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渤海湾南岸殷商盐业基础

据地质学者分析,山东渤海南岸,包括殷周之际古“莱夷”活动的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易开采的制盐原料——浅层地下卤水。[14]有盐业考古学者亦指出,这一地区滨海平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淤泥粉砂土结构细密,渗透率小,是开滩建场的理想场所,气候条件也利于卤水的蒸发。而当地植被也可以提供充足的煮盐燃料。[15]

有研究者指出,殷墟时期,渤海南岸地区属于商王朝的盐业生产中心。“殷墟时期至西周早期是渤海南岸地区第一个盐业生产高峰期。”考古学者“已发现了10余处规模巨大的殷墟时期盐业遗址群,总计300多处盐业遗址”。通过对寿光双王城三处盐业遗址的“大规模清理”,“对商代盐业遗址的分布情况、生产规模、生产性质以及制盐工艺流程等有了初步了解”。

研究者分析,“与大规模盐业遗址群出现同时,渤海南岸内陆地区殷商文化、经济突然繁荣起来,聚落与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并形成了不同功能区的聚落群分布格局,因而可认定该地区属于殷墟时期的商王朝盐业生产中心”。[16]

看来,《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所谓“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是有慎重考虑的。而“太公至国”后,“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致使“齐为大国”,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对殷商盐业经济的成功继承。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海盐业从山东起源。[17]或说山东地区是世界上盐业生产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8]既言“起源”,又说“最早”,考察齐地的海洋资源开发史,不能忽略殷商盐业经济的基础。