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家族的时空分布
本节考察唐代文学家族的时空分布,主要目的是明确本书研究的对象范围,并通过勾勒唐代文学家族的时空布局,从宏观上呈现文学家族分布和家族文学演进的态势,为进一步研究唐代社会环境中,各种内外力量相互作用下的文学家族的空间流动和历史演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唐代文学力量的时空分布,学界已有比较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如梅新林在其《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一书中作出了翔实的统计,该书对唐代著名文学家分前后期进行了时空结合的定量考察,列表统计出唐代前后期著名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前期前五位是:河北道59人、江南东道43人、京畿道39人、河南道33人、都畿道28人;后期前五位是:浙西观察使57人、京都39人、河中节度使19人、福建观察使19人(并列第三)、浙东观察使15人、东都畿都防御使14人。[6]总体看来,唐代前期黄河流域的广大山东地区文学力量最强大,唐代后期则是两浙、福建地区文人较为集中,而两京地区因其政治中心的地位,无论在唐代前后期都是文人渊薮所在。在魏晋以降学术地域化、家门化的大趋势下,这一态势与文学家族力量的时空分布是总体一致的。但是文学家族与文学家的时空考察也有着一些重要的不同,比如文学家族考察不仅要关注共时的存在,还要关注历时的延续。因此本节对文学家族的时空考察首先是从地域的角度进行统计,概括唐代不同地域家族文学的总体风貌,再把这些家族按历史分期进行统计,展示文学家族重镇的历史迁转和家族文学风貌的随时流变。
一 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与家族文学的地域特征
地域性是家族的基本属性。家族总是属于特定地域环境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家族是构成地域社会小环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受该地域山川林泽之哺育、气候土壤之滋养、文化风习之熏陶、历史遗产之影响是极自然的事情。关于地域与文化的关系,前人论述已夥,《尚书》《诗经》肇其端绪,《淮南子》《毛诗谱》益加流衍。其后《文心雕龙》,专论物色;唐修五史,二分文气;两宋以下,挥笔而论者,代不乏人。及乎近世,鲁迅、刘师培等亦多卓论,其荦荦大端,当代学者多有综述,已为学界熟知,故不赘言。当前,地域、家族及其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已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以唐代研究而论,陈尚君、戴伟华、李浩等学者,或详考占籍,或综叙原委,或专注地域,成果丰富而坚实。[7]本节对地域文学的描述主要从家族角度,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两《唐书》《唐才子传》《元和姓纂》等典籍,结合各地方志资料和出土资料,并参考当代学者的成果,以唐代的道为单位,以胡应麟《诗薮》所列文学家族为蓝本,佐以陈尚君《唐代诗人占籍考》,遴选一百三十五个重要的文学家族,对其地域分布情况列表整理,并对家族文学的地域特色进行简要描述。本节所界定文学家族及其所在地域的原则:一、对属于同一氏族的文学家族,根据氏族分宗原则,以宗定而不以姓分。唐代所谓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者,体现的是氏族观念,不能据此界定家族,否则唐代家族文学就成为几个著姓家的家族文学了。二、家族所处地域界定以占籍为主,占籍不明者兼资郡望。三、家族播迁不定所造成的前后期家族文学人物占籍分途者,以家族核心文学人物生活地域为准。
(一)关内道(20家)
关内道占据关中富庶之地,东守崤函之险,南据秦巴之障,俯视陇右、河曲,自古就是帝王州。西部粗犷的雄风与厚重的政治文化相结合,造就了这一地区人民雄健孔武、保守务实的性格。该地区的文学家族主要分布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帝都圈,以关中旧族为主体,尤其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韦、杜二族,其多个房支均出现文学名人,外来家族中也不乏周隋时期即已迁居长安的文学世家。因为地处御辇之下,关内道家族文学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馆阁化色彩,韦应物、白居易、杜牧等诗歌虽有所变体,当与其出牧远郡所造成的外区域文化影响有一定联系,总体而言,关内道家族文学体现出关中文化政治色彩较强的特征。
(二)河南道(30家)
河南道位于广阔的黄淮冲积平原上,居南北之要冲,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该地区文学家族以洛阳为起点,向东南呈扇形分布,越靠近起点,家族分布越密集。由于洛汴大道和大运河是江南、山东、河北通向两京的交通枢纽,是家族迁徙的主要干道,因此导致河南道本土文学家族和迁居文学家族交错杂居,以迁居家族居多的布局,从而使得河南道家族文学呈现出以山东儒学为基础,尚古尚实,文质并重,兼蓄多种风格的特色。
(三)河北道(25家)
续表
河北道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地理区域,北接胡壤,南恃黄河,既多劲风狂沙,民复强悍朴质,千里沃野足以自给,累世家学足以自持,终唐一代都是政治文化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区域。这一地区文学家族的分布明显呈现出一个以赵州、定州和贝州为支点的三角形布局,其他文学家族基本围绕在这三个点周围。这个三角形也与交通干道有密切关系,赵州—定州正处在幽州通往洛阳的大道上,而贝州也是大运河在河北的交通枢纽。河北文学家族基本上都是土著文学家族,其家族文学呈现尚质重气,时露慷慨之音的特色。
(四)河东道(15家)
河东道文学家族主要分布在北都太原至长安大道的太原、绛州、蒲州一线,以河东旧族为主,同时还有部分河北迁徙而来的外来家族。这一地区处在两京与河朔的缓冲地带,南映帝都之龙气,北饮雁代之风沙,家族文学以河汾儒学为基础,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时带犷厉之音。即便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早年时也是积极入世的,后来走向平淡和虚寂,当与政治事件的影响有关,而晚唐温庭筠、唐彦谦等诗风是长期寓居外地后的变调。
(五)江南道(30家)
续表
江南道文学家族基本上都集中在江南东道,尤其以六朝江东地区的吴、越两地最为密集,随着中晚唐科举制的深入,浙中南乃至福建地区也开始出现。这一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儒家文化影响较弱,而文学风尚甚盛。文学家族以南朝旧族为主体,家族文学孕江山之秀,秉六朝之音,文辞藻丽、逸韵清响,要以性情为旨归。江南历来都是家族文学的重镇。
(六)淮南道(5家)
淮南道处于江南与山东地区缓冲地带,一则淮水等为患较多,一则南北战火燃起时期多为战争前沿,故文学家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扬州一地,可以视为江南文学家族的附庸。
(七)山南东道(6家)
续表
山南东道文学家族主要分布于荆襄至南阳一线,是奇异瑰丽的荆楚文化与厚重朴质的关中文化和兼收并蓄的中原文化结合处,且多外来迁居家族,家族文学风格较为多样。
(八)边远地区文学家族(4家)
边远地区处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的外围,或是山川阻隔,或是瘴疠遍布,文学家族稀少,只是在科举制度的刺激下,才出现若干文学家族。但需要注意的是唐末战乱使得核心地区的文学家族纷纷向南、西南迁徙,晚唐时期这些地区,特别是岭南、蜀地,会聚了不少流寓文人,这为宋代该地区的文学崛起奠定了家族基础。
二 文学家族的历时分布与家族文学的阶段特征
唐代是中古向近世转型的过渡阶段,家族形态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门阀型世族逐渐解体,平民型家族逐渐兴起。受其影响,家族文学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过渡性特征,这与唐宋时期文化转型的大趋势是一致的。这一发展演进过程大体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规模上看,前期文学家族以世家旧族为主体,总体而言,家族规模大于后期文学家族;从数量上看,后期文学家族中新兴家族较多,规模小,数量多。前期家族文学虽有新变,但仍以承袭南北朝为主;后期家族文学中传统旧族仍是重要力量,但总体上看,科举型文学家族占据主流,向近世文学家族的转型是基本趋势。本书对唐代文学家族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历时分布考察,其断限标准是家族核心文学人物的生活时代。据此标准,遴选95个重要文学家族,分唐前期(安史之乱前)、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以及贯穿前后的文学家族三个部分,对其列表整理,并概述其阶段特征。
(一)唐前期文学家族(30家)
续表
安史之乱前的文学家族绝大部分来自前朝旧族,且多出现过文馆学士,尤其是来自江南,或父祖曾仕宦南朝的文学家族占近一半的比例,显示出这一时期家族文学与前朝家族文学间的延续性。30个家族中主要文学人物大都仕至显宦,显示出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的贵族性。科举起家的文学家族占近一半,显示出文学家族的转型已成趋势。
(二)唐中后期文学家族(45家)
续表
上列文学家族中,几乎全部是进士科起家,虽有前代旧族,但这些旧族入唐后多已式微,充分显示出文学在中晚唐家族振起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新型的文学士族家族的强大生命力。中下层文官家族占近40%,幕府文学家族渐渐增多,显示出文学家族的重心下移趋势。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族父辈贫寒但子孙官显,或父辈官显子孙落魄的现象比较明显,显示文学家族阶层间的流动性特征。
(三)贯穿前后两个时期的文学家族(20家)
在这些家族中,从初唐到晚唐始终以文学知名的家族不到50%,多集中于江南陆、沈,山东崔、李,关中韦氏等这样的累世著姓家族,显示出唐代世族型文学虽渐趋式微,但底蕴犹在。盛唐以文学振起的家族,其后辈绵延不衰者,占40%,显示出以文学至仕宦,从而家族余庆得以绵延的趋势已经形成,这是近世平民型家族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