的宽容是博大而明智的,他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他人的态度,充分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肯定和承认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正是由于他善于包容和吸纳他人的意见,才使自己走向成功。

这种宽容实在让人感动,想到时下科学界中屡见不鲜的相互诋毁、压制排挤、争名夺利等现象,让正直的人倍觉寒心,所谓文明人也不过如此文明而已。

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和开普勒之间的友谊就是一首优美的宽容之歌。

开普勒是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在年轻尚未出名时,曾写过一本关于天体的小册子,深得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当时第谷正在布拉格进行天文学的研究,第谷诚挚地邀请素不相识的开普勒和他一起合作进行研究。

开普勒兴奋不已,连忙携妻带女赶往布拉格。不料在途中,贫寒的开普勒病倒了。第谷得知后,赶忙寄钱救急,使得开普勒渡过了难关。后来由于妻子的缘故,开普勒和第谷之间产生了误会,又由于没有马上得到国王的接见,开普勒无端猜测是第谷使坏,写了一封信给第谷,把第谷谩骂一番后,不辞而别。第谷其实也是个脾气极坏的人,但是受此侮辱,第谷却显得出奇平静。他太喜欢这个年轻人了,认定他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将是前途无量的。他立即嘱咐秘书赶紧给开普勒写信说明原委,并且代表国王诚恳地邀请他再度回到布拉格。

开普勒被第谷的博大胸怀所感染,重新与第谷合作,他们俩合作不久,第谷便重病不起。临终前,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底稿都交给了开普勒。这种充分的信任使得开普勒备受感动。开普勒后来根据这些资料整理出著名的《路德福天文传》,以告慰第谷的在天之灵。

浩瀚如海洋般的宽容情怀,使第谷为科学史留下了一页人性光辉的佳话。这种宽容像雨后的万里晴空,清新辽阔,一尘不染。

一次忍让,打开一道爱的门

当我们恨仇人时,我们的内心被愤怒充溢着,这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那力量妨碍我们的睡眠、我们的胃口、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快乐。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他们如何令我们苦恼,令我们心存报复的话,他们一定非常高兴。我们心中的恨意完全不能伤害到他们,却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像地狱一般。

哲学家汉纳克·阿里德指出,堵住痛苦回忆的激流的唯一办法就是宽恕。1983年12月的一天,教皇保罗二世就宽恕了刺杀他的凶手M.A.阿格卡。对普通的人来说,宽恕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宽容伤害者几乎不合自然法规,我们的是非感告诉我们,人们必须为他所做的事情的后果承担责任。但是宽恕则能带来治疗内心创伤的奇迹,能使朋友之间去掉旧隙,相互谅解。

当人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很深的心灵创伤之后,人们自然对伤害者产生了怨恨情绪。一位妇女希望她的前夫和妻子的生活过得艰难困苦,一位男子希望那位出卖了他的朋友被解雇。怨恨是一种被动的、具有侵袭性的东西,它像是一个化了脓的不断长大的肿瘤,使我们失去了欢笑,损害了健康。怨恨,更多地危害了怨恨者本人,而不是被仇恨的人,因此,为了我们自己,必须切除怨恨的肿瘤。

然而怎样才能切除这个肿瘤呢?

首先要正视我们的怨恨,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恨别人,所以我们就把怨恨埋藏在心底。但怨恨却在平静的表面下奔流,损伤了我们的感情。承认怨恨,就等于强迫我们对灵魂施行手术以求早日痊愈,即做出宽恕的决定。我们必须承认发生的一切事情,面对另外一个人直接地说:“你伤害了我。”

丽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一个很称职的教师。她的系主任答应替她向教务长请求提升她,然而系主任却口是心非,在向教务处提交的报告中严厉地批评了丽兹的工作,以致教务长对丽兹说:“走吧,你另谋职业去吧。”于是,丽兹恨透了系主任对她的诋毁,但她还得从他那里得到一纸推荐书,以便另寻职业。系主任对她说:“很抱歉,尽管我在教务长面前为你说了许多好话,但仍然不能使教务长提升你。”丽兹假装相信他的话,但她内心却无法忍受这口怨气。一天,她直接和这位系主任吐露了心中的怨气,系主任竟断然否认了事实,这使丽兹看出他是个多么可怜多么卑微的人。于是她感到和这样的人不值得生气,并最后决定把这件事抛在一边。

有人说,宽恕是软弱的表现,其实这是错误的。冤冤相报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它只能将伤害者和被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怨恨战车上。印度前总理甘地说得好:“倘若我们大家都把以眼还眼式的正义作为生活准则,那么全世界的人恐怕都要变成瞎子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雷德侯·列布赫也说过这样一句格言:“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仇敌和解,以免我们双方都死于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同一联盟内部,宽恕是消除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对志趣相投的群体来说,唯有不断地宽恕,才能取得事业上的共同成功。

让我们永远不要去试图报复我们的仇人,因为如果那样做的话,会深深地伤害自己。让我们像艾森豪威尔将军一样,不要浪费一分钟时间去想那些我们根本就不喜欢的人,把精力和感情白白地耗费在他们身上,是最不值得的一件事了。

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就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一次宽容,就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

微笑能够让我们的外表更迷人

1988年的奥运会上,美国人对游泳健将马特·比昂迪寄予厚望,许多人认为他会像1972年奥运会上的马克·德皮兹那样大显神威,再次一举夺取9枚金牌。但是,在第一场的200米自由泳和第二场的100米蝶泳比赛中,比昂迪均未如人愿,都与金牌失之交臂。

于是体育界的记者们纷纷发表“高见”,认为这两场比赛已使马特·比昂迪的斗志严重受挫,大多数人也都这么附和。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比昂迪重整旗鼓,信心十足地一口气夺得5枚金牌,这一结果又把人们惊得目瞪口呆。

唯有一个人对比昂迪的辉煌战果毫不吃惊,他就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原来,在大赛开始前,塞利格曼对比昂迪做过测试。测试中,他让比昂迪尽力大展身手。尽管比昂迪表现不错,他却故意让教练告诉比昂迪,说他表现较差,当比昂迪失利后,塞利格曼让他稍事休息,并微笑着告诉他赛前测试的实情。结果,当多数人们对比昂迪的两局失利表示失望时,比昂迪却奋起直追,连夺5金。

在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比昂迪对大家说:“是塞利格曼教授的一点微笑、一个肯定和一点点鼓励使他彻底扭转了败局。”

微笑不仅能够带来催人奋进的情绪,还可以增加人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我们自信心的充分体现。所以,对此做过大量研究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自信心会对其能力的发挥产生巨大影响。能力不是固定资产,弹性极大,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发挥它。

小狗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呢?它博得人类欢心的秘诀就在摇尾巴。每当看到主人时,它立刻猛摇尾巴,于是主人马上产生愉快的联想——它真善解人意。

人类没有尾巴,但有一样比摇尾巴更管用的东西,那就是微笑。

希尔顿饭店的创办人康拉德·希尔顿曾说:“如果我的旅馆只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服务生的微笑的话,那就像一家永不见阳光的旅馆,又有何情趣可言呢?”

微笑代表了友善、亲切、礼貌与关怀。它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使人浑身舒畅。只要我们养成逢人就亲切微笑的好习惯,就能保证我们广结善缘,事事顺利成功。

原一平说:“笑能消除自卑感,并使你的外表更迷人。”

虽然大家都知道笑能延长寿命,但是,有多少人是每天都嘻嘻哈哈地度日呢?

经常在工作时大笑的人,极易给人留下工作不认真的印象。一个没有欢笑的工作环境,四周会弥漫着沉闷的气氛,反之,一个充满笑声的工作环境,则洋溢着愉悦的气氛。

当别人说了一则令人捧腹的笑话时,我们却依然板着一副脸孔,这样不但大煞风景,别人也不会再乐意与你继续交往。

适宜的笑能使四周的气氛变得非常融洽,同时,在与人交往时,笑也是最能发挥力量的武器。

理性方能绽放出成熟的美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你在外面做生意失败了;回到家中突然遇到父母不幸去世;太太被老板炒了鱿鱼;孩子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人家找上门来;等等。面对上述情形,你会有“发疯”的感觉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就是因在突发情况下的不理性,而使事情恶化,自己成了受害者。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公司搞产品营销,公司提出试用三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这位大学生没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于是他一怒之下愤然提出辞职,公司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他越发火冒三丈,说了很多过激的抱怨的话。最后对方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其实公司不但已决定正式聘用他,还准备提拔他为营销部的副主任。这么一闹,人家无论如何也不会用他了。这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他的不理性而白白地丧失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在生活当中,理性地面对社会百态,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提升至较高品位。理性处事,是为人的素质体现,也是情感的睿智反映。韩信肯受胯下之辱,非但不是怯懦,恰恰体现了他过人的理性。刘邦与项羽决战在即,正要韩信出兵相助之时,韩信提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韩信不该在这个时候要求封为假齐王。然而一经张良提醒,刘邦马上恢复冷静,转而骂道,大丈夫要当王须当个真王,怎么可以要求封为假齐王?遂当即封韩信为齐王,从而使韩信出兵,打败了强敌项羽,最终夺得了天下。如果当时刘邦不能理性地分析局势,那天下最终属谁所有,尚没有定数。

生活里有太多的逆境,它是生活中的偶然,但在理智面前偶然会转化为令人快慰的必然,偶然与必然尽管有理论上的反差,但它可在理性和智慧中达到完美的统一。以理性面对社会,有利于顺境与逆境的反思,既可利社会又可利自己;以理性面对生活,有利于苦乐中的洗练,可尽享人生中的惬意;以理性面对他人,有利于善恶中的辨识,可近君子而远小人;以理性面对名利,有利于道德上的不断完善,可提高人品和素质;以理性面对坎坷,有利于安危中的权衡,可除恶保康宁。理性使我们大度、理智、无私和聪颖。

理性是知识、智慧的独到涵养,更是理智、大度的深刻感悟。我们面对着一个高速发展的物质世界,必须具有人性的成熟美。否则,就是成功送到我们面前,还是难免在毛躁中与失败相遇。

心若改变,一切就会不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见到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为何会这样?其实,外在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个人内在的处世态度不同罢了。

“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差别十分微小: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这个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乐的本质。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非事物的全貌,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就应该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天,李女士站在一间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放着几本书的包裹放在这边。当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子进来,也开始在柜台前看珠宝时,李女士礼貌地将自己的包裹移开,但这个男子却愤怒地看着李女士,他说,他是个正直的人,绝对无意偷李女士的包裹。他觉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将门关上,走出这间珠宝店,李女士感到十分惊讶,这样一个无心的动作,竟会引起他如此的愤怒。后来,李女士领悟到,这个人和她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事实上世界是一样的,所以差别就是李女士和他对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李女士一醒来便心情不佳,想到这一天又要在单调的例行工作中开车前进时,她满腔怨气地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笨蛋也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开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没有资格在高峰时间开车,这些人的驾驶执照都该被吊销。后来,李女士和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她心想:“这家伙开的是大车,他一定会直冲过去。”但就在这时,卡车司机将头伸出窗外,向李女士招招手,给她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当李女士将车子驶离交叉路口时,她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开朗起来。

这位卡车司机的行为,使李女士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依旧,所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态度。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正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最佳方法。要活得快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态度。

现实中,人们忙着用物质生活让自己来得到满足。于是,喧闹、嘈杂、一切烦琐的东西充斥在我们周围,人们渴望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究竟到哪里去找?其实,宁静就在你的心里。

传说有一位国王拿出一大笔赏金,说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图像就把赏金奖给谁。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皇宫,有的画了黄昏的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的是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座小屋,小屋打开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正在准备晚餐。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闪过,天空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一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骤,鸟窝里的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神态自若。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的作者,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声、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能找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的一片清澄。宁静的真谛就只有这么一个。”

人们忙着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却不知过度地追求物欲,正是造成自己挫折的主要原因。能填满自己寂寞心灵的其实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