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从2008年9月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当世界都在思索全球经济重振增长的同时,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股特殊力量而存在的财经媒体也开始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得不面临如下思考: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财经媒体为何没有预警金融危机?现实中,财经媒体、从业人员及其产品发生了哪些异化?财经媒体的传播失灵如何表现?财经媒体在从“经济”到“财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为传播失灵埋下了哪些隐患?财经媒体权力如何呈现?财经媒体权力和经济权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政府权力的介入会对财经媒体的传播产生哪些影响?这些是本书写作的核心问题。

按照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剖析的基本思路,本书对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作为中国财经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第一财经》等财经媒体构成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各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章以股市信息传播和年度经济评选活动为考察对象,呈现了财经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扭曲、误导受众等传播失灵现象。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国股民面对财经媒体提供的铺天盖地的股市信息,却无法从中汲取充分“营养”,来指导自己的决策。由于股市对信息强烈依赖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也导致中国股市“信息市”特征更加明显,股民对信息的需求更强烈。当股民对股市相关信息的现实需要无法从大众媒体的正常传播渠道得到满足时,就促成了群体传播、流言传播等种种非正常传播渠道的产生,同时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噪声”。在媒商联合操纵股市的过程中,财经媒体或媒体从业者与券商双方构成了一种获得“租金”出让新闻时段、版面与支付“租金”获得新闻资源或按其意志支配的设租与寻租的关系。

开展年度经济评选活动的初衷是:在市场规则没有完全形成时期,引导企业采取良性竞争行为,规范商业道德。但美好的初衷并不意味着它的必然实现,现实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其大量的异化现象。

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财经媒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为传播失灵埋下的隐患以及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多重动因。从“经济”到“财经”的社会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逐渐走向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从“经济新闻”到“财经新闻”的嬗变记录了财经媒体发展的历史,折射着社会经济改革的历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书所论的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推动因素。金融全球化促使大国之间对于货币主导地位、经济话语权的争夺趋于激烈,对财经媒体的伦理道德、作用功能、运作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受众投资风险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对专业财经信息的依赖,财经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落差”可能会导致其在缺乏外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权力无限膨胀;对新闻源的倾向性依赖使得财经媒体把手中的媒介权力拱手相让,很可能成为某些利益团体的传声筒,甚至操纵市场的工具;市场规模的扩张、媒介技术的更新使财经媒体合作、集中、垄断的趋势日益明显,此种垄断所形成的巨大财经媒介权力对经济权力的影响和介入,给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第三章深入财经媒体内部,分析造成传播失灵的在媒介角色定位方面、产品属性方面以及新闻表达方面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作为“把关人”,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需要以整个社会利益为终极目标;作为“经济人”,则会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把关人”与“经济人”角色定位之间的冲突容易造成财经媒体传播失灵。

在媒介产品内容方面,是提供面向公众的媒体公共产品抑或为获取最大利润进行交易的财经信息商品,成为财经媒体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作为公共产品,新闻的价值体现在时新性、真实性、贴近性、显著性等方面,往往新闻传播范围越广,知道的人越多,该新闻价值就越大;但是作为信息商品,其价值却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因为价值就在于它的稀缺性,使用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它的稀缺性下降,从而价值变小。经济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会促使财经媒体解决冲突、做出选择时将利益的核算放在首位,使信息完全丧失了它的原本性质,而成为无本无源的污染传播环境的噪音。对于受众而言,因其对财经新闻属性的困惑和真实性的怀疑而造成了股民对财经媒体的股市新闻理论上需要而现实中拒绝的矛盾。

财经媒体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闻报道大众化趋势的影响。这些吸引受众眼球的报道策略给其他类型的媒介产品带来的是叙事风格的改变,但是对于以数字、报表、趋势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精确、严谨为基本要求的财经媒体而言,带来的则是差之一厘,谬之千里的后果。

第四章从权力的角度对传播失灵的现象予以分析。权力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采用这种思考向度,本书认为当前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政府、媒体三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博弈。

从本质上说,财经媒体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是由经济领域内的“信息落差”造成的,公众委托“把关人”行使的公共权力。其本质就是形成和控制财经领域的公众观念,从而实现对人们经济行为的隐性支配。

媒介权力与经济权力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利用,共生、共荣、共谋,既有矛盾冲突,又彼此依赖,而财经媒体便首当其冲地成为这两种权力相互博弈、争斗的第一现场。作为财经与媒体联姻的结果,财经媒体不可避免地保留有财经与媒体的双重印记,表现为财经与媒体的彼此嵌入:财经机构与新闻机构角色失调、新闻职业主义与商业职业主义混为一谈、新闻策划与商业策划交织交融、公民消费者与新闻消费者的相互混同。

政府权力的介入并未实现预期的目标,政府本身的行为也有局限性,如中国特有的证券信息指定报刊披露制度。该制度不但对整个证券财经市场有失公平,对今后市场的规范与正常发展产生了桎梏,也越来越暴露出与新闻业核心理念的诸多相悖之处。指定披露与新闻自由之间、信息垄断与信息公开之间、现行制度与媒介监督之间、披露内容与受众本位之间、延迟披露与新闻时效之间存在的种种悖论于媒体自身发展无益,于财经媒体间合理竞争无益,于信息的发布和交流乃至整个金融证券业良性运转无益。

本书中以CCTV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例呈现和剖析了这一企业、政府、媒体三方共赢,而信息在传播中被异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传播失灵”的共存说明,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产品的活动中,仅有市场,仅有政府,仅有媒体都是不够的,一个健全的信息传播体系必须同时包含这三种机制或三种力量。因此,本书最后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设想——为建立更接近公民社会理想目标的媒体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市场、政府、媒体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促使外部利益内部化,将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创新点

由“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推导出“传播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流行的经济学概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或外部条件缺陷,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方面出现了运转失灵。“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对经济干预不当,未能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限制和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经济关系的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紊乱,从而没有使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本书讨论的“传播失灵”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息息相关。“传播失灵”是一个中性词,既不是“传播失效”,也不是“传播失败”。虽然倘若财经媒体偏离服务于社会公益的宗旨,片面以功利主义为取向,从而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畸变和异化导致传播失灵,但是“传播失灵”并不等同于媒体伦理丧失所引发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当金融市场没有实现自行调节和配置,政府干预无效,而财经媒体也没有很好地弥补二者的缺陷时,传播失灵发生。借用经济学的视角,所谓的传播失灵是由于财经媒体内部功能缺陷与外部条件缺陷,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形成最佳的配置,从而不能有效介入社会经济生活。

从内在冲突和外部性条件缺陷两个方面对财经媒体传播失灵进行分析。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原因多元而复杂,市场机制对财经媒体的侵蚀是传播失灵的外因,财经媒体的结构性缺陷构成传播失灵的内因,但其根本原因是市场、政府、媒体三者之间权力的博弈。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对市场、政府、媒体三种权力内在逻辑的分析成为本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难点

本书力求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在分析财经媒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以近年来财经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着眼点,探讨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和现实环境,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揭示其可能导致的社会成本以及产生的社会危害,并探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泡沫风险增加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建立新的媒体与市场、政府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方式,构建充满竞争和活力的信息传播体系,寻求市场、政府和媒体在公共信息供给领域的均衡点,建立公共信息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同时,为实现市场、政府、媒体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这需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功底,并从中找到理论上的结合点,对笔者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书中需要运用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阐述财经媒体通过提供信息,克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市场上来自各方的信息保持平衡,从而促进有效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租金理论,分析作为社会公器的财经媒体与券商或股评人员联手坑蒙股民的腐败现象,并借用其理论成果寻找到财经媒体寻租的规避路径;需要运用管理学的“第三部门”(又叫“非营利部门”或“非政府部门”)理论思考财经媒体的传播失灵问题,考察政府—市场—媒体三个主体之间的博弈格局以及互动关系,并从中得到如何构建公民社会的启示。这种多维的理论视角,对笔者而言都是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的。

此外,中国财经媒体作为一个整体,涉及主体、过程、产品、受众等多个层面,然而此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篇幅短小的、局部性的、比较零散的研究,要么专注于媒介主体,要么专注于传播过程,更多的是集中在具体媒介产品和传播受众层面的研究。在财经媒体的实践中,主体、过程、产品、受众本是一体的,几个层面之间互相联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共同形成了中国财经媒体的基本特征与概貌。本书力求从整体上,系统、全面地对中国财经媒体进行考察研究,即实现从点到面的跨越,但受学识和资料所限,要进行整体创新性的研究,显然具有较大难度。

三 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纵向发展研究、横向比较研究的方法,形成一个立体的格状研究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延伸。其中,通过纵向发展研究把研究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财经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逻辑,只有了解了国内外财经媒体形成和变迁的历史,才能真正厘清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而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建构能有效促其完善的设想;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把中国某一时期财经媒体发展的“点”提升到整个世界媒体活动的“面”之中,追寻共性与个性,站在国际的高度审视中国财经媒体的现状,这样将会使问题更加清晰,评价更加公正,对未来的展望也更加具有预见性。本书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回溯和现实比较的方法,为进一步分析传播失灵奠定了基础。


[1]《慧聪网》,http://www.huicong.com/cmzx/。

[2]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3]陈力丹:《关于经济新闻的几个问题——读尼尔·加文主编〈经济、媒体与公众知识〉一书》,《新闻大学》2000年夏。

[4]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市场经济中新闻的运作和功能》,《青年记者》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