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之二十三

2011年5月26日

2011年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主持召开《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第23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孙伟平研究员、周业兵秘书,中共中央党校冯鹏志教授、郝永平教授、毛卫平教授、杨信礼教授、辛鸣教授,博士生王磊、陈界亭。

会议重点讨论了孙伟平的《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陈界亭的《用唯物史观看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两份稿件以及杨信礼的《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和郝永平的《社会矛盾论》两个提纲。

孙伟平的《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从价值观入手,论述了“价值观的力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价值观的历史变迁与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先进性——‘观念一变天地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以我为主,重在建设”、“多样化价值观与价值导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西方的普适价值并不适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五部分内容。大家还对普适价值展开了讨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如果脱离个性,共性也就不存在了。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普遍的价值,但是普遍的价值是存在于具体价值之中的。关于普遍的价值与具体的价值应该把握以下三方面:1.没有抽象的普遍,只有具体的普遍。2.没有绝对的普遍,只有相对的普遍。3.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只有在观念的、认识的层面,才能分离;在现实中,则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人类社会存在普遍的价值,但是普遍的价值是在具体事物之中的。在论述普适价值的理论时,应指出美日欧普适价值的虚伪性,揭露其在实际中与普适价值理论不相符的做法。

陈界亭的《用唯物史观看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从恩格斯评价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入手,论述了“何谓‘社会形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社会形态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矛盾吗?”、“运用社会形态理论把握当今时代和历史定位——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等理论?”、“清醒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个部分内容。大家认为应主要解决为什么社会主义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能否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如何看待全球化等问题。建议将标题修改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程”,副标题为“社会形态论”。

杨信礼对《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提纲作了说明,指出这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什么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怎样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等问题。大家认为该提纲思路清楚,建议用活泼的语言进行写作。

郝永平修改后的《在化解矛盾中维护公平——社会矛盾论》提纲包括四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我党在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过程中的历史教训;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矛盾;在化解矛盾中维护公平。大家建议重点讲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四个矛盾。

下次会议时间为2011年6月6日下午4点,讨论冯鹏志、李晓兵、毛卫平的三个稿件以及郝永平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