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之十

2010年11月20日

2010年1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主持召开《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第10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孙伟平研究员、周业兵秘书,中共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李晓兵教授、毛卫平教授、郝永平教授、冯鹏志教授、杨信礼教授、辛鸣教授,博士生王磊、陈界亭。与会同志交流了各自负责部分的基本思路,讨论了辛鸣教授撰写的《总论》部分初稿。会议要求每人写出一个初稿,在下次会议上交流、讨论。会后,王伟光教授对《新大众哲学》写作提纲作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写作提纲如下。

总论

总论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怎样学习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还具有强大生命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实现中国化三大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怎样学习哲学?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无正确与错误之分?立场观点方法是如何影响人与社会行为的?怎样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人与社会的行为?

2.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世界观是不是涵盖了哲学的全部任务?哲学又是如何去解决世界观问题的?

3.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它与各具体学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把握哲学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如何理解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

4.哲学与科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有什么不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还是兼容的?

5.哲学能否等于信仰?哲学与宗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把宗教理解为是鸦片是否意味着宗教一无是处?宗教信仰背后的精神力量与民众认同以及宗教越来越深入的世俗扩张对哲学有什么样的启示与警示?

6.哲学是否有用?哲学之“用”与具体的科学、技术之“用”有什么关系?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人生为什么在不同的哲学引领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价值、甚至不同的结果?

7.怎样学习哲学?记忆哲学结论、了解哲学历史是否就能学好哲学?学哲学是学“知识”还是学“智慧”,丰富的知识是否就是高水平的哲学?

入手处: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我们只谈哲学,哲学谈好了,其他问题就解决了”,结果谈哲学谈出了“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20世纪中期,科学界一度认为原子就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再可分了。但毛泽东在1955年就讲从哲学的观点来说,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果真随后的科学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夸克”粒子。于是在1977年,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著名微粒子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以毛泽东名字命名为“毛粒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基础、历史使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科学支持与逻辑力量?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根本特点?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革命性变革?有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体系?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时代、永不过时、永葆生机活力的精髓所在?奥妙所在?

5.我们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时代的总特征到底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时代新特征对哲学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有何变化?

7.在科学技术发生根本性进步的背景下,在科学理论范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过时了?

8.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亲和力,更好地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

9.如何看待“实践哲学”同当下哲学危机的内在关联?如何理解“语境时代论”这一科学哲学的新范式?

入手处:马克思为什么能在欧洲被评为千年伟人?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后读马克思《资本论》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现代西方一些政党对马克思的评价越来越高,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马克思的评价?

三、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中国化?为什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起了怎样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了中国社会什么样的环境,满足了中国社会什么样的需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3.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具体要求,比如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现实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究竟要“化”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路径应该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状况才可以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重要创新,如“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论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哲学依据是什么?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坚持老祖宗”与“又要说新话”是什么关系?遵循基本原理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入手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当时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它对于今日中国社会进行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有什么样的启示?

“新大众哲学”新在哪里?“哲学”新在哪里?“大众”新在哪里?任务和使命新在哪里?形式和风格又新在哪里?

唯物论

唯物论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辩证唯物论以及怎样坚持辩证唯物论等问题。

一、唯物论总论

1.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旧唯物论?什么是辩证唯物论?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与怀疑论?什么是唯物主义可知论,什么是唯心主义可知论,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辩证唯物论的普遍意义是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辩证唯物论?

入手处:(1)从法轮功的唯心主义实质说起。法轮功自称“佛家上乘,修炼大法”,是按照宇宙演化原理而修炼的大法大道。它认为存在着常人世界、常人空间与另外世界、另外空间以及常人与天人,而所有的世界、空间和人都是由神创造主宰的;法轮大法是世界上一切学说中最玄奥、最超常的科学,只有它才能完全揭开宇宙、时空、人体之谜。它通过限制人的欲望排斥现实生活,厌恶人生、仇恨社会,醉心于超现实的梦境;它竭力地贬低和诋毁科学,用神秘的方式来虚构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秘的超验世界。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神秘论,容不得人们半点怀疑和批评。它混杂和歪曲利用佛教、道教一些观点,并与各种迷信、巫术、邪说甚至会道门拼凑糅合,是反唯物论、反科学、反社会、反现实、反历史的歪理邪说。(2)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说起。

二、哲学基本问题论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怎样理解和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多重关系?

2.什么是哲学上的两条路线?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有什么理论形态?

3.为什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怎样坚持这条路线?

入手处:从萨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讲起。存在主义认为世界虚无、荒谬,人生痛苦、忧惧,而痛苦、忧惧则使人通向存在;存在先于本质,只有存在,才有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强调自由选择、自我担当、自我完善,激励主观奋斗向上精神,并成为20世纪60年代法国青年的精神向导。由此提出问题,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风云一时,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反响巨大?存在主义的“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有什么区别?

三、本体论

1.什么是本体?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唯物主义本体论?什么是唯心主义本体论?

2.世界的本体是精神还是物质?本体和存在、本体和物质是什么关系?

3.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上帝、佛、菩萨、鬼神是否存在?为什么很多人信这些?宗教信仰是什么?宗教信仰为什么能够主导很多人的思想?邪教是怎么回事?

4.为什么很多人还相信命运?算命、占卜、方术为什么会有市场?人死之后有没有灵魂存在?

5.新的时代对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提出了什么新问题?怎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入手处:(1)从对世界起源的各种解释说起。物质本体、精神(主观精神、客观精神)本体、上帝、真主、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与女娲。(2)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不怕鬼的故事》,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审定何其芳撰写的序言。该书从中国古代史传、笔记小说及其他书籍中选出若干篇故事传说,说明世界上并没有鬼,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不怕鬼、不信神、不惧邪的思想,对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反对怯懦、勇敢斗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物质观

1.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质观?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发生了哪些变化?现代科学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证明还是证伪?如何吸收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以丰富物质范畴的内涵?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意义何在?怎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4.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何在?

入手处:(1)现代物理学在拓展宏观世界研究(相对论、大爆炸理论)、探讨宇宙各个层次之间联系的同时,深入研究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质子与中子]、夸克),宏观世界的天体、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夸克,都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2)物理学唯心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现了某些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颗粒,电子的质量可以随着其速度变化而变化,从而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等观点。对此,一些物理学家却得出了“原子非物质化”的结论;唯心主义者歪曲科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大叫“物质消失了”,一切客观对象、规律都只是人的主观经验、感觉,是对主观经验、感觉的整理。为了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回击唯心主义的进攻,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论著,对物质范畴进行了科学的规定。

五、时空观

1.什么是时空观?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2.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什么?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4.宇宙大爆炸理论和膨胀宇宙论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宇宙起源学说是不是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站不住脚了?

5.什么是自然时空?什么是社会时空?如何理解当今时代时空压缩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6.什么是电子时空、虚拟时空?信息与网络时代是否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7.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在当代有什么新发展?怎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入手处:(1)从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起。(2)牛顿的“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了时空观的革命,时间旅行,钟慢尺短,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六、自然观

1.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观?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什么是自在自然?什么是人化自然?什么是人工自然?

3.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怎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入手处:19世纪是科学的“英雄世纪”。由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的创立与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巨大进步,使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人们“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末,以顽强的“脱毛”精神,致力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逐步掌握了力学、电磁学、热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生理学、数学和其他学科的丰富知识及其发展历史与学科前沿,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与总结概括。

七、意识论

1.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2.意识的本质、内涵、类型和功能是什么?

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4.人工智能与人脑的机能是什么关系?电脑能否代替人脑?

入手处:从仿人脑智能机器人研究说起。(1)1997年,IBM公司制造的机器人“深蓝”战胜国际棋王卡斯帕罗夫。(2)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贾斯汀认为,2020年科技将发生巨大跨越,到2050年,机器人智能将超过人类。

八、信息观

1.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信息产生、存储和传播的载体是什么?有了信息以后是不是物质就消失了?在信息时代如何理解“物质”?

2.什么是信息论?信息论有哪些基本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启示?

3.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有什么变化?

4.在信息时代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入手处:(1)从虚拟世界说起。(2)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说起。(3)从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到第二代的数字手机,再到第三代手机,手机已经成为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于一体,并包括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我国已进入了3G时代。

辩证法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解决问题、指导现实实践等问题。

一、辩证法总论

1.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唯心辩证法?二者的区别何在?

3.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4.在当代应如何发展唯物辩证法?

入手处:从邓小平提倡“照辩证法办事”谈起。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为什么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4.系统论怎样证明了世界的普遍联系?

5.为什么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入手处:从世外桃源和全球化说起。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变化?什么是发展?

2.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入手处:刻舟求剑与万物皆流。

4.什么是辩证法所说的平衡与不平衡?

5.为什么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6.应当怎样辩证看待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7.为什么协调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统一?

入手处:毛泽东谈平衡与不平衡。

8.什么是量?什么是质?什么是度?

9.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10.量变与质变是什么关系?

入手处:黑格尔的“秃顶理论”。

11.什么是否定之否定?什么是辩证的否定?什么是扬弃?

12.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功能?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如何?

13.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14.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入手处:田忌赛马、金刚石与石墨。

15.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6.在社会历史领域认为“发展就是GDP的增长”为什么是一种片面发展观?

四、辩证法的矛盾观

1.什么是矛盾?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规律?

3.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4.如何看待矛盾的基本属性?

5.什么是“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毛泽东与杨献珍有什么异同?

6.为什么说辩证思维的实质是“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7.和谐与矛盾是什么关系?

8.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怎样处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入手处:毛泽东与杨献珍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

9.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非主要矛盾?

10.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11.应当怎样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2.全面发展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什么关系?

入手处:布利丹的驴子、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

五、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观

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

2.什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

3.为什么说矛盾精髓原理是中国模式的基本哲学依据?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入手处:从白马非马、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说起。

六、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

1.怎样看待系统论是“一分为二”还是“一分为多”?

2.怎样看待系统论与主要矛盾原理?

3.为什么说事物都是矛盾系统?

4.系统论否定了对立统一规律吗?

5.系统论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入手处:从阿波罗登月说起。

七、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

1.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应怎样看待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入手处:曹操煮酒论英雄、五十步笑百步。

3.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什么是因果性?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对因果性的认识上有什么区别?

5.现代科学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有哪些新认识?

入手处:蝴蝶效应、从吸烟与致癌有无因果关系说起。

6.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7.为什么要反对形式主义?

入手处:从文山会海说起。

8.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

9.怎样看待爱因斯坦说的“上帝绝不掷骰子”?

10.为什么有人买彩票一夜暴富,而多数人却赔本赚吆喝?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认识上有什么原则区别?

入手处:袁隆平谈偶然。从掷骰子的哲学谈起。

12.什么是可能性?什么是现实性?

13.怎样看待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入手处:从青年人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谈起。

八、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观

1.什么是规律?为什么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规律的认识有什么原则区别?

3.什么是机遇?机遇在事物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4.怎样把握机遇?为什么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什么是决定论?什么是非决定论?什么是机械决定论?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辩证决定论?

7.坚持辩证决定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入手处:制造永动机为什么不会成功?征服自然为什么受到自然的惩罚?

历史观

历史观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历史观、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有哪些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现实问题并指导现实实践等。

一、唯物史观总论

1.什么是历史观?什么是历史观上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什么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观上的两种根本分歧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实现了什么样的伟大变革?为什么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才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成为科学?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受到了哪些挑战?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

入手处: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谈起。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貌似唯物主义,他讲的是感性的、活生生的人,但却是抽象的人,不是社会的人、实践的人,结果陷入唯心史观的泥坑。

二、社会实践论

1.什么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本质规定性是什么?如何理解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范畴?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什么说有了实践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科学实践观引发了历史观的革命?为什么说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的理论前提?

2.怎样理解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形式?这三大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3.信息网络的发展对社会实践观提出了什么新挑战?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是什么关系?虚拟实践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发生怎样的变化?

入手处:从梁启超的体相论谈起。梁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要把握历史的法则,就要分析人的活动的体和相,即能活动者为体,所活动者为相。所谓“能活动者”即指人的知、情、意。据此,在历史观上他提出“心力说”。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目的是否是实践的要素的争论也与历史观问题有关。

三、社会动力论

1.究竟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思想动机并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为什么说追溯精神动力后面的动力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怎样理解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这三大动力的相互关系?

3.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终极动因?

4.什么是阶级?阶级的实质是什么?怎样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什么是社会革命?什么是社会改革?怎样理解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6.什么是科学?它具有怎样的本质?在当前,怎样理解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样理解科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入手处:从邓小平同马天水的谈话说起,邓提出两大动力论,并因此被再次罢免。

四、社会结构论

1.什么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体现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2.什么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关系如何?怎样理解广义的经济结构是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总和?

3.什么是社会的政治结构?为什么说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是人民利益的本质体现?

4.什么是社会的意识结构?精神生产和社会意识结构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怎样理解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入手处: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说起,冯友兰从“活动原动力是欲”出发,反对陈独秀的“思想文化等皆经济的儿子”的观点,提出“经济及知识思想言论教育等皆人之欲之儿子”的观点,批评唯物史观,直到1932年转变立场,服膺唯物史观。

五、社会形态论

1.什么是社会形态?什么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有何区别?如何把握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本质联系?

3.如何理解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矛盾所派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向全球的扩展?如何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重大命题?

入手处:从胡绳的“上下篇”思想谈起,胡认为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中国自近代以来面临的头号问题。

六、社会矛盾论

1.什么是人类的基本矛盾?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有何新的特点?

2.什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什么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关系?

3.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为什么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新形势下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什么样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入手处:从邓小平同胡乔木的谈话讲起,邓说:“要写一写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文章。‘四人帮’是不讲生产力的,他们甚至连生产关系也不多讲,只强调上层建筑。”

七、社会利益论

1.什么是需要?什么是利益?需要和利益的关系如何?如何把握需要和利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什么是利益矛盾?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紧张的根源何在?如何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何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3.如何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什么说贫富差别过大蕴涵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我们党怎样把代表人民利益的宗旨落到实处?

入手处:从抗战胜利后流行的一首民谣《老天爷》说起:“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你看不见人来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尽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反映出民意大于天的历史事实。

八、阶级阶层论

1.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层?两者的关系如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2.在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阶级存在?有没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观点是不是过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意味着放弃斗争?

3.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考察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状况?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为什么说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入手处:从毛泽东批评彭德怀和罗瑞卿把统一战线和阶级路线对立起来谈起。

九、人的本质论

1.什么是人的本质?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什么?人的本质与人性是什么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人性的善与恶会对社会发展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4.人性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人性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人性是变化的还是凝固的?

5.如何理解“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何区别与联系?环境对人的社会属性有什么影响?

6.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来批判西方“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驱动会对人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评价雷锋精神与道德模范?

7.什么是人权?怎样看待当代中国的人权状况?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观”的根本对立何在?如何回击美国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攻击?如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逐步改善我国的人权状况?

入手处:(1)人之初性本善;(2)道德模范感动中国。

十、民主政治论

1.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什么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是什么关系?

2.什么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括哪些构成要素?怎样发挥政治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如何看待制度安排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分别是什么关系?

4.什么是民主?民主由哪些要素构成?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资产阶级民主观的根本对立何在?

5.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多党制与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6.什么是人民民主?民主与专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什么是党内民主?什么是基层民主?如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8.如何看待民主与民生的关系?发展民主与改善民生是同步推进的还是有先后次序的?

9.怎样认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入手处:(1)中亚的“颜色革命”;(2)“民主是个好东西”;(3)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十一、社会意识论

1.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哪些表现形式?科学、逻辑与语言等是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

2.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如何批判“意识形态终结论”?

3.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如何把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4.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观念?如何发挥道德的自律作用?道德律令的先进性与广泛性是什么关系?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变革状况?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究竟是“爬坡”还是“滑坡”?怎样坚守社会的道德底线?怎样理解“八荣八耻”的现实意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道德界线?

5.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如何看待宗教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怎样理解“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论断?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何看待民众在信仰问题上的迷茫与无序状态?怎样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6.什么是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具有什么作用?人的精神家园与自然家园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何评价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复兴?如何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7.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什么关系?文化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撑?如何增强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含量?如何看待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8.什么是社会心理?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有何区别?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人们的心理预期?如何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怎样调适民众对社会变革的心理承受力?

9.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条件下怎样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10.怎样看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怎样应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与现实化?

入手处:(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2)孔子学院与国学热潮;(3)“三流国家出口产品,二流国家出口规则,一流国家出口思想”。

十二、历史进步论

1.何谓历史进步?历史进步是否具有向善的趋势?历史进步是否是从过去经现在向美好未来一维演进的?历史进步是合规律的还是合目的的?

2.历史进步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历史进步以什么为表现形式?历史进步是单线演进的还是多线演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否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历史进步的唯一选择?

3.什么是历史进步观念?历史进步观念与历史退步论、社会循环论有何区别?在历史进步问题上如何树立革命的、批判的、审慎的乐观主义信念?

4.历史进步是否带有评价色彩?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道德评价的矛盾与冲突?在评价历史进步时如何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怎样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状况?

5.怎样看待历史进步的社会效应?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都在不断追求和实现历史进步?历史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6.如何看待历史进步中的曲折与代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付出了哪些代价?怎样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进步?

7.历史进步的最高目标是什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历史进步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入手处:(1)怀旧心理与浪漫主义批判;(2)评价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必须坚持历史尺度优先的原则(马克思)。

十三、历史规律论(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1.什么是历史决定论?什么是历史非决定论?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根本对立何在?历史决定论是“贫困”的吗?

2.什么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什么是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二者有何区别?

3.什么是主体选择?主体选择的实质是什么?主体选择的限度何在?何谓“可能性空间”?

4.什么是历史必然性?什么是主体自由?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自由是什么关系?

5.什么是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历史规律的主体性?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

6.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是什么关系?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是什么?某种曲折性是否是对历史发展大趋势的背离?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低潮?国际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它对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会产生什么影响?

7.共产主义是一种精神信仰,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渺茫论”错在哪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过时了吗?如何说明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

入手处:(1)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苏东剧变;(3)国际金融危机。

十四、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论

1.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全球化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来阐明全球化?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包括哪些内容?全球化的演进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国家疆界和主权是否会被削弱,人类共同利益是否会被放大?如何认识与处理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

4.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怎样评价“趋同论”?

5.什么是和谐世界?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如何认识和谐世界建设的重大意义?怎样建设和谐世界?

6.什么是全球治理?中国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入手处:(1)跨国公司的性质;(2)当代全球问题的挑战。

十五、可持续发展论

1.可持续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其哲学基础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何在?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2.唯物史观是如何看待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人类应当怎样处理代际之间的关系?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关系?中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3.唯物史观是如何认识与看待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是什么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现时代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

4.唯物史观是如何认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在环境问题上的根本对立何在?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什么是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6.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何在?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7.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何在?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8.全球气候是如何变暖的?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如何“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9.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怎样控制中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风险?

入手处:(1)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2)马尔代夫欲天价购买国土;图瓦卢举国逃离南太平洋。

认识论

认识论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怎样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问题。

一、认识论总论

1.什么是认识论?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什么区别?

4.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5.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入手处:毛泽东曾经说过:哲学就是认识论。他特别重视认识论。因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学哲学就是为了提高认识能力。因此,对认识规律必须有所了解。

二、反映论

1.世界是否可知?不可知论错在哪里?

2.什么是反映论?为什么要坚持反映论?

3.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何在?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何在?

5.社会现象有无客观规律?能否被认识?

6.与认识自然现象相比,认识社会现象有什么特点?

7.“测不准定律”是否说明世界不可认识?

8.选择论是否取代了反映论?选择与反映是什么关系?

9.图式论、建构论是否取代了反映论?它们与反映论是什么关系?

入手处:从“学习型组织之父”推崇中国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说起。说明重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并不能否定反映论前提。

三、实践论

1.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类型?

3.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是不是实践?为什么从事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还有可能发生脱离实践的问题?

4.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没有别的标准?

6.信息是不是认识的来源?它与实践来源是什么关系?

7.如何看待伟大人物在认识中的作用?

8.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认识中的作用?

9.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应当如何解决?

10.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认识,为什么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11.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否可以不执行上级错误的指示?

12.实践的意义在信息社会是否降低了?

13.有没有天才?天才论与实践论是否冲突?

入手处:打开新时期大门的钥匙(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说起)。

四、认识形式论

1.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有什么特点?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什么关系?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什么是灵感?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5.什么是直觉?直觉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6.什么是悟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怎样看待悟性?

7.创新思维有什么特点?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入手处:灵感从何而来?举关于灵感的生动例子,运用基本理论加以说明,说明灵感、创新思维能力等并不神秘。

五、实践理性论

1.什么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理论理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什么关系?

3.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实现第二个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4.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第二个飞跃更加重要?

5.什么是执行力?西方管理学为什么突然重视执行力?

6.执行力与第二个飞跃是什么关系?执行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处于什么地位?

7.如何提高执行力?

入手处:从“执行力热”说起。“做事情”与“做学问”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做学问固然有学问,做事情也有大学问,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更自觉地提高执行力。

六、认识总过程论

1.毛泽东怎样说明认识过程的总规律?其在认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2.什么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它如何体现认识过程的规律?

3.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是否已经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体现?

4.关于认识过程总规律的四个公式是什么关系?

5.关于知识管理的“知识螺旋”与认识过程的总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入手处:知识管理的倡导者为什么推崇毛泽东?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关于创新的“知识螺旋”理论受到推崇。“知识螺旋”理论与毛泽东关于认识总过程的理论有密切的联系。野中郁次郎对毛泽东的推崇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七、真理论

1.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客观真理?

2.什么是绝对真理?什么是相对真理?

3.有没有永恒真理?

4.为什么说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5.人到底能不能认识真理?

6.真理与价值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实用主义是错误的?

7.真理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8.坚持真理为什么那么难?

入手处:从历来人们对真理的推崇和赞美谈起。柏拉图说:尊重真理胜于尊重一个人。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又说:虔敬要求我们对真理的敬重应高于对我们朋友的敬重。苏格拉底则说:你所不能反驳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我劝你们思考真理而不是老想着苏格拉底。既然如此,什么是真理,应当如何对待真理,就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番。

八、社会认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什么要强调认识的社会性?

2.认识主体是群体还是个体?

3.在真理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4.认识的社会性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它对人的认识能力有怎样的影响?

5.信息时代人们的认识有什么特点?

6.为什么要强调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7.全球化对人类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

入手处:“进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学习的革命》为什么火暴?)强调认识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点,也是它的优势。学习型社会的出现是这一理论逻辑必然的落脚点。

九、思想路线论

1.什么是思想路线?

2.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什么关系?

3.作为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与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毛泽东是《实践论》的作者,为什么还会犯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 (好医生也会生病)

5.我们不断地讲思想路线,为什么还会犯那么多错误?

6.实事求是为什么难?如何才能自觉地坚持好“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学习、研究思想路线有什么意义?

入手处:自毛泽东在延安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来,这一思想路线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深入人心,经久不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应当如何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价值论

价值论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坚持和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

一、价值论总论

1.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价值论和唯心主义价值论?

2.什么是价值评价?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评价合理性的标准?

3.什么是价值选择?人们的价值活动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价值本质论

1.什么是价值?价值与事实是什么关系? (从何谓“好坏”、“有用”、戏剧理论的“体验派”和“表现派”说起)

2.价值有哪些基本类型? (从人的需要的层次性说起。真、善、美、利?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3.如何理解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及其关系? (“人生价值要以‘含金量’来衡量?”)

4.价值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如何理解价值的主体性? (“趣味无争辩?”)如何理解价值的客观性? (“不知好歹?”)

6.如何理解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所谓?”)

7.如何理解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多元性与一元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8.什么是唯物主义价值论?什么是唯心主义价值论?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价值论和唯心主义价值论?

入手处:从“好”“坏”、“有用”“没用”、“有价值”“没有价值”等说起。事物的存在、属性、功能与其对人之“好”、“有用”、“有价值”之间不能画等号。

三、价值评价论

1.什么是价值评价?价值评价与认知之间是什么关系?(何以“情人眼里出西施”?)

2.价值评价的形式有哪些? (认知评价、道德评价、审美评价、功利评价,以及人的评价等)

3.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是什么关系? (“人心是杆秤”;“郑人买履”)

4.作为评价标准的“应该”、规范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一切规范都限制人的自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5.如何理解价值评价的合理性?影响价值评价合理性的因素有哪些?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天下无公理?”)

6.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合理性的标准?(“是骡是马拉出来遛遛。”)

入手处:湖南农民运动到底“好得很”还是“糟得很”?不同阶级的立场不同,利益和需要不同,价值评价的标准也不同,因而评价的结论不同。

四、价值活动论

1.什么是价值选择?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

2.价值选择是否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范,如何看待价值选择与自由的关系? (“人为什么不能为所欲为?”)

3.在多元性、多样化社会中,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选择的痛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4.什么是价值创造?如何理解价值创造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 (“我创造,我存在”)

5.如何理解创价与代价的关系? (“芝麻与西瓜”;“塞翁失马”;哪些代价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6.如何理解价值活动的“两个尺度”(“对象、客体的外在尺度”与“主体(人)的内在尺度”)和“两大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如何理解价值与真理的辩证关系? (人的活动的可能性空间与目标、方向)

入手处:(1)从萨特之价值选择的二难困境说起:祖国面临强敌入侵时,独子是应该在家侍候老母,还是应该上前线抗战? (2)站在革命功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年轻的大学生张华见义勇为、舍己救掏粪老农的价值。

五、价值观念论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结构、功能是什么?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的关系如何? (价值观是“人的主心骨”)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体系的关系如何?(“文化的灵魂”)

2.什么是信念、信仰、理想?它们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如何?

3.价值观的客观基础和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如何理解价值观的相对稳定性? (文化价值观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4.共产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共产主义是否是一种信仰?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它还有没有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5.当代世界文化价值观转型、冲突的表现和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转型?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滑坡与爬坡”)

6.如何理解个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性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何必要性或必然性?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7.应该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关系? (“9·11事件”、“文明的冲突”、反恐、“价值观外交”)

8.是否存在普适价值?价值的共同点与普适价值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西方目前宣传的普适价值并不“普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入手处:(1)“中国人有没有信仰?”为什么有人为了信仰、理想,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2)从“9·11事件”谈起。这一事件不仅使恐怖主义和反恐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直接导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而且激起了关于多元文化价值观如何相处、特别是“文明的冲突”、“文明的战争”的大讨论。

人生观

本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问题。

一、人生观总论

1.人的一生怎样看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社会将会怎么样?正确的哲学思维和自我意识为什么说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重要的?

2.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未来的人是怎么回事?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本性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3.人性是善还是恶、还是善恶兼有?人性的丑恶是否是我们否定这个世界的理由?

4.科技与人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技能实现人性还是泯灭人性?科技克隆人在人性上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技术发展和人性的关系是什么?

5.人性是变的还是不变的,应当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吗?二者是什么关系?

6.在冲突着的各种人生观中,怎样作出正确的选择?

入手处:从80年代萨特的“自由选择”到近年来国学兴起的“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看人生观的演变和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主要内涵?马克思主义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什么意义?

2.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终需求是什么?人的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3.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身心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处理好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对人生有什么重要意义?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追求一种美好生活?

4.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是什么?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应保持个性还是圆融入世?

5.什么是理想信念?人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科学的?

入手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怎么看这一名言在今天的意义?

三、树立正确人生观

(一)自由观

1.人的自我觉悟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还是对客观规律的无意识遵循,自觉与强制的边界在哪里?

2.怎么看待人的解放?怎样看人的自由?需要什么样的人的解放和自由?

3.人是否有彻底的自由,人是否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自由与必然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平等观、权利观

1.有没有绝对的平等,什么是理论的平等,什么又是现实的平等,平等是不是就没有差别?

2.公平、正义、平等的社会怎样看待权利?

(三)幸福观

1.幸福是什么,财富与幸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怎样在不同的幸福观之间做出选择?

(四)爱情、婚姻、家庭观

1.怎样评价今天的婚姻和恋爱观?年轻人应该树立怎样的恋爱观?什么叫作爱情?什么叫作家庭?什么叫作婚姻?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家庭观、婚姻观?

2.爱对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社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入手处:从“非诚勿扰”节目入手,看当代青年人生观的变迁和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