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之二十九

2011年8月28日

2011年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主持召开《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第29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孙伟平研究员、周业兵秘书,中共中央党校冯鹏志教授、杨信礼教授、辛鸣教授,王磊博士,博士生陈界亭。

会议讨论了冯鹏志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辛鸣的《学好哲学 终生受用——哲学总论篇》、陈界亭的《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有机体——社会形态论》三份稿件以及王磊的《信息和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信息论》提纲。

辛鸣介绍了《学好哲学 终生受用——哲学总论篇》的主要修改:对个别题目作了调整;在“实现中国化的两大哲学飞跃”中加入了“实事求是”是精髓和“解放思想”是法宝两方面的内容;增加了“启蒙大众,让群众真学”部分。大家建议将《插上哲学的翅膀,飞向自由的王国——哲学》部分中的题目“是什么”、“怎么办”、“左邻右舍”改为“哲学是什么”、“哲学怎么办”、“哲学的左邻右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中“因创新跨越时代”改为“因创新引领时代”。会议要求本篇内容在9月中旬成册,并请大家考虑物质论与意识论提纲。

冯鹏志介绍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文章从英国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提到的“香格里拉”入手,通过“为了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为什么要讨论自然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自然观:在偏颇中踯躅而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客观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历史使命”四个部分论述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大家建议将题目改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观》;对文章结构进行调整;论述自然观与世界观的关系;辩证阐述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劳动在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关系;阐述“通过人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历史使命”改为“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梳理自然观的相关理论,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陈界亭简要介绍了《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有机体——社会形态论》的基本内容。大家建议将结构调整为:社会有机体——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不同的样态——“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我们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议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社会政治形态的关系;通过例证形象说明跨越式发展、曲折性前进;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简要论述“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

王磊对《信息和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信息论》的提纲作了说明。大家建议将题目修改为“虚拟世界并不虚拟”;主要讲信息是什么、信息化带来了什么、怎样应对信息化带来的虚拟世界三个问题;在“如何利用信息化”中加入“机器思维与人工智能”的内容;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信息的本质,讨论信息与物质、精神、能量的关系;思考虚拟时空与交往的关系。

下次会议时间为2011年9月3日下午4点30分,主要讨论孙伟平、周业兵的稿子以及庞元正、王磊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